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瀟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張 瀟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針對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師資結構單一和教學醫療設施缺乏等問題進行文獻資料查閱和分析研究,以教學資源整合和共享為視角,從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等方面構建體育保健課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表明: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解決這些困難,是現行體育保健課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正式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1],以豐富和發展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隨后我國眾多高校相繼在體育選項課中開設了體育保健課程,但未達到課程開設和實施的預期效果。主要是存在對學生的身心狀況缺乏了解,體育保健課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師資結構單一和教學醫療設施缺乏等問題,造成教學效果不理想,未達到體育保健課教學目標,嚴重制約了體育保健課在高校快速、健康發展。當前,關于體育保健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師資隊伍培訓和教學內容設置等方面,試圖通過單一的教學過程改善和解決學生身心方面存在的問題,沒有充分利用校外的社會資源,未能達到康復與保健的根本目的。然而,構建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普通高校體育保健課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
1.2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研究的內容和目的進行調查和分析。
體育保健課“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以下簡稱聯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學校與校外醫院或本校醫院進行合作,充分利用醫院的師資力量和醫療設施,達成教學和醫療資源的部分共享,根據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和康復治療,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實踐活動方式[2]。
3.1 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
當前,在我國普通高校構建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應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需要、體育保健課本身的功能和特點出發,進行全面的系統化的構建,要充分體現以下5個原則。
3.1.1 “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原則 在體育保健課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為了教學主體(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自覺、自愿、自主地進行體育鍛煉,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其健康,重視其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努力使其將體育學習和活動作為自身需要,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識,從而提高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能力,達到強身健體、增進健康的目的[3]。
3.1.2 終身體育思想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個環節,高校體育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從事終身體育的技能和培養從事終身體育的意識。因此,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充分體現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通過體育保健課教學,全面鍛煉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掌握體育與衛生保健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為從事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具有公平競爭、積極進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3.1.3 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選修體育保健課的學生,由于個體身心差異較大,在教學模式構建時,要充分根據學生身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身體機能和生理特點,有針對性選擇教學方式、運動項目和康復治療措施。
3.1.4 資源共享性原則 在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學校要充分利用醫院的師資和醫療器械資源,為學生治療疾病和康復保健提供醫師指導及治療場所,同時,學校也可為醫院提供教學實習機會。
3.1.5 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教學模式的本質特點。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比一般的教學理論更接近于教學實踐。因此,教學模式很容易理解、把握和運用。在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構建時,要充分利用教學模式這一本質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簡單易行,便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3.2 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并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能獨立制訂適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運動處方,具有較高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觀賞水平。
(2)身體健康目標: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心理健康目標:根據自身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
(4)社會適應目標:有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積極參加社區體育事務。
3.3 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
普通高校一、二年級開設體育保健選項課程(1~4學期,1學分/學期,4個學分,共計144學時),修滿規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開設體育保健選修課。
3.4 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依據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可分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3個層次,其中初級班和中級班為體育保健選項課,高級班為體育保健選修課。
3.4.1 初級班教學設計(見表1) 選課對象:患病后,疾病已基本治愈,身體處在恢復期的一、二年級學生。
教學時數:72學時。

表1 初級班聯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恢復型)
3.4.2 中級班教學設計(見表2) 選課對象:患病后,身體處在治療期的一、二年級學生。
教學時數:72學時。
3.4.3 高級班教學設計(見表3) 選課對象:三年級以上學生(包括研究生)。
教學時數:72學時。

表2 中級班聯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治療康復型)

表3 高級班聯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運動康復型)
3.5 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構想
3.5.1 選課 在開課的前一學期末或新生開學第一周,由學校教務處或體育部在網上公布下一學期體育保健課開設方案、選課要求、課程簡介、任課教師簡介、教學錄象片段、上課時間及上課地點等信息,供學生自主選擇;最后,由體育部根據學生選課情況,在網上公布上課分班名單及上課時間。
3.5.2 上課 上課是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師應根據上課時間安排表認真備好課,在開學第一堂課,教師要組織學生在指定醫院進行體檢和醫療診斷,以確認學生的身心狀況;然后,教師和醫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訂本學期的教學方案、治療方案和運動處方,再根據教學進度安排進行教學和治療。期中時,進行教學效果和治療效果評價,然后,根據教學和治療情況制訂新一輪的教學和治療方案及運動處方,指導學生進行教學和治療。
3.5.3 體育保健課成績考核與評定 體育保健課成績考核與評定實行百分制,其中技術占50%、理論知識占10%、課堂出勤占20%、平時表現占20%。
(1)技術。每學期,教師從學生所學的教學內容當中任選1~3項進行考核。
(2)理論知識。每學期,教師從學生所學的理論教學內容當中任選1~3項進行考核。考試可采用閉卷或開卷方式,也可采用作業形式進行。
(3)課堂出勤。學生上課期間,缺勤要扣分,由于事假、病假、公假等缺勤很難準確界定,所以一律按缺勤處理,均扣4分。學生在一學期內曠課、病假、事假、公假累積超出學期規定學時數1/4者,均不得參加本學期考試,必須重修。
(4)平時表現。教師根據學生平時在課堂中的表現進行評分:良好(16~20分)、較好(11~15分)、一般(6~10分)、較差(0~5分)。重點評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運動參與精神和平時學習情況。
3.5.4 成績公布 每學期末,任課教師要協助體育教務人員將學生的體育課成績及時公布在網上,并對學生本學期的學習情況和身體狀況做一個評價,即達到哪一級教學班的水平,便于學生下一學期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教學班。
4.1 結論
(1)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能夠解決體育保健課教學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師資水平單一和教學醫療設施缺乏等問題,是現行體育保健課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全面了解選修體育保健課學生身心狀況,制訂教學方案、治療方案和運動處方是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直接影響教學的實施效果。
(3)構建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豐富和發展高校體育課程資源,對促進高校體育保健課程完善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4)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為:“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原則,終身體育思想,針對性原則、資源共享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5)在體育保健課教學中,醫生的主要職責是為學生做好健康的相關咨詢工作,而體育保健課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保健課教師應配合醫生開出運動處方并負責在教學中實施。
(6)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法應簡單易行,便于操作。
4.2 建議
(1)學校要加強與校外醫院或校內醫院的溝通和交流,爭取達成教學與醫療資源共享,為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專業的醫療師資力量和設施。
(2)學校要加強本校的體育保健課師資力量建設,送現有的體育保健課教師到相關專業院校進修學習,以提高體育保健課師資隊伍水平。
(3)有校醫院的學校可以先實施,沒有校醫院的學校則應抽出一定的經費與就近的醫院聯合,積極落實體育保健課聯合式教學模式。
(4)學校要加大對體育保健課的經費投入,逐步完善體育保健課教學設備和醫療設施。
(5)在體育保健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教育部辦公廳文件,2002.
[2]孫作江.構建主義指導下的科學課的教學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3.
[3]張瀟.獨立學院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及實施方法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113~115.
G424.1
A
1671-1246(2011)21-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