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鐵民
地球上有92種天然的化學元素,它們組成了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原子質量最輕的是氫,其相對質量值為1,排在第一位;最重的是鈾,原子相對質量為238,排在第92位;原子相對質量大于鈾的是超鈾元素,它們是人工核反應的產物。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序,稱原子序數。
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核外電子的質量小至可以忽略不計;而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相等。原子序數代表原子核中的質子數。但是,同一原子序數的原子,其質量不完全相同。質量數大于原子序數的原子,表明核中的中子數多于質子數。原子序數相同,質量數不同(即核中的中子數不同)的一類原子,它們之間互稱同位素、某種元素有幾種同位素,就有幾種核素。對某種元素,只是書寫其名詞,如“碘”,表明該元素是碘;如果元素名稱后或它的符號的左上角標出了它的原子相對質量,如“碘-1311”、或1311,既表明它是碘的同位素,是核素,天然元素只有92種,而所有天然元素(除鋰外)都有3種或3種以上的同位素,所以天然核素有300多種。
天然核素中大多數不發生核輻射,稱非放(射性)核素;而有一部分在不斷地發生核裂變而發生核輻射,稱放射性核素。如氫有3個同位素,即有3個核素:氫—1、氫—2(氘)是非放核素,氫—3(氚)是放射性核素;而天然鈾的3個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都是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線)和電離輻射是同類物質狀態的不同稱謂,它包括x射線(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以及中子射線,核輻射不包括x射線。因為x射線是電子“躍遷”時釋放的多余能量,而不是核裂變所釋出的能量。
放射性(線)是電磁波系列中波長最短的一組電磁波。電磁波從長波到短波,依次是:無線電波(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線、紫外線、x射線、β射線。電磁波波長范圍從幾百千米到幾百萬億分之一米。從無線電波到紫外線的電磁波,不會使物質的分子或原子電離,它們的輻射稱電磁輻射;x射線和核輻射,它們可以把受輻射物質的分子或原子電離,所以,這一組電磁波的輻射,稱電離輻射;x射線只要停機,即刻消失;而核輻射是由放射性核素自發的核裂變產生的,即使是中子激活后的核輻射,也無法使其停止核輻射。
現代社會環境中的核輻射,由天然核輻射和人工核輻射構成。
(1)天然核輻射
天然核輻射來自于太空和地球本身。來自于太空的宇宙射線,其主要形式是γ射線,由太陽的核聚變和宇生放射性核素產出,所以,地勢高的地區(如青藏高原)核輻射“本底”高于海拔高度低的地區;地勢每升高1500米,太空核輻射強度增加l倍。
地球上存在三大放射系:鈾系、錒系和釷系,它們的母體分別是鈾-238、鈾-235和釷-232。三大系共有45種放射性核素。此外,還有鉀-40和碳-14。這些核素分布在巖石、土壤、水、大氣和動植物體內,同時在不停地向周圍照射。
天然核輻射構成了某一地區的核輻射“本底”,我國的平均值為每年2.4毫希伏,但因地而異,有的地區“本底”每年達4毫希伏左右,甚至更高。
(2)人工核輻射
自1919年盧瑟福實現了人工核反應后,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開始大量涌現;如今,地球上不僅有近50種天然放射性核素,更有2000多種人工放射性核素,從而增加了環境中的核輻射劑量。
軍用核設施和核電,是人工核輻射的主要來源。核電站的“乏燃料中包含了所有放射性核素”(《核工業報》)2011年3月2日第3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七級(最高級)
核泄漏事故,史無前例使公眾知曉了核輻射,碘-131、銫-137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事實上,來自核電乏燃料中的放射性核素,又何止這兩種,其它的如氫—3(氚),氪-85、86、88.氙—133、135、139,銣-106,銫-134,鍶-89、90、93、95,鋯-95.碲-132,碘-133,鋇-140,鑭-140、141、142、143、144,鈰-144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只是其量極微囿于儀器的靈敏度,未能檢出而已。
放射性核素在工業、農業、醫療等領域中的普遍應用,以及開礦、冶煉、燃煤等生產活動,推波助瀾地增加了環境中的核輻射劑量。

劑量是指藥物、毒物或射線所施加給生物的分量,核輻射劑量就是核輻射施加給動植物的分量(能量)。d
計量,是測量的近義詞;它屬于測量,源于測量,又嚴于測量。其內涵是:用持有已知量的物質(標準物)與同類物質相比較的測量,要求單位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同一種計量操作,有時是檢測,有時是監測,對核地質樣品的核輻射測量是檢測——目的在于確定樣品中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而監管部門對產品品質和環境質量的測量,是監測(監視、監督測量)。環保部門對環境中核輻射的測量,稱核輻射監測。
電離輻射計量是十大技術計量之一,它涉及很多計量單位。2011年3-4月在媒體上頻頻出現的核輻射劑量的計量單位,主要有3個:貝可(勒爾)、戈瑞和希沃(特)。
貝可是某物質的放射性活度單位,如該物質每秒鐘衰變1次,即是1貝可。已不再使用的放射性活度的最大計量單位是居里,1居里是1克鐳-226的放射性活度,等于370億貝可,它相當于2.97噸鈾—238的活度。對于具體物質的活度,須依據監測對象,用質量活度(比活度)一貝可/公斤、表面活度一貝可/平方米或活度濃度——貝可/立方米或升表示。

戈瑞是核輻射的吸收劑量的計量單位。每公斤物體吸收了1焦耳的輻射能為1戈瑞,在一般的測量中,常用納(十億分之一)戈瑞,微(百萬分之一)戈瑞和毫(干分之一)戈瑞表示。
希沃是核輻射當量劑量的計量單位,僅適用于輻射防護劑量限值范圍,不適用于大劑量放射性的情況。通常把γ劑量率儀所測得的每小時納戈瑞數換算成每年毫希伏值報 出。事實上,所測得的吸收劑量須乘以“品質因子” (對人體損傷有效性的倍數)和“修正因子”后才是當量劑量;同時,在數值上會大于吸收劑量。因為,中子、質子射線的品質因子是γ、β射線的10倍。α射線的品質因子是20。一般情況下,戈瑞和希沃在數值上相等。
輻射防護規定:公眾所容許的電離輻射的當量劑量限值是每年1毫希沃(扣除本底后,下同),職業照射當量劑量限值為1年內的均值是每年20毫希伏,但其中一年不得超過50毫希沃。

核安全因素來自于兩大領域:以核電為代表的各種核設施和遍及各地、廣泛應用的各種核輻射源。
我國的核電起步較晚,自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堆爆炸而造成極其重大(七級)核事故后,此后核電站設計的安全目標,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堆芯融化概率為10-5/堆?年,大量釋放放射性(相當七級)概率為10-6/堆?年。我國的在役,在建、擬建的核電站,均按照新的安全標準要求設計和建造,它們各有幾乎確保萬無一失的縱深防御體系和科學、嚴謹、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
在核安全的縱深防御方面,首先是建立了安全體系:在反應堆與外部環境之間,第—道屏障是將燃料氧化鈾燒結在陶瓷芯塊中;第二道屏障是燃料包殼,把燃料芯塊密封在高強度的鋯合金包殼中;第三道屏障是壓力容器和管道所構成的反應堆冷卻系統,將核燃料封閉在厚度為20多厘米的鋼質耐高壓的系統中;第四道屏障是反應堆安全殼,100萬千瓦壓水堆的安全殼高達60-70米,直徑30-40米,外壁用1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砌成,內壁襯以6—7毫米厚的鋼板。安全殼內壁與壓力容器之間的空間是日本福島核電站反應堆的2倍。四道屏障確保能抗擊外來的各種打擊和內部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泄。
此外,核島外還設了隔離系統、自動注(硼)水系統、通風和噴淋系統、消氫系統,抗震、防海嘯設計都基于最嚴重的情況。
在應急響應方面.各核電站有嚴密的組織系統和運行機制,備有數量足夠的、經嚴格培訓后能管理嚴重事故的人員,備有按國家核安全法規和標準制定的核安全應急預案;廠區內設有多個核安全監測點,在廠外設有總監測站,實施全天候核安全監測;每年,還舉行幾次核安全事故的應急響應的演習。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核電的安全處于國際和國家的安全管理體系之中,它發生5級以上的核安全事故的概率很小。而藏有隱憂的是數萬個在役核輻射源。盡管大多數單位持有“放射性同位素應用許可證”,但往往缺乏嚴管,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G B l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等法律法規,也不甚熟知,小規模的核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如建筑工地上輻射源丟失使人致傷,管理上—源多號;河南杞縣的鈷-60源因無法回井而造成全縣恐慌。在廣州輻射技術研究中心因鉆源無法回井而引發大火等等。所以,加強普遍應用的核輻射源的統一有效監管,是核安全的重要任務之一。

為確保核安全,必須加強核輻射監測。設立固定的和流動的監測站。前者主要監測大型核設施的核安全狀態,后者主要對核輻射源應用單位核安全狀態的監視。只有做到事先預防,才能使核安全事故的概率降至最小。例行監測可以只測γ輻射劑量率,只要儀器顯示值每小時小于114納戈瑞,就可以公告公眾:本地核輻射環境安好。γ輻射劑量率是各種放射性核素貢獻的放射性的總和。如果需了解哪些具體的放射性核素,為碘-131、-137等,則應配備適宜的大氣取樣器、測量前的預處理設備和數倍于1024道的多道能譜儀以及相應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