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霞
(臨夏州衛校,甘肅 臨夏 731100)
從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談護理專業課程改革
梁 霞
(臨夏州衛校,甘肅 臨夏 731100)
國家調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時間后,組織和培訓護理專業學生順利通過執業資格考試成為學校組織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為了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對現行課程安排進行調整。經過兩年探索與實踐,將現行教學計劃專業理論教學、臨床實習、資格考試前培訓按1.5∶1.0∶0.5學年時間安排較為合理。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課程安排
具備執業資格證是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的主要前提。在2008年以前,在校生不能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學生只有在畢業離校一段時間后才能考取執業資格證。這不但使畢業和就業之間產生脫節和矛盾,而且使執業資格考試成為學生畢業離校之后的任務,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和質量評估失去統一聯系。為克服這一弊端,從2009年起,國家允許在校生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學生在畢業時就可考取執業資格證,這就使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成為學校教學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學校對護理專業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調整,使大多數學生通過執業資格考試。本文擬從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如何更好應對執業資格考試的實踐出發,對護理專業課程改革提出幾點探索性改進意見。

表1 2009、2010屆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結果對比
1.1 結果說明
2009年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由學校統一組織報名,沒有經過集中培訓,參加考試的學生中有80名學生因為參加全省護理技能大賽選拔,進行過兩個月的強化培訓,這80名學生全部過關,因此才有了34%的通過率。
為了提高通過率,學校對2010年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強化培訓。共有382名學生參加了考試,274名學生成績合格,通過率為72%。由此可見,考前的強化培訓對提高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的作用尤為重要,使我們不得不對現行教學計劃的安排、課程的設置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之間出現的脫節和不適進行反思。
1.2 情況分析
培訓前的狀況:通過一年的臨床實習,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精確記憶度大大降低,以內科護理學抽考為例,每個班及格人數不足5人,如果這些學生直接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不會超過10%。針對這種情況,在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強化培訓中,我們的輔導內容和輔導方式完全按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進行:輔導科目為內科護理學、健康評估、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護理學基礎和護理專業技術實訓。輔導過程采用先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復習,然后讓學生做大量的模擬練習題,即精講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輔導時間過半后按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程序,組織了第一次仿真模擬考試,通過率為18%;輔導結束時組織了第二次仿真模擬考試,通過率為47%。通過兩次實戰練兵,一是讓學生熟悉考試的題型,適應考試氛圍,提高應試能力;二是通過卷面分析發現輔導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輔導計劃;三是激勵學生知不足而奮進,下功夫勤學苦練。
從培訓前后的成績差異可以看出經過強化培訓學生的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1.3 存在問題
一是由于護理師資緊缺,參與強化培訓的教師都是兼職,他們不但有較重的強化培訓課時量,而且還有正常的教學任務,很難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培訓工作中,同時由于培訓工作,在校班級的授課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二是由于受教師和場地的影響,輔導中191人組成了一個教學班,班額太大,影響了輔導的效果。
通過以上實踐證明,要集中精力搞好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輔導工作,同時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必需對現行的教學計劃進行改革。
2.1 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是檢驗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就業率的高低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根據這幾年的招生情況,衛校主要以招收護理類專業為主。護理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的前提是必需拿到護士執業資格證。另外,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的通過率也是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在各級各類的教學檢查中對衛生職業學校護理專業教學質量評估主要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而國家級重點中專評審中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護士執業資格證的通過率必須達到80%。所以,課程改革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2.2 現行教學計劃的弊端
與全國絕大多數兄弟學校一樣,我校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一直是按三年制設置的,在校兩年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培養護理實踐技能,第三年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實習結束通過畢業考試后離校。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由于學生未經實踐,不了解實際中對知識的需求,沒有主動學習的習慣,經過一年的臨床實習后,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大多已經被遺忘,以這種狀態想通過知識涉及面非常廣泛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上不去,那么學校的教學質量就被否定了;如果仍像2010年把實習學生召回進行強化培訓,由于我校護理教師的極度缺乏,很難保證強化培訓的教學質量,同時也會對在校班級的教學產生一定影響。現行教學計劃各模塊課程的學時分配如下(見表2)。
從以上各個模塊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公共基礎課所占的比重過大,而與執業資格考試相關的課程和實踐技能課所占的比例過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教學目標的實現。

表2 現行教學計劃各模塊課程學時分配
2.3 課程改革的措施
針對現行教學計劃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之間的矛盾,對現行教學計劃可作如下調整:將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由四學期改為三學期,進醫院實習時間由7月份調整到3月份,第六學期將實習學生召回學校進行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為重點內容的理論知識的強化和護理實踐技能的再培訓。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此推動學校發展。1.5學年在校學習專業理論,1學年臨床實踐,0.5學年回校進行實踐技能再培訓和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理論學習—理論實踐—鞏固理論—強化技能之路。
從2009年開始,我們將護理53、54班作為課程改革試點班。試點的方法是將四學期的課程調整在三學期內完成,第四學期進入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完全按現行的教學計劃執行,對部分文化課和選修課的課時做了調整。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將理論課的教學由四學期改為三學期是完全可行的,這對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上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例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的“慶祝‘5.12’護士職業技能競賽”中,實驗班在同年級10個班中分別獲團體二、三名。以上事實說明調整后的教學計劃是完全可行的。
3.1 存在問題
一是由于在課程的設置中,一部分文化課課時的減少和選修課知識的缺失,使學生在知識面的廣度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二是課程設置中將理論課學習的時間由四學期改為三學期,由于課時數的調整,一些教師的授課任務量會減少,甚至會出現有些教師無課可上的情況。三是學生管理難度加大。經過實習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會將一些不良的社會習氣帶到學校,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減弱,因此會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3.2 解決辦法
對一些工作量不足的教師可以通過自修和派出進修學習等方式嘗試轉崗擔任一些基礎課程。這樣既可以解決我校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以使一些教師的工作量更加飽滿。另外,有些課程也可作為選修課利用雙休日的時間開設。學生的管理可以采取一些有別于在校生的管理措施,對違紀的學生加大教育處罰力度。
以上探索與實踐,證明將專業理論教學、臨床實習、資格考試前培訓按1.5∶1.0∶0.5學年時間安排的改革方案是可行的,這與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當然這個方案的實施還有一個不斷實踐和完善的過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為了學生的就業,為了學校的發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G420
B
1671-1246(2011)21-0130-02
注:本文系全國第三屆“人衛社杯”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征文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