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紅 趙彥民 楊波 劉曙艷
近年,糖尿病患病率急劇增加,作為一種心身疾病,不僅與各種生物因素相關,還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強烈而持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而糖尿病也可引起多種情緒障礙,產生多種心理問題[1]。本文采用抑郁、焦慮自評量表對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性情感障礙抗抑郁、抗焦慮治療觀察血糖水平變化。
1.1 一般資料 2009~2011年本院內分泌科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入選標準: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未服用過精神藥物及中藥制劑;無其他內分泌、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史及相關疾病家族史,自愿參加本研究;用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50,有抑郁癥狀,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0,有焦慮癥狀。本文均已換算成標準分[2]。符合條件的48例患者入組,男18例,女30例,平均年齡(46.65±10.18)歲。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 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4人,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無顯著差異(P>0.05)。均給予糖尿病常規治療,治療組糖尿病常規治療同時抗焦慮、抗抑郁治療,觀察4周。
1.2.2 臨床心理評定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評定其抑郁及焦慮指數。
1.2.3 實驗室指標 測定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1.2.4 抗抑郁及抗焦慮治療 抗抑郁劑使用鹽酸帕羅西汀(賽樂特,葛蘭素中美史克公司)20 mg每天早餐后口服,國產阿普唑侖0.4~0.8 mg晚睡前口服。因大多患者抑郁及焦慮并存,二者合并使用。
治療過程中脫落6例,其中治療組5例,原因是不能耐受帕羅西汀藥物副作用、經濟壓力及擔心服用精神藥物成癮;對照組1例,隨訪中脫落。最終完成觀察42例,治療組19例,對照組23例。①抑郁、焦慮評分比較:治療4周后兩組SDS、SAS指數均下降,治療組SDS、SAS指數下降更明顯(P<0.01)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治療后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SDS、SAS、FBG、HbA1c水平的比較
2型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需長期服藥、嚴格控制飲食、定期監測血糖,容易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長期高血糖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并發癥,極易產生絕望、抑郁、焦慮等負性情感。有研究發現持久的負性情緒會使患者處于應急狀態而使一系列升血糖激素升高或胰島素敏感性減弱,誘發胰島素抵抗狀態,因而影響血糖控制。
本文患者治療前后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兩組抑郁指數和焦慮指數均下降;表明控制血糖后患者抑郁和焦慮癥狀有一定改善;而在常規降血糖的前提下,加用抗抑郁、抗焦慮藥物后,血糖下降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因此,抗抑郁、抗焦慮治療不僅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負性情緒,而且顯著改善葡萄糖代謝。一方面可增強患者的信心,消除疑慮和擔心,另一方面減少負性情緒導致的胰島素抵抗,利于糖尿病癥狀的緩解和血糖的控制。
[1] 劉玉華,張秀薇,黃秋霞,等.人文關懷對2型糖尿病治療性干預效果的研究.現代醫院,2006,6(5):109-111.
[2] 張明園主編.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