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京生

▲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
2010 年在537 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一年時間,白前從2010 年每公斤十幾元漲到了2011 年初的近80 元,柴胡從每公斤40 多元上漲到130 元。2009 年每公斤僅為80 多元的三七,2011 年1 月甚至躍至350 元——
藥材漲價了,近一兩年幾乎是瘋漲。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之后,“藥”你命也成為人們對最近幾種百姓生活中、價格猛漲的常用藥品的無奈調侃, 2010 年全國中藥材漲價的范圍和幅度均為歷年罕有,最近中藥材不斷爆出的漲價消息讓業內不斷驚呼。據中國中藥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 年統計的537 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漲幅為5%~180%,其中28%的品種漲幅超過51%。另有2%品種漲幅更大,甚至超過300%。如麥冬、桔梗、水蛭、阿膠、太子參、三七等常用或代表性的中藥材均大幅漲價。在河北安國,中藥材以每公斤為計量單位,2005年5月寧夏產枸杞價格為15~16元,到2011 年1 月漲到65 元;金銀花價格已從2005 年的33 ~35 元躍升至2011年1 月的255 ~270 元。中藥漲價的背后是坊間流傳的游資炒作,還是當前通脹預期下的水漲船高,一時間眾說紛紜。
一些業內專家表示,這些年來炒作的情況始終存在,如過去出現過炒作黃連、太子參、山茱萸、麥冬、川芎、當歸等。但據藥商反映,這次漲價雖然有一些炒作的因素,但不起主導作用。對于2010年以來中藥材漲價范圍之廣、幅度之高前所未有。業內人士認為,野生藥材資源減少直接導致價格上漲,同時預測野生中藥品種由于資源問題其價格還會逐漸上漲。
近年來,由于人們不重視中藥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野生中藥生長環境遭到破壞,使得目前野生中藥材越來越少。產量不足自然導致價格上漲,如柴胡、防風、羌活、重樓等;很多小品種的中藥都是野生的,過去主要是農村的老人和小孩采藥,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采挖野生中藥材的人越來越少,采挖藥材減少也是造成價格上漲的一個原因;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采挖中藥材破壞地面植被,林業部門實行封山育林、保護草原等措施禁止采挖中藥材。在北京,山區有上百種野生中藥材,其中常用或較常用的品種有幾十種,如知母、北柴胡、北蒼術、遠志、苦參、黃芩、苦杏仁、山桃仁等。上世紀80 年代以前是允許采挖野生中藥材的,90 年代以后就嚴禁采挖了。
應引起重視的是,自然災害也是導致藥材減產原因之一。2010 年云南、貴州等地嚴重干旱、水災等惡劣氣候原因導致很多中藥材品種減產,甚至絕收,中藥材一開始就面臨著產量減少的局面,造成一些品種短缺、價格上漲。如三七價格暴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災害引發的。2008 年云南文山遭受霜凍災害導致三七減產,2009 年下半年至2010 年上半年整個云南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而三七市場的需求量此時卻并沒有什么改變,藥廠、藥店及醫院需求量與往年基本保持一致,有的企業或藥商擔心價格上漲,便儲存一部分藥材,因此短時間內出現了供不應求、價格暴漲的狀況。
中藥材市場需求增大引起價格上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以中藥材為原料的保健品需求不斷增加,中藥材出口量大,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一直是出口的重點地區,還有歐美國家也是中藥出口的市場之一;有資料顯示:我國臺灣通過正規渠道從內地進口的中藥材每年至少在10 萬噸以上。

▲北京中藥飲片企業負責人在云南三七市場調研
種植成本助推藥材價格上漲。正如專家總結的“中藥使用量70%是種植的”。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藥材種植成本不斷增加,加之生長周期長、收購價格低等,使得投入隨之減少,如三七須種植三年才能采挖,三七種子、耕地等成本均已經增加,因三七是典型的陰生植物,在種植中要搭棚遮陰,旱時要澆水,雨季時要排澇,還要除草追肥,防治病蟲害,疏花(剪去花序邊緣的部分花朵),采收加工,藥農投入的資金、勞動遠遠大于其他藥材,因此,三七每公斤幾十元的價格讓藥農很難獲利,若加上人工費的話肯定賠錢。根及根莖類中藥材中的多年生種植品種基本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如用半夏種子繁殖的需種植3~4年才能收獲,用塊莖繁殖的在栽種后的當年或第二年采挖;白芍需栽種3 ~4年后才能采挖,加工時還要去皮水煮;白術需種植兩年;牡丹皮需移栽后3 ~5年才能收獲,加工時還需去木心刮去外皮;樹皮類中藥材,如肉桂需樹齡10 年以上才能剝取樹皮藥用;杜仲環剝后再生樹皮需生長3 年后才能剝取藥用。
業內一些人士總結藥材市場價格規律基本上是3 ~4 年一波動。因為中藥材種植期為3 ~4 年,種植面積多了,產量高了,價格就下降,種植面積少了,產量少了,價格又會上漲,農民看到有利又開始種植,種的人多了藥又賣不出去了,而價格一旦下降,農民又不種了,等藥材庫存銷售到差不多時,藥價又重新上漲。
某些加工品,中藥原料價格上漲導致產品價格上調,如東阿阿膠漲價也正是由于驢的養殖成本大幅增加,國內毛驢的存欄量逐年下降而導致阿膠的主要原料驢皮資源日趨緊張,收購價格不斷上漲。
藥商提供的用工成本增加因素推高了藥材價格。以安國藥材市場為例,2011 年市場用工基本情況是:婦女做小工每天50 ~60 元;一般男工每天90 ~100 元;有技術的每天140 ~150 元。而2009 年是婦女每天只有30 元;男工每天60 元;有技術的每天約100元。從安國到北京200 多公里,2010 年的運費要比2009 年至少上漲30%以上,裝卸費用也提高了。
藥農惜售藥材也對價格產生影響。據藥商反映,過去到了藥材收獲時,農民就急忙將手中的藥材出售變成現錢,所以市場藥價就會下降。近年來,農民收獲藥材后不著急出售,而是要等到認為價格好時再出售,藥商要想收到藥材,只能提高收購價,從而市場價也就升高了。
藥材市場商戶經營策略發生改變,過去由于產地與市場信息溝通不暢,藥商以較低的收購價將藥材收購上來后,在市場上加價出售,講究的是快進快銷,加快資金流通,而現在由于市場變化,藥商的經營策略發生改變,往往以壓貨(囤積)的方式賺錢,看到某些藥材短缺或價格有上漲趨勢時,就在市場上購進、存放。等到價格上漲到認為合適的時候出售,出現了市場內部藥材循環的情況,按有的藥商說法是“坐地漲錢”。由于藥材價格上漲,吸引了過去不經營藥材的人也加入到藥材經營中來,買藥材囤貨。
中藥材漲價潮中,中藥飲片廠盡量消化中藥材原料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但此消彼長,只能“被漲價”。這直接導致中藥店、醫院中藥房飲片零售價格上漲,湯劑價格提高。據北京城區某中醫醫院主管飲片調劑的中藥房副主任反映,2010 年飲片價格普遍上漲了50%,其中解表類湯劑,由于漲價的幅度大,一副藥的價格比2009 年漲了5 ~6 倍。
北京地區生產企業一直對中藥飲片質量非常重視,河北一知名中藥專家在北京某飲片廠見到所生產的中藥飲片,非常感慨地說還是北京的飲片講究。但是近一年來由于中藥材漲價,有的醫院部分中藥飲片的質量有所下降,如光山藥片過去用直徑1.8cm 以上的,現在藥價一漲,基本只用1.2cm 以上的了。
不僅如此,中藥材的漲價給藥廠生產造成困難。最直接的表現是購銷倒掛,原料成本大于出廠價。一種中成藥的原料少則幾種,一般十幾種,多則幾十種,中藥漲價對中成藥生產企業影響非常大。而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和基本藥物目錄的中成藥產品價格是國家限制的,有些中成藥只要生產就賠錢,有的藥廠降低原料質量,有的藥廠不生產賠錢的產品,因為生產的越多、賣得越多,虧得就越多。據藥商反映,藥廠采購原料數量比往年減少了,漲價是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藥價猛漲,部分品種出現藥荒的現狀,有專家建議對常用中藥材品種建立國家儲備制度,當價格上漲時出售儲備藥材以調控市場,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游資投機的機會。也有專家建議醫生用藥適當考慮價格因素,對于短期內價格過高的中藥飲片品種,使用一些替代品種,這種辦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使用過,當時是因為一些中藥材短缺。

8 種常用中藥材價格統計表(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