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宏海 黃治國
我國燃氣輪機產業發展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產業分散在航空、航天、機械、兵器、艦船、石化、煤炭等多個工業系統,這些燃氣輪機設計、制造、運行單位分屬不同體系。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燃氣輪機產業發展緩慢,其技術與國外差距逐漸加大。目前,國外已發展了三代燃氣輪機,正在全力研制第四代高效燃氣輪機,而我國在研、在制的機組多數停留在第二代水平,或為一些核心部件由國外企業提供的第三代機組。目前,國內已建的燃氣輪機電站、增壓站大部分使用國外的先進機組。經過最近兩個五年計劃的發展,國內在燃氣輪機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產品研制生產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氣輪機產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重型燃氣輪機:重型燃氣輪機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跟蹤設計、停止不前、打捆招標以及消化吸收、自主研制”四個階段,未掌握核心設計、熱端部件研制和控制系統研制等關鍵技術,缺少完善的試驗驗證條件。通過“打捆招標”,國內東方汽輪機廠、上海汽輪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三大重型燃氣輪機制造企業引進了國外三家燃氣輪機公司的E級和F級重型燃氣輪機產品。各公司掌握了部分制造技術,購買了必要的加工設備,國產制造比率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除熱端部件外的制造能力。中航工業在863計劃的支持下,完成了R0110重型燃氣輪機研制和空負載全轉速運轉試驗。
輕型燃氣輪機:輕型燃氣輪機在50多年發展過程中走過了“合作引進、航改工業型、航改艦用型”三個發展階段。艦用燃氣輪機研制體系不健全,有一定的產品自主創新能力。船舶703所與西航、哈汽合作引進烏克蘭某型艦用燃氣輪機生產許可證,中航工業動力所在“太行”航空發動機基礎上研制了系列艦用燃氣輪機,已經開始裝備。中小/微小型工業燃氣輪機產品長期沒有受到關注,國內市場上應用的產品幾乎被國外少數幾個公司所壟斷,目前僅有中航工業東安、南方和黎明等企業先后研制生產了W J 5 G、W J 6 G、W P6G等型號的工業用燃氣輪機100多臺套,用于電力、油田、石化等部門,取得了一定業績。中航工業成發與普惠公司合作研發F T8并承擔其售后維修。
雖然我國燃氣輪機產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燃氣輪機全行業產品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至少30年,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燃氣輪機研制和生產體系,產品自主研發還處于起步階段。

歐美長期堅持燃氣輪機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和驗證系統的研究,并形成了市場引領、企業主導、官產學研結合的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體系;燃氣輪機發展進程中,有效借鑒了航空發動機重要技術成果,極大提高了其燃氣輪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筆者身在航空系統工作近20年,主要結合自身認識提出工業燃氣輪機產業發展策略分析。
燃氣輪機與航空發動機都屬高溫高壓渦輪機械裝備,工作原理相同,在設計體系、制造體系、試驗體系、材料工藝體系、使用維護體系等方面具有很大共性,利用航空發動機的人才隊伍、設計軟件、部分試驗和制造設施,可進行燃氣輪機技術及產品的開發研制。航改燃氣輪機繼承了航機的成熟結構、高性能和技術經驗,減少了研制周期、研制經費和研制風險,降低了成本,是發展輕型燃氣輪機的重要途徑。通用、羅羅和普惠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實現了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的并行發展。例如,通用公司將應用于波音747飛機的發動機(CF6)改型發展為LM2500系列燃氣輪機,其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應用數量最多的艦船、發電用燃氣輪機。重型燃氣輪機研制廠商在繼承其原有結構可靠性、維護性好的基礎上,也借鑒航空發動機技術,提高產品性能。中航工業多年來一直依靠其航空發動機技術和產業體系,不斷開發燃氣輪機產品。基于國外發展經驗和國內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我國50兆瓦以下的燃氣輪機,應主要采用航機改型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方式,重型燃氣輪機發展則可借鑒或移植航空技術。
由于燃氣輪機與航空發動機的使用要求和運行環境不同,在長壽命材料及涂層、多種燃料燃燒、低排放技術、先進動力渦輪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產品設計方面有其自身特色。西方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研究計劃,支持燃氣輪機技術和產業發展,如美國的先進透平系統(ATS)計劃、燃氣輪機燃燒系統先進材料計劃,歐洲的先進透平系統(ECA T S)計劃、聯合循環燃氣輪機(CAGT)計劃、清潔高效燃氣輪機(CAME-GT)計劃,日本的超級艦船燃氣輪機(S M G T)計劃,支持燃氣輪機技術和產業發展。盡管我國相關部門對燃氣輪機發展給予支持,但由于支持力度不足、產業政策鏈條不通,主要靠企業長期貸款投入巨資搞研發,且樣機(尤其是大功率燃氣輪機)出來難得到燃料氣源指標,也難獲批進行并網試驗和示范,致使燃氣輪機產業一直沒有成功地走完產品研制-試驗-示范-應用的全過程,沒有形成支撐我國燃氣輪機自主發展的完整技術體系,更無法經過市場驗證并不斷改進發展先進成熟產品。只有密切結合能源和國防需求,持續在基礎研究和產品研發方面高強度支持,并保持政策連續,才能快速推動燃氣輪機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中航工業將燃氣輪機產業定位于優勢戰略性產業,按照中航工業“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發展戰略,抓住機遇,大力推進燃氣輪機產業發展,中航工業積極推行燃氣輪機成套相關資源的整合、開展并購重組、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和發展機制做大做強做優燃氣輪機產業,以謀求在燃氣輪機市場的優勢地位,實現多元動力的全面發展。
成套資源整合:由于歷史原因,中航工業的燃機成套業務跟隨主機,一個單位有一型或幾型燃機,就相應組建各自的成套隊伍,力量分散,沒有形成統一的市場和研發平臺,不同單位之間甚至還存在局部競爭,并被外資企業利用,嚴重地制約了中航工業燃機產業的整體發展。
為解決燃機成套業務力量分散的問題,打造面向市場、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燃機產業,同時可有效與地方發展融合并獲得地方資金投入,必須對燃機成套業務進行整合,注重投融資、成套技術研發、市場營銷,尤其是突破海外市場,融入世界燃機產業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使燃機產業進入良性循環。整合后,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借此發展新的領域,同時,可快速擴大成套規模,提高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開展并購重組:燃氣輪機產業鏈條寬長,并購重組是其實現市場化的重要舉措。目前,中航工業雖有一定的技術優勢,但其研發和制造資源相對緊張,工程設計和工程實施能力不足,而沿燃機產業鏈和價值鏈物色“白馬企業”和“黑馬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可快速在有一定基礎的實體上提升其技術水平,用于燃氣輪機開發和制造,補充工程能力,同時引入市場機制,融外界靈活機制與中航工業研制能力于一體。
創新商業模式: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燃氣輪機市場也是如此,融資租賃、建設-經營-轉讓(BOT),合同能源管理(EPC)等新的商業模式提供給用戶更多的選擇,也是成套企業必須潛心研究的課題。對于中航工業的燃機產業,筆者更想多談些系統內部的商業模式。由于燃氣輪機產業鏈涉及的成套研制、燃機研制、燃機總承、零部件制造等環節在中航工業內部是不同的實體單位承擔,而市場化不強的內部利益分配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理不順就會導致項目拖延、反復、指標下降、成本上升,從而導致項目失敗的風險。
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必須研究市場,投資商業電站,同時拉動自己的產品和工程以及服務業務,創造產品運行業績,建立產品銷售的基礎,同時通過電站運營盈利。多年的電站投資經驗表明,好的投資能帶來豐厚的收益;第二是,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收益的概念。盈利不在產品銷售,而在后期服務和維修。我認為面向市場的成套公司采購國產燃機的首付款不要超過市場價格,且付款周期拉長到兩至三個大修周期,實際成套公司用維護、修理的收益支付后期款項;第三是,同時推進內部產業鏈定價模式的改革。初期,燃機制造的定價要采用“邊際成本”定價法,也就是只考慮因制造燃機而產生的直接成本,不攤銷管理成本、已有設備的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只有產品形成商品,在使用中不斷改進,得到用戶的認可,其品牌打響了,才能真正和國外機組同價競爭。

創新激勵機制:實施“股權激勵”是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景觀,中航工業也在地大力推行管理、技術和市場等三類核心人員持股。與業績掛鉤的獎金機制是顯性的當期利潤目標的有效手段,而作為投資者,尤其是欲裝入上市公司的國有投資,不僅關心當期分紅,更關注其長期隱性的投資增值。股權激勵的對象一般是公司的核心人員。他們往往被稱為“高級打工者”。可通過股權激勵使之成為股東,實現股東與“高級打工者”身份“合二為一”,使之像股東一樣思考和做事,不能在經營方面“偷工減料”,為追求短期財務指標損害公司的長遠經營發展,而是靠真實的業績和公司價值的增值為股東創造價值,為公司的長遠發展而努力。國防工業單位多年來受軍工企業計劃體制思維束縛,推行新的激勵機制有很大阻力,民用燃機產業市場化程度較高,但比起國際企業和民營企業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借重組整合的機會實行新的激勵機制。股權激勵是提振員工信心、激勵核心人員和實現股東愿望的最佳選擇。學習國際公司,選定標桿企業、設定三年(或五年)業績考核目標、選擇激勵范圍,對于資產基數較大的單位,可采用個人出資入股+虛擬股票:個人出資是真金白銀,虛擬股票是按照一定比例發給個人,享受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收益,但沒有所有權和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離開公司自動失效。虛擬股票可按出資額的一倍以上配發,以加大激勵力度。公司通過實施股權激勵獲得現金注入,同時綁定高級人才,從而實現雙贏。
發展燃氣輪機產業既需要國家力量的推動和市場機制的引導,又需要企業打造扎實基礎、下決心重組資源、創新商業模式,研究市場、開拓市場、采用市場化的利益機制運營。只有各層面協調發展,強力擊出“組合拳”,持之以恒,才能實現我國燃氣輪機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穩定發展,我國才能躋身世界燃氣輪機大國和強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