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玉文
有夢想就有舞臺
——記河南油田“十大杰出青年”、井樓油礦礦長王登輝
□ 謝玉文
2006年7月從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畢業,2007年6月分配到河南油田井樓油礦,先后擔任采油一隊地質技術員、采油四隊隊長、井樓油礦副礦長,直至2011年1月擔任井樓油礦礦長,從學校到生產一線,短短5年時間,他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實現并超越自我。
是什么讓他的人生道路如此平坦?有人說他機遇好,也有人說他有才干,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是憑著對石油事業的熱愛,刻苦勤奮、兢兢業業地干出來的。他自己說:“我從踏入井樓油田這片熱土的那天起,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績出來。”他就是洋溢著青春和銳氣的井樓油礦礦長王登輝。
從學校到石油一線,王登輝一刻也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學習中提高,在工作中磨煉,在實踐中成長。

2006年7月,王登輝懷著青春的夢想來到井樓油礦采油四隊11號計量站。誰知,剛上班沒多久,L1180井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那天,他給油井做工況時,壓力表指針突然打了一圈,緊接著“啪啪”直響,他一時不知所措,趕忙停抽油機。由于井內壓力大,原油從盤根盒處噴出來,工況沒做成,還濺了他滿身油。他急三火四地喊來站長,只見站長眨眼的工夫就安全有序地排除了故障。站長語重心長地說:“登輝,要想干好工作,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才行啊!”
王登輝把站長的話牢牢記在了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從此以后,《采油工》等書籍成了他隨身攜帶的“寶貝”,有空就看。維修隊成了他經常光顧的地方,在書上看到的零件他都要去對照實物,產生有創意的想法時,他就在紙上畫下來。為了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從加盤根、換皮帶、對沖程等一招一式學起,不僅學地面工藝流程、作業施工,而且學地下的井層連通。
靠著一股子鉆勁,王登輝如饑似渴地獲取工作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得到了組織和同事們的認可。2009年6月,王登輝走上了油礦副礦長的崗位。在職工們充滿疑惑和期待的目光中,他沒有急于“燒三把火”,而是撲下身子,把自己“泡”在單位里,一連好幾天不回家,查資料,找數據,從宏觀上了解全礦的生產狀況;和技術人員們一起,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難題;深入現場,鉆技術,看流程,虛心聽取老同志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高解決生產難題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王礦長善打敢拼,技術過硬,再難管理的油井在他面前都變得服服帖帖。”王登輝用工作實績贏得了職工們的認可和信服。
作為一名現代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更要有創新的思維和現代管理能力。由于刻苦鉆研,善于管理,2011年1月,王登輝擔任了井樓油礦礦長。“既然組織把這個重任交給我,我就要把它管好,再辛苦我也不怕。”王登輝的心里憋足了勁。
經過20余年的開采,井樓油礦已進入開采中后期,自然遞減加快,產量壓力不斷增大。面對嚴峻的生產形勢,如何讓老油區煥發青春,成了王登輝經常思索的問題。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王登輝提出,在全礦干部職工中開展“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發動職工出主意,想辦法,解決生產難題。很快,一個個“金點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大家竭盡所能,集思廣益,為油礦的生產經營獻計獻策。采油五隊地質技術員舒衛軍提交的《異次皮帶輪在機械調速生產的應用》建議實施后,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節省了操作時間,降低了作業頻次,提高了油井產量。高級技師趙學良提出降回壓生產工藝升級改造項目實施后,降回壓系統實現了連續24小時不間斷運行。通過開展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全礦干部職工參與生產的熱情空前高漲,生產中的難題不斷得以破解,產量穩中有升。
付出總有回報。王登輝以青春和赤誠履職盡責,贏得了組織和同事的信任,換來了一顆顆甘甜的果實。在2007年井樓油礦油水井分析大賽和HSE技能競賽中,王登輝分別榮獲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績,并于2008年、2009年被評為油田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標兵。
王登輝總認為,自己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要把青春投入到工作中去,搏擊風浪,勇破難關,迎接下一個挑戰。
(作者單位:河南油田井樓油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