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零售藥店競爭日益激烈,一些藥店不得不依靠兼營日用品維持運營
據統計,北京市藥品零售企業的數量 已 從2004 年 的1200 家 增 至2010 年的5570 家,增長近5 倍。在如此迅猛的增速之下,首都的藥品市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目前形勢如何?未來監管模式將怎樣發展?前不久召開的2010 年北京藥學年會上,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監管處副處長李江寧就北京藥品市場的現狀、發展及展望做了精彩講演,報告頗具新意,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關注。李江寧表示,近十多年是首都藥品市場高速發展的黃金期,雖然整個醫藥行業在近幾年處于發展的矛盾凸顯期和風險高發期,但是北京醫藥市場依舊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無論是增長質量還是安全水平均取得了較大的提高。然而,藥品經營企業集中度偏低,發展不均衡和非傳統藥品安全風險增多成為當前首都藥品流通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報告指出,十多年來,首都醫藥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加:2004 年零售藥店審批剛放開時,北京市有藥品零售企業1200 家,藥品批發企業268 家,而發展至2010 年底,北京市擁有藥品零售企業5570 家,批發企業308 家。如今,在北京,每隔350 米就能找到一家藥店,百姓用藥的便利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與此同時,北京市藥品市場規模也增長迅猛: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的數字顯示,2004 年全市藥品批發總額120 億,2009 年經初步匡算,排名前33家的藥品批發企業批發總額達398 億,北京企業的藥品質量也同步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來,北京市藥監局每年都要隨機抽驗11000 件左右的市售藥品,年均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國領先。在近些年藥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市場環境下,北京沒有發生過一起影響嚴重的藥品不良事件,“用北京藥放心,在北京用藥放心”已成為北京的一個品牌。
十年里,北京醫藥市場整體供應和保障水平不斷加強,災情疫情的應對能力也隨之提高。北京藥品市場是一個需求大、要求高的市場,不但有著全國最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承擔很多駐京單位、外事單位、駐軍單位的藥品供應保障工作,首都醫藥產業很好地完成供應保障任務。此外,首都醫藥產業在歷次災情、疫情應對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應對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李江寧說,1998 年洪災和2003 年非典疫情時,所需藥品都要通過臨時動員來保證調配和供應,但到了2008 年北京奧運會、“5?12”汶川地震,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疫情時,應對起來從容了很多。
盡管目前北京藥品市場安全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李江寧認為,北京藥品市場非傳統的安全風險系數卻在升高。他解釋說,北京藥品市場是一個輸入性的市場,醫療機構使用藥品中,北京市藥品企業生產比例十分有限,絕大部分藥品來自于外省市,北京藥品市場的安全性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首都的醫藥企業成為一個重要的防火墻。換言之,只有首都藥品市場的渠道規范了,首都的企業才能成為首都醫藥市場的護城河。
他表示,隨著北京醫藥企業的不斷發展,首都藥品市場的安全對外部影響也將與日俱增。現在,北京的藥品流通企業承擔著全國90%的毒麻藥品供應,一旦出現問題,全國的市場都會受影響,與此類似的北京疫苗的供應量在全國也占有很大比重,如果出現問題,藥品監管部門勢必就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方式和特點以及藥品流通國際化程度提高的大背景下,也常常導致普通藥品安全事件的社會化和國際化,這也是首都藥品市場安全控制面臨的一大難題。
目前,大中型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在不斷提升自己,努力與國際接軌,但整個藥品市場與首都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一些中小型企業管理模式仍較為傳統、原始,這有企業自身問題,也有大環境問題。當中小企業普遍還在生死存亡關頭苦苦掙扎之際,要實現提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北京的藥品零售企業,這些年來在數量增長的同時,盈利水平越來越低,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李江寧從市場份額角度剖析說,當前,在醫療產生的市場份額集中的同時,企業的集中度卻偏低,“小”和“散”仍是首都醫藥市場的主要特色。在零售環節,盡管目前北京市有5570 家藥品零售企業,但北京的平均連鎖率僅為20.4%,絕大部分是單體藥店,遠低于廣東的31%、江蘇的46%、重慶63%和上海的83%。在批發領域,2009 年北京市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產生了181 個中標配送企業,其中前10 名的企業占據了超過98%的配送份額,排名后171 個配送企業只占不到2%的份額。那么這171 家企業以他們這樣的規模、效益會給藥品安全帶來怎樣后果?沒有中標的那一百多家批發企業呢?這也是市場本身和監管部門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雖然北京藥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藥品零售市場已趨于飽和。北京市藥品零售企業的數量已從2004 年的1200家增至2010 年的5570 家,增長近5 倍,但據《北京市統計年鑒》,這幾年來北京市藥品零售總額只增長了2 倍多,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零售藥店數量的增長速度。再結合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數,從2004 年的1300 萬增至2009 年底的1557 萬,以10%的人口增長率支撐5 倍的藥店數量增長率,結果就是北京市的零售企業間競爭加劇。有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一個藥店的服務人口平均為5000 人左右,在美國這個數據是7000人左右,而目前北京僅為不到4000 人,藥店維持經營仍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李江寧指出,首都藥品市場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相對較好,但藥品零售企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較差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北京城區開辦零售藥店,需要要么具備一名執業藥師,抑或具備一名從業藥師;農村藥店也必須具備一名經過藥監部門培訓并考試合格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藥學技術人員。北京市5570 家藥品零售企業中,有2563 名執業藥師、2007 名從業藥師以及2500 名農村藥學技術人員,這些人員所在藥店的管理水平、他們的藥學專業水平能不能保證零售藥店的安全運行以及用藥服務的正常開展。是不是和世界城市的發展相適應、能不能和國際接軌仍然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008 年,李江寧在藥監分局工作時做過相關調查,調查中隨機抽取256 家能同時經營中西藥的零售藥店,其中只有127 家同時具備執業藥師和執業中藥師,其余的129 家只具備一名執業藥師或執業中藥師。256 家零售藥店共有從業人員1568 名,而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只有102 名,占6%。
經歷了高速發展的10 年,面對復雜的市場現狀,藥品監管如何定位?對此,李江寧表示,要堅定不移地繼續貫徹以公眾福利為核心的監管理念,要保證藥品的可及性,讓老百姓有藥可用,還要保證公眾用藥的安全性和藥品的經濟性;繼續處理好監管和發展的關系,持續推進監管理念與手段的國際化,繼續推進首都醫藥市場發展模式從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轉變;建立與首都地位和世界城市相適應的藥品流通監管標準體系。
李江寧說,北京現在不缺大規模的藥品流通企業,不缺和國際水平接軌甚至硬件水平高于國際水平的物流中心,不缺比他們經營規模大的集團,但我們的管理軟件還需進一步提升、接軌,今后在準入標準上,除了硬件標準外,進一步加強軟件,強化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厘清企業責任、政府責任和個人責任。有了準入標準之后,進入到市場圈子里,對從業人員怎么管理?我國當前的藥品管理法規體系對該類問題的規范相當不完善。對此,國外有很多經驗可借鑒。在美國,藥師是零售藥店的責任主體,倒閉的零售藥店,老板可以走,但藥師仍有責任定期向州藥品行業主管部門匯報相關情況。相比之下,國內藥師地位仍需不斷提高。今后將努力提升藥品零售企業從業人員素質,進一步加強執業藥師、從業藥師在藥品行業中的作用,使他們更大程度地參與到藥品經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尤其是質量的管理,進一步建立以藥師為核心的藥事管理體系和藥品安全監管機制。
李江寧表示,今后還要繼續探索建立監管部門與企業、公眾全面參與的多元化現代化治理模式,畢竟,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和快速提升,光靠監管部門是做不到的。最大的動力來自行業內部,學會、協會的舉措如何和藥品監管部門的措施融合在一起變成體系是今后要重點思考的。據透露,北京市藥監局已經開始和北京市一些科研機構、大的物流企業研究建立現代物流的實施標準作為指南,準備近期向社會、企業發布。今后還將繼續推進信息化在藥品經營企業管理和監管中的應用,大力促進藥品零售企業的兼并重組。
公眾其實也是參與治理的主體之一,對此,李江寧感觸頗深,他說,有段時間藥品虛假廣告蔓延很厲害,讓政府部門手足無措,雖然一直打擊,但百姓仍然在買,打掉的還沒有百姓買的多,最后越打越多。這就是因為百姓沒有參與到治理中來,至少他們沒有意識到自身對藥品安全的責任。近些年,隨著對違法藥品廣告曝光機制的建立,隨著藥品違法廣告治理宣傳力度的加大,北京藥品廣告發布秩序得到了極大好轉。所以,在流通監管方面仍要開展廣泛的公眾教育,讓百姓明白自身責任的同時,能夠對藥品監管這個行業有所了解,知道監管部門在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就能贏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藥品市場安全監管的多元化機制建立了,完善了,首都藥品市場的長治久安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