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佳玫
不可錯過“上市潮”
文/孫佳玫

回首2010,雖然中國A股成為了全球股市表現倒數的市場之一(上證綜指全年累計下跌14.31%),但也沒有阻擋企業上市的熱情。無論從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宗數還是IPO募集資金額來看,2010年中國股市成為全球最給力的IPO市場是當之無愧。從IPO宗數來看,A股以347宗IPO(主板26家、中小板204家、創業板117家)雄冠全球,融資規模接近5000億元(占全球IPO市場規模近4成),上市企業數量較2009年同期增加了2.51倍,融資額較2009年同期增加1.62倍。深交所的鐘聲在2010年的每個交易日幾乎都有敲響,而市場持續給予中小板和創業板以高估值,一批又一批的幸運兒借助資本市場的魔力,快速完成了財富的幾何級數增長。
IPO對于企業的意義,不僅僅是融資,更是企業擺脫傳統經營體制的窠臼轉向現代企業制度的一次涅槃。在各地排隊上市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數是當地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他們對資本市場雖都有一種原始的沖動,但這種沖動絕不只是對金錢的追求。有遠見的企業家清楚地看到,目前國內企業大整合、大并購時代已經來臨,未來將是資本家主導實業家的時代,所有產業鏈將由資本家與實業家合作重新構造,只有借助上市、學會資本運作才能做大做強。不經意間,不少浙江企業家完成了從實業家到資本家的蛻變。
在政府助力下,不斷擴容的“浙江板塊”已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上一個響當當的熱詞。截至2010年底,浙江在境內外上市公司已經達到242家,通過資本市場累積融資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A、B股上市公司186家,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91家,均居全國第二位;創業板16家,居全國第三位。2010年浙江新增上市公司57家,占全國的13%,共募集資金達748億元。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涌向資本前臺,浙江已成為全國中小企業上市數量最多、融資金額最大、上市資源儲備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成為全國的“資本高地”。
實際上,上市公司已成為衡量一個區域經濟活力的標志之一。各地方政府為此出臺政策,大力鼓勵扶持本地優質企業上市,而2010年可以說是臺州企業上市的“給力之年”。幾乎每隔一個月,深交所新上市企業中都有一家來自臺州的企業;2010年臺州新上市公司達9家,上市融資規模達82.85億元,超過了前10年融資總和。截至2010年底,臺州中小板上市公司數量達18家,幾乎全部覆蓋了臺州的所有縣市,穩居全國地級市第二位。
盡管今年1月以來中國A股市場罕見的“新股破發潮”出乎意料的洶涌,即便股市表現持續低迷,“監管層仍沒有改變新股發行節奏的打算”。據業內機構分析,2011年或許就是未來3到5年新牛市的開始,2011年中國將繼續領跑全球IPO市場,創業板與中小板將會加速擴容,還有望推出全國統一的場外市場(OTC)。而銀根的緊縮、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以及貸款利率的提高,也會將更多符合條件上市的中小企業推向創業板和中小板。作為“十二五”開局年,2011年各地方政府紛紛將企業上市作為重頭戲,又一輪密集上市潮正在出現。
浙江有發達的民營經濟基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6.1萬家),羽翼漸豐的中小企業大都是適合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也越來越多。浙江省已提出,“十二五”末力爭實現境內外上市公司350家,保持在全國前3位,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新增1200-1500億元,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占到全國1/10以上的目標任務。實現更多企業上市、持續上市的關鍵在于后備資源的培育,如臺州市已將近100家企業列入市、縣兩級上市后備資源庫進行重點培育,到2012年臺州上市企業的數量將力爭達到30家。值得指出的是,對企業而言,上市只是一個新起點,而不是成功的終點,“內外兼修”方成大氣。
(作者單位:溫嶺市人民政府企業上市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