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平,頡 瑞,裴根祥,杜鶴宇,趙世新,蒲 瀾
(1.天水市精神病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2.天水市秦州區西口中心小學,甘肅 天水 741000)
天水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王剛平1,頡 瑞1,裴根祥1,杜鶴宇1,趙世新2,蒲 瀾1
(1.天水市精神病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2.天水市秦州區西口中心小學,甘肅 天水 741000)
目的 探討天水市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形態量表、兒童自尊量表、兒童社會期望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及自編小學生健康問卷對220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留守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和焦慮、合群與幸福因子得分及兒童自尊量表總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中女生合群因子得分高于男生,高年級留守兒童軀體、幸福等因子得分高于低年級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與居住方式呈顯著負相關。結論 留守兒童自我意識、自尊水平較低,應加強心理干預。
天水市;留守兒童;自我意識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在外打工,需要他人照管的未滿18歲的兒童[1~3]。據推算,全國14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2 290.45萬人[3]。國內報道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比較突出,為探討天水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筆者以非留守兒童為對照進行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口中心小學(天水市留守兒童之家)四至六年級(年齡≤16歲)學生發放調查問卷233份,收回有效問卷220份,有效回收率94.42%。非留守兒童75人。留守兒童145人,其中雙親不在組47人,男生29人,女生18人;年齡10~15歲,平均(12.32±1.18)歲;四年級6人,五年級8人,六年級33人;住校31人,非住校16人;與祖父母居住36人,與親戚居住11人。單親組98人,男生47人,女生51人;年齡10~15歲,平均(12.66±1.11)歲;四年級 1人,五年級 27人,六年級70人;住校31人,非住校67人;與父親居住24人,與母親居住74人。非留守兒童組75人,男生26人,女生49人;年齡10~16歲,平均(12.28±1.25)歲;四年級0人,五年級30人,六年級45人;住校31人,非住校44人。
1.2 方法
采用小學生健康問卷(包括兒童一般項目、CSC、SEI、CSD、SASC)、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Childre’s self-concept Scale,CSCS)[4]、兒童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Inventory,SEI)、兒童社會期望量表(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CSD)、兒童社交焦慮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以無記名方式填寫。由精神科主治醫師采用統一指導語,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問卷調查。
1.3 資料處理
全部數據輸入SPSS10.0軟件統計包進行統計,應用方差分析、SNK(q)、χ2檢驗和單因素相關分析處理。
2.1 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得分比較(見表1)
由表1可知,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分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56,P<0.01);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中焦慮、合群及幸福因子得分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8.67、23.89、39.13,P<0.01);雙親不在組與非留守兒童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分及各因子得分間經SNK(q)檢驗總分、焦慮、合群及幸福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5.02、5.82、8.88、11.79,P<0.01);雙親不在組與單親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分及各因子得分間經SNK(q)檢驗總分、焦慮、合群及幸福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4.02、4.59、3.56、10.38,P<0.05或0.01);單親組與非留守兒童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分及各因子得分間經SNK(q)檢驗合群因子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q=14.89,P<0.01)。

表1 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x±s)
2.2 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46分者比較
雙親不在組總分<46分者27人(57.45%),單親組總分<46分者42人(42.86%),非留守兒童組總分<46分者25人(33.33%)。經 χ2檢驗 3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6,P<0.05)。留守兒童組總分<46分者69人(47.59%),非留守兒童組總分<46分者25人(33.33%),經χ2檢驗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P<0.05)。
2.3 不同性別、居住方式留守兒童比較(見表2)
由表2可知,雙親不在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合群因子得分在不同性別間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5,P<0.05);雙親不在組與單親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其余各因子得分在不同性別與不同居住方式間經t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雙親不在組不同年級、是否住校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見表3)

表2 不同性別、居住方式留守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x±s)

表3 雙親不在組不同年級、是否住校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x±s)
由表3可知,雙親不在組不同年級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與軀體、幸福因子得分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01、7.38、7.79,P<0.05 或 0.01);四年級與六年級總分與軀體、幸福因子得分經SNK(q)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3.39、4.56、5.21,P<0.05 或 0.01);五年級與六年級軀體與幸福因子得分經SNK(q)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5.13、2.91,P<0.05或0.01)。是否住校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經t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3組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與各因素的相關性比較
將性別、年齡、年級、居住方式等相關因素與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分別進行相關性比較,居住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0.179)及幸福(-0.406)、合群(-0.303)、焦慮(-0.258)、軀體(-0.139)等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P<0.05或0.01);年齡與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軀體(0.170)、幸福(0.160)等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5);性別與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合群(0.212)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1);年級與軀體(0.138)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5)。
2.6 3組兒童自尊、社會期望、社交焦慮量表比較(見表4)
由表4可知,3組兒童自尊量表總分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75,P<0.05);雙親不在組和單親組與非留守兒童組經SNK(q)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q=3.37、3.25,P<0.05);3組兒童社會期望、社交焦慮量表總分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F=1.06、0.22,P>0.05)。

表4 3組兒童自尊、社會期望、社交焦慮量表總分比較(x±s)
在當前社會快速轉型期間,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和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需求不斷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速度呈急劇上升趨勢,又由于受到城鄉二元體制及城鄉相關制度的限制,致使留守兒童逐年增加。我國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8.05%,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全體留守兒童的86.50%。由于親情缺失和家庭環境變異等原因使兒童處于單親家庭型、隔代撫養型、親友代管型及自我管理型等,這對留守兒童早期社會化產生了深刻影響[5],使其表現為內向、孤僻、不合群、幸福感下降和不善于與人交流。
調查結果表明,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達47.59%,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33.33%),這與徐為民等[6]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天水市農村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水平及焦慮、合群與幸福因子得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此與相關文獻[7~9]報道基本一致。留守兒童中女生自我意識水平及合群因子得分高于男生,此與相關文獻[7,9]報道基本一致;六年級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水平、軀體、幸福等因子得分高于四、五年級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總分及焦慮、合群與幸福因子得分與居住方式呈顯著負相關。另外,留守兒童自尊水平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此與宋淑娟[10]報道基本一致;王良鋒等[11]報道留守兒童社交焦慮高于非留守兒童,與本研究結果不符,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
總之,天水市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水平低,行為問題較多,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
[1]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60~64.
[2]劉志軍.留守兒童的定義檢討與規模測算[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30(3):49~55.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5]高亞兵.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97(7):56~60.
[6]徐為民,唐久來,吳德,等.安徽農村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現狀[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1):852~853.
[7]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6):633~634.
[8]程航,吳文玲,李霞,等.溫州留守小學生自我意識與家庭環境狀況調查[J].上海精神醫學,2007,19(4):214~216.
[9]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7,20(1):11~13.
[10]宋淑娟,張影.班級人際環境對留守兒童自尊的影響[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2 :75~77,81.
[11]王良鋒,張順,孫業桓,等.安徽某農村地區小學生社交焦慮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0):853~855.
B844.2
A
1671-1246(2011)01-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