文·圖/李曉君
琳瑯滿目繡荷包
文·圖/李曉君
細看圓形香包兩面色彩不同
刺繡花卉紋腰包
荷包,佩于腰間的一些囊、袋或其他裝飾小件。古代女子用來盛放隨身使用的小物件或香料居多,同時也作為服裝配飾,具有裝飾作用,于是“男耕女織”的傳統在小小的荷包中尤為突顯。根據荷包的形狀、用途、產地、工藝等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和分類。比如有錢包、香包、針線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等細分,這里筆者統稱為荷包,讓讀者忽見紅顏脂粉香,淡淡清風纏香氣。
中國傳統服飾非常講究“腰間雜佩”,佩戴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時期。據《禮記·內則》記載:年輕人在去拜訪父母、姑舅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可見,荷包不僅用來存放物品、作為裝飾,而且代表了一種禮節,象征著人的身份地位。此外,佩戴荷包的圖像亦見于古代壁畫與繪畫作品中,章懷太子墓壁畫中有一位“男裝仕女”,腰間佩有圓形荷包。
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使用者也非常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很多清代小說或筆記里均有生動描寫。清末古玩藏家趙汝珍評論人們佩戴香囊曰:“無論富貴貧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賣者尤多。蓋當時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齊。在本人,心意不舒;在應世,為不敬。即下級社會人士,亦必精心購制。繡花鑲嵌,極人力之可能。富貴者尤爭齊斗巧,各式各種精妙絕倫。”
荷包的樣式千變萬化,最常見的有心形、方形、腰圓形和葫蘆形,另外還有花籃形、花瓶形、書卷形、銀錠形、燈籠形、方勝形、鐘形、山形等各種式樣,多見于清代中晚期。這些荷包多配以系帶,編出百結,飾以料珠、流蘇,以便于佩掛。
黃緞地刺繡錢包
香包亦稱香囊,古時這種荷包又稱作“容臭”。清代的香包通常是成對的,兩面的花樣、顏色可以是相同或類似,也有時故意繡成不同的。佩戴時左右各系一個,走動起來兩面顏色互調,呼應成趣。香包的形狀也有心形、橢圓形的細分,有的還變化成元寶的形狀。做法大致相同,都是先做一個布袋,用硬挺的襯里,整齊地打褶裥收口,袋子里填放香料。另用兩條細繩穿過褶子中間作為系帶,兩邊垂有穗帶,串以寶石,是頗具有裝飾性的荷包。通常認為,圓形、無垂穗、寬系帶、串寶石的香包為男用香包;而女子使用的香包多為心形、有垂穗、窄系帶,無珠寶的式樣。
錢包的用途其實不單單是裝錢,它更像衣服上的口袋,也具有裝飾和禮儀的功能。常見的錢包為方形,袋口加袋蓋裝飾。用較厚的襯里,以做得方整硬挺。有的兩面皆有裝飾圖案,也有的只一面有花紋。佩戴方形荷包時是用一條帶子穿過荷包上端的孔,掛于腰間,下面飾有垂穗。另有一種腰圓形錢包,更加民間一些,形狀類似現代的腰包,功能上更似可以用來裝錢,而不僅僅是裝飾品。此類錢包多流傳于陜西和山西中南部地區。
葫蘆形荷包多是用來裝煙草的,所以通常又叫煙草袋,一般是長袋狀,中間加褶,一側的上方開口,兩面繡花,亦有垂穗等裝飾。此類荷包流行區域廣泛,也有的被認為是檳榔袋,用來裝檳榔。
其他各種形狀的荷包還有很多,尤其到清末民初時期,人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荷包的用處也更為廣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造型,比如動物、花草、文字等形狀,琳瑯滿目,精彩紛呈。
作為配飾的小物件,荷包不像服裝那樣受到制度和條件限制,相對而言比較具有自由發揮的空間,紋樣和工藝更加豐富多彩。幾乎所有中國傳統織繡工藝都可以用在荷包上,總的來說可以分為織和繡兩種,以繡為多。各種刺繡工藝,如平繡、鎖繡、納紗、打籽、鋪絨、盤金等都很常見。
平針繡是刺繡最基本的針法之一,又叫“直針”或“齊針”,是將繡線平直排列,構成圖案的做法。鎖繡也叫“繞繡”或“挽針”,是用大小兩針各引一線,大針做纏繞行進,小針則上下穿刺固定線環,效果與打籽類似,比打籽更為流暢。納紗也叫“戳紗”,是以紗組織為地料的刺繡工藝。如果繡滿,不露地,則繡出來的效果與織錦頗為相似,因而也叫“納錦”。打籽又叫“結子”、“環繡”,是在繡地上用繡線打結為小顆粒,以密排的顆粒構成圖案的繡法。要求用力均勻,每個子粒大小一致,密排不露地。鋪絨繡也叫“別絨”、“挑繡”、“鋪繡”,是先用白色生絲做經線,密布紋界內,再用絨線做緯,挑經起花。盤金繡是用金線盤排紋樣,形成金色塊面的做法。
另外,荷包中也常見緙絲工藝,緙絲的紋樣不是繡上去的,而是直接織成的,是采用“通經回緯”的方法,以變換緯線顯花,因此正反面顏色、造型相同,紋樣如刻。緙絲荷包多見于清代中早期,加之緙絲工藝不易保存,所以頗顯珍貴。
荷包的紋樣常用一些吉祥圖案,具有很強的適合性和裝飾性。如“三多紋”,即石榴、佛手和桃子圖案,寓意多子、多福、多壽;“富貴平安紋”即牡丹和花瓶圖案,寓意幸福、平安、富足。也可見一些有典故和寓意的故事紋樣,如“麒麟送子”寓意貴人出現,子嗣繁榮;“劉海戲金蟾” 象征財源茂盛,汲取不斷;“百鳥朝鳳”寓意太平盛世,喜慶吉祥等。
歷史上很多地區有贈送荷包的習俗,作為禮品的荷包,因而具有了特殊的社會屬性和文化意蘊。用于饋贈的荷包多為閨秀親自刺繡縫制,它寄托了女性的才思和情感,常可作為感情信物,贈予心上人。又可作為貼身之物,隨閨秀陪嫁,承載禮儀和習俗的功用。親友之間,亦可互相贈送荷包,河北的一些地區就有女兒給父親繡制錢包的風俗。此外,不同節日或場合,佩戴荷包亦有講究,如端午節佩戴五毒紋樣之荷包;嬰兒滿月佩戴“麒麟送子”荷包。
山西有部分區域直接把荷包稱作“送袋袋”。作為愛情的信物,定情荷包常用表達愛情的紋樣,如鴛鴦、喜鵲、比目魚、并蒂蓮等。有一種“對子同心”荷包,是專門用來情定終身的,女方把荷包的一半送給男方,另一半自己保存,兩個荷包合在一起,方能完整。至今,晉北地區仍保留著叫做“繡荷包”的民間小調。歌曲生動表達了對愛人的思念,“三月桃花開,情人捎書來,捎書書帶信信要一個荷包袋”。
《都門竹枝詞》載:“金線荷包窄帶懸,戳紗扇絡最鮮妍,煙筒毛竹湘妃竹,眼鏡鑲來玳瑁邊。”從這些精美的荷包中,不僅可以認識精湛的刺繡技法,欣賞構思巧妙的傳統紋樣,而且從它們所表達的豐富寓意中還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性格,以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
(上海東華大學紡織服飾博物館對本文亦有貢獻)
團鶴壽字紋刺繡香包
“萬事如意”繡荷包
紅緞地盤金繡荷包
刺繡鑰匙包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