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輕率的性,陰暗面人格的投射
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因涉嫌強奸未遂等罪名在美國紐約被捕。媒體將這一事件稱為“性侵門”。截至筆者撰稿時,案件尚未塵埃落定,由于卡恩堅稱其無罪,也由于在案發(fā)時間等重要環(huán)節(jié)存在著大量待解的疑團,“性侵門”事件的真相尚不明確。它給世界金融和經(jīng)濟領域帶來的波動與震蕩已經(jīng)被人們充分重視,但是在社會意識領域,對公眾既有的心理與倫理秩序造成的挑戰(zhàn),尚未有足夠的注意。其實,對每天翻看報紙的普通人來說,最刺激也最困惑的因素莫過于“大人物”和“性”的種種糾結了。
卡恩是經(jīng)濟學家,受過良好而完整的教育,公認頭腦機敏,具有優(yōu)雅的生活品位,被視為挑戰(zhàn)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的熱門人選。可是,嚴肅的政治與輕率的性,能否交疊于同一個人?今年4月,他在《解放報》列舉自己的三大弱點:“金錢、女人和猶太血統(tǒng)”。2006年的法國暢銷書《性感政治論》專門用一章的篇幅描述卡恩的私生活傳聞。他有著“引誘者”的綽號,他的顧問兼密友吉爾斯·芬切爾斯坦認為,他的缺點是貪圖享樂、舉止輕浮。卡恩曾公開揚言:“是的,我熱愛女人……那又如何?”他設想過一種讓自己身敗名裂的情節(jié):“一個女人謊稱我試圖在停車場強奸她,以換取50萬甚至100萬歐元的報酬。”有人說,卡恩是在用下半生為下半身埋單。倘若“性侵門”真的像很多法國人猜測的,是一場跨國政治陰謀,那至少也說明,假如一個“大人物”被強烈的下半身沖動所支配,甚至達到行為不端的地步,他會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公眾的反感。卡恩的內心似乎很矛盾:連他妻子也承認,“引誘者”的綽號代表某種魅力與能力;而另一方面,混亂與放縱往往來自深層次的自我懷疑與幼稚的依賴性。他究竟會如何看待自己呢?
對卡恩的行為取向,可以稍做心理分析。像卡恩這樣的世界級“權貴”,控制不住自己頻繁的出軌行為,是取決于其“陰暗面人格”的強烈程度。美國《時代》周刊引用阿德爾菲大學心理學教授拉里·約瑟夫斯的說法:“我們使用了一個相當新的衡量法,叫做‘陰暗面’衡量法。它結合了自戀、馬基雅弗利主義和精神錯亂于一體。”陰暗面人格的所有這三種特征(自戀、馬基雅弗利主義、精神錯亂)可以以不同組合和不同程度存在于人們的身上。但是無論哪種特質,其程度越嚴重,那么通過性行為加以宣泄的風險就越大。《時代》周刊報道的“三元組合”的衡量方式,事實上已經(jīng)超越了那種單純歸咎于“基本生物因素作祟”的傳統(tǒng)衡量標準。性錯亂是一種精神錯亂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常常受“基本生物因素”例如基因和體質因素的制約。但是“陰暗面人格”并不是簡單的精神錯亂而已,它是三種特質的組合。世界級“權貴”們往往沉溺于出軌的性行為,自控力差,很難自我駕馭,斯特勞斯·卡恩也是如此。但是一個人成為好色之徒,真正的心理原因可能恰恰在“自戀”與“馬基雅弗利主義”的結合處隱藏著。一味注意生理因素可能恰恰會迷失方向。
現(xiàn)在還沒有細致的材料,能證明卡恩是否有過一個不幸的童年。但是,很明顯,卡恩的內心矛盾正是“自戀”與“馬基雅弗利主義”間錯位的沖突。而這兩種特征一般都與早期經(jīng)歷密切相關。自戀者曾經(jīng)感受過不適應現(xiàn)實的人生痛苦,也曾為自身的不如意之處而深感焦慮,但他們已習慣于回避問題,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回避自我,他們深重的自卑感直接表現(xiàn)為演戲,在營造的幻想中獲得幼稚的陶醉。這些人格特質的形成甚至可以上溯到嬰兒期。自戀者習慣于忽略真實的判斷,無視內心的情感需求,他們往往選擇用發(fā)達的頭腦去支撐和加固那幻覺的循環(huán)。
自戀者如何回歸真實世界?近代王鳳儀先生是親身活出《黃帝內經(jīng)》境界的圣賢,他提出“化性”的方法,其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認不是”。所謂“認不是”,就是反省自我尚需修正完善之處。《黃帝內經(jīng)》講“高下不相慕”,找到自己真實的位置,對自戀者而言,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缺陷何在。否則就深陷虛幻的“慕”感之中,何談清醒?
自戀者倘若無法清醒面對一切,“馬基雅弗利主義”的飲鴆止渴就很可能控制他的心智,加劇他的內在錯位。什么是“馬基雅弗利主義”?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棄道德原則于不顧,這是最簡單的解釋。羅馬美國大學教授詹姆斯·沃爾斯頓說:“權力是‘春藥’。一種意義上的權力往往會被當成另一種意義上的權力。”自戀者放棄道德原則而寧可不擇手段,是因為他們需要從外界,從他人那里攫取能量。“馬基雅弗利主義”崇尚權力,沉迷于控制和操縱,他們需索無度,為滿足病態(tài)的操控感而與所有人為敵。他們的攻擊性與權力欲也同樣可以上溯到嬰兒期的自卑感,只不過這種自卑感直接表現(xiàn)為斗爭,“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通過斗爭的方式克服內在虛弱感,關心強弱而不論是非。“馬基雅弗利主義”習慣于忽略甚至斬斷內心與他人、與周圍事物息息相通、休戚與共的真實聯(lián)系,他們崇尚發(fā)達的頭腦和體魄,用力量壓抑感受,壓抑內心對付出、奉獻和認同他人的原始需求。
“馬基雅弗利主義”如何回復生命的本來面目?王鳳儀先生“化性”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找好處”。所謂“找好處”,就是以謙和感恩的心境面對他人,對他人內在的美善給予真實的認同和肯定。王鳳儀說:“心里長存別人的好處是存陽。賢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長處,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找好處能生啟發(fā)力,能接萬緣。找好處勝用暖心丸。”《黃帝內經(jīng)》講“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那樣的境界叫做“樸”。對掌權者來說,接受別人和自己的本來面目,放棄兇暴的毀滅和狂亂的掙扎,首先就是承認自己與別人都是友善平和、值得尊重的凡夫俗子,而不是妖魔、怪獸與超人。權力的本質是服務,是成全。“馬基雅弗利主義”為虛幻的強大無畏之感而寧愿鋌而走險,但其攫取能量的行徑恰恰加劇彼我的對立,導致了內在能量的耗散與流失。
輕率的性從來不是簡單的生理沖動而已。“陰暗面人格”熱衷于表演與斗爭,但是嚴肅的政治本不應成為“陰暗面人格”肆意釋放與投射的領域。公眾既有的心理與倫理秩序,本來是源自于千百年間社會意識對“陰暗面人格”的壓抑與拒絕。換句話說,公眾需要一個能夠成功駕馭自我的“人格面具”。像“陰暗面人格”那樣直接表達欲望,整個社會都會為之不安。但遺憾的是,一般都習慣于以好色為違反道德,紛紛斥責一番,而忽視了它本身作為一種扭曲的心理需求,是需要被接納、被整合、被轉化、被改善的。卡恩事件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經(jīng)營中參悟人生真諦
問:我是做生意的,起步階段只注重追求商業(yè)利潤。近幾年,我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對精神寧靜與心靈成長的追求,同時在經(jīng)營上我也正在轉向教育文化產(chǎn)業(yè)。不久前,這方面的事業(yè)出現(xiàn)了大的轉機,在當?shù)卣蜕探缗笥训闹С窒拢业臋C構爭取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場地,也就是說,以前都還只是一些激情和理想,現(xiàn)在就要施展抱負了。突然間,我的壓力大起來,關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接,我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學法等,怎么才能被社會認可與接受,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鋪墊?我又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樣子,用最強大的外表與行動力去掩飾我內心的不自信與慌亂,別人認為我是一個女強人,其實我的恐懼感很深,只是不表現(xiàn)出來罷了。一周前,我突然得了急性喉炎,花了上萬元,到現(xiàn)在還幾乎說不出話來。我向您求助,希望我的事業(yè)可以平穩(wěn)做起來,不要給我太大的壓力。
答:經(jīng)商在巨大商業(yè)利潤的外表華麗之下,實際存在著巨大的商業(yè)風險。您是商場的成功人士,對這一點應該有深刻的體驗。在商界,榮與辱的轉變常常只是瞬間的事,您說到您心中的恐懼,其實抬得越高,跌下時也就越狠,哪個商業(yè)巨子又不是每天都在承受著商業(yè)危險的折磨?但是,換個角度看,如果人生的目的是生命內在的成長,那么是不是商業(yè)界就是非常鍛煉人成長的一個絕佳環(huán)境呢?佛家講“平常心”,田園生活有顆平常心容易,大起大落面前仍然心態(tài)淡然,則非一日之功。如果把整個人生當做一段漫長的修行,你的恐慌可能就不是不可改變的,它只是人生課上需要修習的一個科目罷了。恰恰只有你在經(jīng)營中看到你的這些恐懼,你才可能由接納它、理解它到逐漸扭轉它。恐懼往往是害怕失去,但一些心理學家們卻告訴我們,好的成就來源于好的心態(tài),害怕與恐懼只能招致行為的混亂與失敗的結果。所以把害怕失去的心放下,放慢腳步、放緩心態(tài),穩(wěn)扎穩(wěn)打,但問耕耘,不求收獲,一切會呈現(xiàn)出自然的協(xié)調與美好。有一本很熱銷的商業(yè)勵志書,叫《當和尚遇到鉆石》,那里的主人公是一位藏傳佛教的修行者,當他聽從上師的安排去經(jīng)營鉆石生意時,他依然抱著一個修行的心態(tài),并在經(jīng)營過程中始終持續(xù)著對人生真諦的參悟與理解。我們何不也像這位經(jīng)營鉆石的和尚一樣,用修行的心態(tài)來做事呢。
叩問心門欄目開設“心理CT”,測試答案解析請見www.jcfyzz.com 心理CT。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