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早期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為高間接膽紅素血癥,可能導致膽紅素腦病,一般都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死亡[1]。近年來,我院采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黃疸茵陳口服液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患兒160例,其中足月兒113例,血清膽紅素>221μmol/L,早產兒 47 例血清膽紅素 >257 μmol/L,均符合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2]。全部患兒均<28日齡,排除新生兒肝功能障礙、阻塞性黃疸及遺傳代謝病所致黃疸。16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其中足月兒58例,早產兒22例,男46例,女34例,出生體重1800~4100 g;對照組80例,其中足月兒55例,早產兒25例,男42例,女38例,出生體重1700~4000 g。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足月與早產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儀器與方法 應用上海產的NJ33型電子經皮膽紅素儀,取新生兒的額頭兩眉之間測2次,取平均值為血清膽紅素值。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80例在常規治療(藍光照射12 h,間歇12 h)的基礎上,服用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60010),0.25 g/次,3次/d,同時服用我院自制制劑黃疸茵陳口服液(魯藥制字再Z03080037,組成成分:茵陳、大黃、黃芩、甘草),5 ml/次,3次/d。對照組只采用常規治療:藍光照射,酶誘導劑等。
1.4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治療組與對照組每日經皮膽紅素下降情況判定治療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軟件包統計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經皮膽紅素值日均下降值遠遠高于對照組,因此可看出治療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詳見表1。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治療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s,μ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s,μmol/L)
治療組 266.5±31.4 231.8±29.8 199.8±27.6 171.2±30.1 152.4±28.9 131.5±27.8對照組 264.6±32.1 259.7±30.1 251.3±28.2 246.6±28.1 235.6±29.3 225.7±2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新生兒黃疸發病機制復雜,其中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增強是新生兒易出現黃疸的一個重要原因[3]。新生兒腸道內細菌量少,未建立起腸道內正常菌群,不能將進入腸道內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而排出體外,導致膽紅素積聚增高。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中含有腸道有益菌如:嬰兒雙歧桿菌、啫酸乳桿菌和糞腸球菌不低于0.5×106CFU,口服后可直接補充腸道內的有益菌群;同時該藥還含有不低于0.5×105CFU的蠟樣芽孢桿菌,口服后,蠟樣芽孢桿菌在腸道中定植,消耗氧氣,為雙歧桿菌等厭氧菌營造厭氧環境,促進雙歧桿菌等腸道有益菌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幫助患兒快速建立腸道內正常菌群。雙歧桿菌能產生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等短鏈脂肪酸,降低腸道pH值,促進腸蠕動,促進排便,增加膽紅素的排泄,另外還能降低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4]。
從我國傳統醫學角度分析,中醫理論將新生兒黃疸視為“胎黃”,為新生兒感受濕熱邪毒所致。濕熱邪毒蘊結脾胃,熏蒸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不循常道,溢于皮膚、面目,發,為胎黃[5]。黃疸茵陳口服液以茵陳為君藥,清熱利濕退黃疸;以大黃、黃芩為臣藥,大黃瀉熱逐瘀、涼血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最后以甘草相佐使,共同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黃疸茵陳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黃疸,中西藥并舉,療效確切,操作簡便,患兒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1] 沈曉明,王為平.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115.
[2] 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3-140.
[3] 徐擁軍.病理性新生兒黃疸的早期治療及臨床觀察淺析.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2(15):119.
[4] 李明,梁智勉,莊秀娟.思密達,雙歧桿菌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重癥療效分析.中國熱帶醫學,2008,8(8):1359-1361.
[5] 張鴻飛.自擬黃疸一號方早期干預新生兒黃疸269例觀察.浙江中醫雜志,2009,44(1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