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明
(福州大學 陽光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路徑依賴影響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分析
——以福建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為例
肖志明
(福州大學 陽光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由于各縣域經濟內外部資源條件不同,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但經過一定階段的發展,有的縣域經濟能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有的縣域即使努力學習其它先進縣市的經驗,也總是走不出經濟低位徘徊的怪圈,這正如經濟學家諾斯認為的制度的變遷存在“路徑依賴”的理論。本文以路徑依賴理論為基礎,構建了路徑依賴影響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模型,同時以福建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進程作為實證分析,從而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制度;路徑依賴;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廣大鄉村經濟為基礎,一二三產業綜合體的區域性經濟網絡。縣域經濟是按行政區劃認定的區域經濟,其重要經濟活動資源基本上受縣行政區劃約束。因而由于各縣域初始資源條件和邏輯起點不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會存在著差異。
對于縣域經濟某一種發展模式而言,又不可能是靜止、一成不變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縣域經濟發展初始條件和外部環境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會出現不適應性,使發展模式面臨突破和轉變的必要性。但在現實中,各縣域發展模式的適時突破和轉變不是都能順利進行的。有的縣域經濟一直受到舊有的、存在弊端的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影響,在低位上徘徊發展;而有的縣域經濟在面臨著經濟發展短暫的困境后,積極轉變發展觀念和不斷突破,使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得到了積極性的提升和轉變,從而使縣域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這種縣域經濟發展受過去發展模式影響的現象,反映出了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進變遷中路徑依賴的特征。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路徑依賴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W.Brian Arthur,1988)針對技術演變過程提出的。隨后道格拉斯·諾斯把前人關于技術演變過程中的自我強化現象的論證推廣到制度變遷方面,提出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他認為,制度變遷過程與技術變遷過程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某一路徑,便會沿著這一定的路徑發展演進,很難為其他潛在的甚至更優的制度所取代。
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的循環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lock-in)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而導致停滯,使經濟制度的變遷進入惡性的循環軌道。在惡性循環路徑依賴下,發展制度或模式如不能及時升級或用更好的發展制度或模式予以替換,其“鎖定”效應會導致資源配置無效率和發展停滯。導致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自我強化機制外,還有轉換成本、有限理性、多重均衡、區域文化、利益集團政治、參與人主觀認知和知識學習累積等原因。
諾思研究還發現,決定制度變遷路徑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面:不完全市場和報酬遞增。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變遷不可能總是完全按照初始設計的方向演進,往往一個偶然的事件(如內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就可能改變方向。就后者而言,人的行為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的,制度給人們帶來的報酬遞增決定了制度變遷的方向。
同制度變遷路徑一樣,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路徑一樣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為了便于探討路徑依賴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進程,作如下假設:
假設1:在內外部條件發生顯著變化影響或強烈沖擊下,縣域經濟發展會萌生出新發展模式,但新發展模式的形成是個曲折的過程。
假設2:縣域經濟新發展模式在路徑依賴影響下,結局有三種:(1)新發展模式受到原有發展模式路徑依賴的強化機制或閉鎖效應的影響而無法建立;(2)經過一定階段的磨合,新的發展模式和舊的發展模式兼容并存,實現多駕馬車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格局;(3)新的模式經過一段時期發展后,突破原有的發展模式路徑依賴,實現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和升級。
假設3: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趨勢,周期內簡化為三種線性情形:(1)加速趨勢;(2)平穩趨勢;(3)下滑趨勢,且由于環境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拐點。
由此,構建在路徑依賴支配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模型(如圖1):

圖1 路徑依賴支配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模型
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環境變化),農業產業及大部份的縣域經濟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農業發展推動型的S0→A0發展路徑依賴。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進一步深入,一些縣市開始出現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內部因素變化),萌發出新的發展模式(民營經濟推動型的模式)S1起點。但在S0→A0舊有的發展模式路徑依賴影響下,S1并不能馬上取得突破確立新的發展模式,S1在S0→A0下方運行,縣域經濟的發展仍以農業發展推動型模式為主導型。但隨著80年代中后期國家開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出臺(外部事件變化),許多縣市抓住這有利的宏觀環境,確立了以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為主,以出口加工等第二產業為主要驅動力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隨著90年代國際制造業產業向中國轉移良好發展機遇以及新一輪中國改革發展新格局下(環境變化),在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作用下,這些縣域經濟走上以民營經濟為主要發展模式的良性路徑依賴,如圖:S1→A1→B1的發展路徑。
而一些縣市由于文化觀念,基礎資源和歷史積累的不同,在S0→A0舊有的發展模式路徑依賴影響下,這些縣域經濟的發展仍停留在農業立縣的路徑上,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緩慢,新的發展模式S1無法確立,形成一種“靠山吃山、靠田吃田”路徑依賴的“鎖定效應”。其縣域經濟的發展走上了,如圖:S0→A0→B3→C3的依賴路徑。當然隨著發展,許多農業縣市發揮農業產業資源優勢,在現代農業產業化上取得成功,確立了以農興市的成功發展模式,其發展路徑可能走上,如圖:S0→A0→B3→C1。
同時根據假設3,任何發展模式隨著初始條件環境的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著拐點的出現。如國內相關宏觀政策改變、國際關系變化、匯率或金融危機等原因,會導致一些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可能一直在良性路徑依賴上進行下去。也就是說,一個縣域經濟如果沒有把握好發展方向,它很難一直沿著S1→A1→B1→C1→D1→……發展下去;隨著不利環境的產生,有可能走上S1→A1→B1→C3的路徑。此時該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會面臨著困境,就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挑戰。如晉江和溫州經濟有一段時期都以模仿制造為特征的產業模式來發展縣域經濟,這種發展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下確實讓這兩地的縣域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是隨著國內市場秩序法規不斷規范完善,過剩經濟的出現,市場競爭不斷激烈,這種發展模式到一定時期就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也就有了后來晉江和溫州企業火燒低質假冒產品的壯舉,擺脫模仿加工,以創造自有品牌為特征的產業模式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升級。
改革開放以后,福安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農業主導型向工業產業主導型轉變,逐漸形成了不斷提升演進的發展模式。
第一階段(1978—1990):農業經濟主導型發展模式階段
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在路徑依賴下,福安延續改革開放前的農業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特點;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農業的經營方式和制度有了根本性的變革,生產力得到巨大解放,使得這種以農業為主導型的發展模式路徑得到了強化。第一產業產值在1978年占據地區生產總值大半江山,達到59.4%,居主導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地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到80年代中后期,福安的草根民營企業開始起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發展開始趨緩,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開始加速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力加強,以民營經濟發展出口加工業為動力的新發展模式的因素S1開始萌發。
新發展模式S1開始萌發的原因是:其一,80年代,由于國有企業經營的弊端,國家開始重視工業企業的改革,開始大力鼓勵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其二,福安船舶修造和電機電器國有企業的人才技術儲備和經營機制限制,給福安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較好的人才、技術供應來源和產品銷售市場。其三,福安根植性、內生性的創業文化與企業家精神,為福安草根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內部因素。一些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國有企業職工開始下海,自辦企業,利用從國有企業帶出來的技術、管理和市場,以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紐帶,整合了當地的“閑人、閑資、閑地”等初級生產要素,開啟了福安民營工業企業發展經濟之路。
但作為一個傳統農業經濟縣市,在舊有發展路徑S0→A0依賴下,還是習慣以農業為主,以田地和山林為資源來發展經濟;再加上由于當時剛改革開放不久,人們開拓創新意識還不強,民營企業發展因此只能以平緩趨勢增長,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S1點在S0→A0下方發展。1985年,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雖有所有下降,占地區生產總值,[1]仍為主導型產業。不可不提的是,雖然當時的民營經濟都是以“星星之火”式的小、散、雜企業為主,但就是在這一草根創業階段,對點燃福安工業企業燎原之火,完成福安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本初始積累,為福安縣域經濟的新發展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八五計劃階段1991—1995):粗放型出口加工業發展模式確立階段
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特點是:農業主導型發展模式向民營經濟為主的出口加工業發展模式轉變,以民營企業數量快速擴張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途徑,初步形成了電機電器產業和船舶造修兩大產業集群雛形。
新發展模式確立的原因分析:九十年代初期,鄧小平的南巡講話,解決了姓社姓資等一些含糊問題,國內掀起一股投資熱潮;一些早期下海的個體民營企業成功的示范性帶動,起到仿效性效應。在報酬遞增效應下形成自我強化機制,確立了S1發展模式的突破,并在自我強化機制下,形成了S1→A1→B1新的路徑依賴。更多國有企業內部的一些管理人員,市場營銷和熟練技術工人開始下海自己投資辦廠,福安機電業和船舶修造業的大部分私營企業就是這時候開始逐步建立起來的。
在民營企業的競爭下,這時候閩東電機廠和船舶造修廠等國有企業機制不活的弊病更加突顯出來,市場逐漸萎縮,私營企業趁勢搶占更多的市場,并借助閩東電機已有的市場知名度不斷開拓新市場。
國際制造業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開始加強,福安機電業和船舶修造業發展得到良好的外部機遇。這時期國家對機電產品出口實行扶持鼓勵政策,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將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這大大增強了我國機電產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促進了福安電機電器產業的發展。
以上的環境變化,使福安的民營經濟和出口加工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民營企業數量開始集聚增多,工業產值迅速提升,到了1995年第二產業的產值占到了地區生產總值的37.5%,[2]躍升為福安第一大產業,農業主導型發展模式S0讓步于出口加工主導型的發展模式S1,出口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福安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適時轉變。
第三階段(九五計劃1996—2000):粗放型出口加工業發展模式困境階段
此階段發展的特點是:在路徑依賴自我強化機制作用下,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仍然繼續數量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但是國內外環境的變化,這種路徑依賴下的發展模式開始顯現出對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開始減弱,呈現下滑趨勢。導致此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走上,如圖1中:S1→A1→B1→C3的路徑。
此階段,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生很大的改變,訂單急劇減少,產業競爭激烈。由于前期市場巨大所帶來的數量快速擴張的粗放型工業增長方式,在產業環境變化情況下,出現了以低端的技術、相同的型號、沒有較高的附加值,在同行之間相互打壓價格爭相出口的局面。同時由于當時產業鏈還不完善,許多原料都需要從國內其他地方、甚至國外進口,又導致成本降低的幅度有限。福安民營企業做的大多是貼牌生意,拿到的是價值鏈中最低端的菲薄利潤。這些原因使得福安電機產業和船舶修造產業一度陷入低潮,許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現象。九五期間,福安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一下子從八五計劃期間的30%左右的增長率跌到10%左右增長率。
如果福安經濟的發展還是依賴于民營企業單純數量上的粗放型擴張,繼續維持企業數量雜、小,產品區別度不大、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短,在價值鏈低端進行貼牌生產的局面,可能會把福安經濟帶入發展路徑鎖定狀態,因此福安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再一次提升問題。
第四階段(十五、十一五計劃2001—2010):集約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提升階段
這一階段發展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加強引導,以企業向工業園集中,發展壯大園區經濟,提高縣域工業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長點;同時啟動品牌發展戰略,扶持大企業集團,帶動上下游企業,擴張集群產業鏈,實現集約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此時“看得見的手”必須及時去彌補一下“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缺陷。福安市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瓶頸約束困境下,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發展機遇為契機,確定了以建設工業園來帶動項目的發展措施。確定了電機電器產業三大工業園區建設,即秦溪工業園區、甘棠工業園區、灣塢工業園區建設。船舶修造產業的“兩岸三區”規劃,即賽江兩岸和白馬、灣塢、奎聚3個園區在內的“兩岸三區”規劃,這3個船舶工業園區建成投產后,福安市全市船舶工業總產值年突破150億元。
福安市政府除了逐步開始有序引導企業向市、鎮兩級工業園區集中,促進了產業集群更有效的集聚成外,著手加強政府對園區的公共服務能力,著眼于降低集群運營成本和營造互動創新環境,突出現有企業的存量遷移、新增企業的產業鏈招商,整合、建設專業化園區,強化了入區企業的產業聯系。針對上下游產品缺失、產業鏈短的劣勢,福安市政府開始加大引進上游和下游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廠家。這大大克服了行業發展布局分散零亂、企業間分工協作難的問題,同時有利于提升產業規模擴張能力和競爭能力。
同時,在福建省政府提出“品牌帶動”的發展口號這一重大背景下,福安市開始實施從仿樣加工、貼牌生產到打響自有品牌的戰略,福安正努力塑造出“機電產業品牌之都”的雛形。福安經濟將從產業項目集群階段走向更加緊密合作的品牌帶動集群階段。在扶持品牌企業方面,福安市自2006年開始在爭取中國名牌上下足功夫,重點培育泰格、萬達、凱捷利以及安波等四個龍頭企業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福安的電機企業前三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或者是“中國名牌產品”的廠家,可以獲得200萬元的政府獎勵。正如品牌“跳板”理論所認為的,品牌是企業產品“跳”上市場“新干線”的一塊跳板;同樣的,品牌帶動也將是縣域經濟“跳”上發展“新干線”的一塊跳板。工業園區建設和品牌發展戰略使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這只“鳳凰”得以“浴火重生”,使其經濟發展從內涵上得到了提升。從2007年福安市統計公報可看出,福安第二產業總值比上年增長了31.6%,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21.8%;[3]2009年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第二產業也仍呈現14%的較高增長率,[4]又恢復到了90年代初那種高速增長的趨勢上(如圖2所示D1點)。

圖2 改革開放以來福安五年計劃期間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趨勢圖
從(圖2)改革開放以來福安市五年計劃期間平均增長率的趨勢圖來看,正好與(圖1)的路徑依賴支配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演變模型中的S1→A1→B1→C3→D1是一致的。從中也可得出福安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演進對福安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是呈一定正相關關系的。
通過分析,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內部條件資源為基礎,通過內生性創造性的開創和累積,在外部政策環境的催生下,政府積極引導中,突破路徑依賴,產生了不斷提升演進發展模式。對這一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正如改革開放,要提解放思想一樣,舊有的(包括群眾和政府的)思維模式路徑依賴,才是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最大障礙。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意識形態的剛性滯阻往往是一種無效的制度安排之所以得以維持的原因。如在80年代,“姓社”、“姓資”爭論風行,新生的民營經濟舉步維艱的背景下,沒有內生性勇于開拓的群眾下海辦企業,沒有一定膽略和創新意識的政府在起默許、甚至幫助民營企業搭臺唱戲、為民營業經濟求爭得生存與發展的作用,也就沒有今天福安民營經濟和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產生。
從福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到,新模式的發展就如同一個新鮮事物的產生,會受到路徑依賴負面影響的阻礙,開始是一個緩慢的曲折發展的過程。政府要重視累積效應,為群眾開創性的新生事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群眾開創性新生事業,要擴大其典型效應和帶動效應,最終在一定量變的累積基礎上,推動出和建立起符合自身資源條件特點的發展模式。
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新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后,并不是就可以在其上坐享其成。環境條件總是不斷變化,隨著初始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原來初始條件下產生的發展模式(路徑)由于其自我強化,而與環境之間的不適應性就會逐漸暴露,并最終反過來制約其發展。特別在知識經濟年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管理方法不斷創新,產品周期不斷縮短,市場競爭不斷激烈,企業和政府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使縣域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路徑。
一定意義上來講,主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決定了經濟發展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任何產業和市場都有周期性,因此任何產業都有可持續發展和突破發展路徑依賴的問題。如要維持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穩定性,就要提升主導產業可持續競爭力,提升縣域企業產品在產業價值鏈中的位置,擺脫受制外部市場周期性的不利影響。加強研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創立自主品牌,強化競爭力和帶動力;積極利用資本的紐帶作用,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和集團。
從上部分分析可知,路徑依賴在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積極的發展模式形成和發展初期,政府要以頒布引導和支持的制度政策措施為主,發揮路徑依賴所形成的強化和帶動效應。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政府必須對區域產業結構和縣域發展方式進行調控,通過必要的產業政策、制度改革和區域協調措施對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進行抑制,防止資源配置的無效和經濟停滯現象發生;從而引導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順利升級和轉變,使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福安市統計局.2005年福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福安市統計局網.
[2]福安市統計局.2007年福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福安市統計局網.
[3]寧德市統計局.1997年寧德市統計年鑒[R].寧德市統計局網.
[4]寧德市統計局.2009年寧德市統計年鑒[R].寧德市統計局網.
肖志明(1976-),男,經濟學博士,福州大學陽光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國別經濟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