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燦 白 鈺 (《浙江中醫》雜志社)
護耳明目達聰明
文/陳永燦 白 鈺 (《浙江中醫》雜志社)
聰明一詞,我們多用來形容一個人天資高,有較強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而這個詞的最本質意思則是指聽覺視覺靈敏,即耳聰目明。其實耳聰目明不僅可以代表天資和智慧,也是人體健康與否的外在表現。
中醫認為耳為心、腎之竅,通于腦,是人體的聽覺器官。耳的聽覺能反映心、腎、腦等臟腑的功能。用耳過度,或被暴力、巨響所傷,又會損傷心、腎、腦的精氣,導致人體衰老,所以耳朵應當注意保養。結合古人的經驗,筆者認為,耳的保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耳不極聽
所謂“極聽”,是指聽的時間過長。耳的聽覺功能是以精氣為基礎,以心神為主導而產生的。若極聽則精、氣、神易于受損,從而影響健康和長壽。所以,《彭祖攝生養性論》與《抱樸子·極言》均指出:“耳不極聽。”
◎耳宜頻按摩
《圣經總錄·神仙導引上》引《消魂經》指出:“耳欲得數按抑,左右令無數,使人聽徹。”具體做法是:晨起時,用指尖或用羅紋面在雙側耳輪、對耳輪體等部位輕輕做環形摩擦,或點壓揉按,以局部微微脹痛,有熱感為度。養生家又將此法稱為“營治城廓”。長期堅持練習此法對耳部的保健,以至身體的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為歷代養生家所倡導。
◎耳宜常擊探
擊探耳聲是調養內耳功力的一種方法,養生家稱為“鳴天鼓”、“擊探天鼓”或“掩耳彈枕”。具體做法是:用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孔,五指置于腦后,然后用兩手中間三指叩擊后腦部,或將兩手食指各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彈后腦部。一般是一天探三次,每次左右各二十四次,兩手同時彈擊。此法具有強壯元、醒腦強志、聰耳明耳、防治耳病等作用,方法簡單易學,耗時短,適合長期堅持,定會有良好效果。
中醫講目為心肝之竅,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于目。《靈樞·.大惑論》篇說:“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意亂。”說明目視的功能與臟腑的關系密切,應當加以保養。
◎目不久視
《彭祖攝生養性論》和《抱樸子·極言》均指出:“目不久視。”那么為什么目不能久視呢?《素問·宣明五氣力》篇說:“久視傷血。”唐代司馬承楨《天隱子》亦說:“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已逐外走;終日接他事,故目亦外瞻。營營浮光,未嘗內照,奈何不病且夭耶?”可見,古人主張目之神應內守,若久視則傷血耗神,與人無益。
◎目宜常運
眼睛的保健從運動開始。明代冷謙《修齡要旨·起居調攝》指出:“目宜常運。”此法能保煉神光(瞳神之光)祛除內障外翳,兼能糾正近視與遠視。具體做法是:每日睡醞尚未起床時,雙目輕閉,閉口,舌抵上腭,以鼻呼吸,兩手掌心互相搓熱,從鼻梁上開始向左右兩眼揩目十四次,揩完之后兩眼從左轉到左上、正上,再轉到右,再從右轉到下,最后轉到左。如此緩慢運轉,左右各旋轉十四次。轉畢,稍停片刻,忽大睜開。
◎目宜常按摩
按摩是保養眼睛的又一主要措施。借鑒古人的經驗,下面介紹三種方法供參考。
① 捏目四眥 閉氣后用手捏按兩目之四角,每次十七遍,每日可進行多次。
② 點按穴位 《圣濟總錄·神仙導引上》引《內景經》說:“常以兩手按眉后小穴中,二九(即十八次),一年可夜書。”此外,上文所說的捏按目四眥亦與針灸穴位有關,如目內眥有睛明穴,目外眥有童子髎。
③ 摩手熨目 其做法是:兩手掌豎摩擦至極熱,在睜目時用兩手掌各按在一個眼睛上,使其熱氣煦熨兩目珠,稍冷則再摩再熨,一天可進行數次,一次熨數遍即可。有溫通陽氣,明目提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