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下一個指標
如期而來的“十二五”時期,告別的是“唯GDP”時代,國富不再成為衡量國家發展的惟一標準,而另一個指標——國民幸福總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正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關注。
在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上,“讓人民幸福”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二五”規劃中的高頻詞。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讓百姓共享更多發展成果,已成為共識。北京市提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省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慶市宣示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諸多提法,都不外乎“民生”、“幸福”之說。
“幸福指數”是從國民健康水準、社會福利狀況、經濟產出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況等多個角度對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綜合考量的一個指標。其評估結果不僅為政府部門體察民眾生存狀態提供全新的視角,而且將在政府制定決策時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將“幸福指數”引入經濟增長評估體系已成國際趨勢。2010年,加拿大統計部門在全國范圍調查中增設了反映民眾幸福程度的項目;法國則有意在本國經濟增長評估體系中引入能夠反映民眾快樂程度和幸福狀況的參數;巴西在去年通過了一項“幸福修正案”,追求幸福成為一項受到巴西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英國政府也將增加對公民幸福感的調查,引入“幸福指數”,以衡量公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
在“十二五”時期,把握好民眾的“幸福感”,不僅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課題,對于浙江這一經濟發展先行省份而言,更是一項大考。調查顯示,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個地區,家庭幸福指數均在合格線以下。住房壓力大、工作壓力大、交通狀況不佳、缺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幸福感”并不理想的浙江,改變居民的生存狀態迫在眉睫。
增強“幸福感”,首先是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的改善。未來五年,提升生活質量的關鍵之處在于:提高城鎮居民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唯GDP辦事;控制物價水平,尤其是要改變高房價局面,實現“居者有其屋”。其次是規范權力運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當前,這一因素已與增加經濟收入一樣,影響著居民“幸福感”,政府依法行政,改善公共服務,消除影響幸福的負面因素,成為政府施政的關鍵所在。最后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推進城鄉統籌,加快醫療、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消除當前社保體系的漏洞與推行障礙,是提升“幸福感”的最務實之舉。
可期的是,未來五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增長,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覆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提升……一系列指標的改善,對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都可謂意義深遠。
對浙江而言,當前其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工農之間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主要問題也不盡相同。在提高幸福指數方面,既有許多方面的共性需求,更有差異顯著的個性化期盼。如何抓住這些關乎民生的細節,真正從“幸福感”上做文章,恐怕是未來五年浙江發展的點晴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