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虹
“有機更新”:河道整治的精髓
文/鄭 虹

杭州河道整治歷史悠久,但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許多短期行為,造成河道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吞噬著美好家園。近年來,杭州市加大了對河道整治的規模和力度,充分釋放河道水體的自然屬性,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使整治后的河道體現出歷史文化內涵韻味,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水環境。
比如水運交通,杭州河道仍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地位。京杭大運河依然是大噸位船舶運輸礦產資源的黃金水道。新開通的運河——西溪濕地、上塘河——運河、運河——錢塘江的水上旅游線路,使杭州的水上旅游休閑范圍由原來的西湖拓展到西溪濕地、湘湖等。2010年10月開通的中東河環線旅游線路,實現了運河、中河、東河的貫通。
河道的整治要體現人文理念,向生態治河、科技治河、文化治河的方向發展,須以河流為中心,并與河流的發展歷史密切結合,才能造就各具自然和人文理念的河流景觀。所謂以河流為中心,一是從功能上要保證河流的防洪、排澇、配水以及航運等功能;二是要充分體現河流沿河景觀的紐帶作用;三是要充分尊重河道的天然走向,并考慮河床水力坡降和寬度等特征;四是要充分考慮豐水、平水、枯水各個時期的河道景觀。所謂與河流的發展歷史密切相結合,就是要將有關該流域的重大水事事件或杰出人物,以各種各樣的表達形成融入到整治建設中,使整治后的水濱不僅具有美麗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應蘊藏深刻的人文內涵。
杭州近年把“河道有機更新”作為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重點工作之一,走出了一條以“河道有機更新”帶整治、保護、改造、建設、開發、管理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間,將圍繞“水質改善”的核心目標,繼續推進“河道有機更新”,按照崇尚自然、美化自然、親近和諧的要求,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河道的自然屬性,突破以水論水、以河論河傳統觀念的局限和束縛,理解和感悟自然,與自然達成更高的精神默契,使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都與河道水體有著相得益彰的聯系和配合,從中賦予河道生命,使之產生活力,努力塑造生態而富有地域特色的生存空間。
傳統的河道護岸,單純考慮以滿足防洪、排澇、蓄水等功能為目標,普遍采用漿砌塊石或混凝土材料的結構設計,很少考慮河道周邊歷史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及人文環境的統一,致使城市河道渠化嚴重,割裂了土壤與水體的關系,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鏈,破壞了生態環境。而體現人文理念的河道整治就是要構筑生態護岸,無論是自然土質岸坡,還是塊石護坡、植物護堤,均提倡使用天然材料和植物護岸,盡可能采用自然土質岸坡,減少河岸硬化,建立賞心悅目的“綠色堤塘”,以提高水資源的觀賞性、游覽性。
隨著杭州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有增無減,影響了河道水體水質。水質提升首先要依靠根治污染源;其次,打通河道,實現區域河道聯網成片,落實重要河道的配水設施,科學有效利用引配水資源;再次,通過生態技術提高河道自凈能力,自然界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砂石料,是最好的河道治理材料,孤石、漂石、卵石置于河底可以凈化水質,置于河邊可以防沖護岸,給游人休憩垂釣之便。
而現代都市的河道構筑物,無論是閘壩堰橋、亭臺樓閣,還是渡口碼頭,除應該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對其外形構思和內部作用還應注意與周邊水環境相協調,做到一物一景。特別是當可能改變原有環境和生態時,更應加以充分論證,反復推敲,保護和維持河道的空間格局和傳統風貌。杭州中東河改造所呈現出的碧波蕩漾的河水、古香古色的畫廊,與兩岸紅花綠葉搭配的相映成趣,使杭州水鄉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把經過歷史積淀的人文美學思想重新融會貫穿于治河活動中,與自然為友,重返自然,是大都市的精神追求,是河道人在治河中必須把握的文化理念。
(作者單位:杭州市下城區河道監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