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紅杰,張玉玲,張龍斐,陳 云
(1.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2.上海預備役師高炮二團,上海 201203)
上海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同國外比較研究
索紅杰1,張玉玲1,張龍斐1,陳 云2
(1.上海理工大學體育部,上海 200093;2.上海預備役師高炮二團,上海 201203)
在走訪調查、座談訪問和文獻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對國外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在規劃和發展目標、管理體制、配套建設等若干問題與上海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就對上海在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方面的啟示談了幾點看法。
上海社區;社區體育;體育設施
社區體育設施作為開展群眾體育和普及體育活動的載體,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近百年的發展建設歷史,而我國社區體育設施建設還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并且各個城市發展極不平衡。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民健身理念的興起,構建和營造適合城市居民健身、休閑和娛樂的社區體育設施已經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實現我們國家有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過度的重要舉措。1998年起,上海市政府將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作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開始了社區健身苑、點的建設,經過幾年的發展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初具規模,已經成為其他城市學習和效仿的榜樣。但與國外發達國家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就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同國外發達國家城市的建設做個對比研究,找出差距,吸取經驗,少走彎路,盡快健全和完善上海體育設施建設。
根據《體育建筑設計規范 JGJ31-2003》對體育設施的解釋為:“作為體育競技、體育教學、體育娛樂和體育鍛煉等活動的體育建筑、場地、室外設施以及體育器材的總稱。”英國體育學者克勞森 (M Clawson)和尼奇 (L Knetsch)認為:“體育設施是指提供體育活動的所有媒介。”本文對社區體育設施的定義為:社區內從事體育活動和休閑娛樂的所有媒介——是場地和器材的總稱。
由于受到經濟、文化和制度的制約,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發展極不平衡。有些城市發展較快,有些城市相對較慢,還有些城市剛剛起步,或者沒有起步。本文選取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做個比較,以期為其他城市的建設提供借鑒。
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規劃,一般都是有政府牽頭,協調各部門關系,共同制定體育設施建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確認和保障。60年代初,德國政府針對國內群眾體育設施嚴重不足的現狀制定了體育設施發展的長遠規劃,簡稱《金色計劃》其主要內容是為社會各個階層建立體育設施,并聚集了社會各界的財力支持,緊緊 10年間,就使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1990德國政府提出《發展社區專項體育設施計劃》,針對社區體育人口結構及體育項目熱點,設立專項體育設施;1972年日本由文部省體育局制定了《體育場館建設十年規劃 (1972-1982)》,提出體育場館配套建設,讓更多的國民參與體育活動,并對不同人口規模的居住區和企業的體育場館配套標準作了規定。同年文部省體育局還出臺了《關于普及振興體育運動的基本計劃》,強調以完善社會體育環境為核心思想,以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為重點。美國于 1980年由衛生部制定了《關于增強健康與預防疾病的國家目標》,強調開展大眾體育活動的同時,對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也做了出了具體的規定。1990年又制定了新的發展計劃《健康國民 2000》,對居住社區提出了明確的營建社區體育設施的要求及指標,并號召和鼓勵所有政府部門與機構,包括軍事部門無償支持增進人民健康的活動。同年美國國家健康中心有提出《AUU身體健康計劃》,對社會各個階層的體育鍛煉提出要求,并提出體育設施配套要求。1985年英國體育理事會提出《社區體育中心發展計劃》,對居住社區提出了建設體育中心的要求,并制定相關標準。1997英國政府提《1998-2000英國體育發展戰略》,鼓勵居民參與體育鍛煉,對社區閑暇運動設施提出具體要求。1975年新加坡體育理事會、教育部、國防部等 15個部門,提出《體育設施藍圖計劃》,要求在全國修建 15個社區體育中心,規定20萬人左右的居民區,必須建有一個社區體育中心。1996年新加坡體育理事會提出《生命在于運動》,要求在各級管理機構落實體育配套設施建設,以配合全國性運動行動計劃[2]。
上海在國家出臺大力發展社區和完善社區體育設施的前提下,相繼出臺了針對上海特點的跟進政策法規。上海市政府從 1998年開始,就將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政策實施以來,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2000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上海市體育局關于加強本市社區健身設施管理的意見”,就明確管理職責、落實經費來源、建立維修網絡、加強健身宣傳四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積極貫徹落實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的《關于本市體育文化教育設施資源向社區開放指導意見》、《關于體育、文化、教育設施資源向社區開放共享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政府公共體育設施資源的作用,加強規范管理,更好地為社區市民特別是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服務。2008年,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聯合印發了《上海市學校體育場地向社區開放評估辦法》的通知,各區縣針對上述通知分別制定了本區具體的開放細則,就分批開放學校名單,開放學校相關管理規定,以及開放學校相關問題的統計工作都做了具體的要求。2008年 10月上海市體育局印發《上海市社區體育健身設施開放管理評估辦法 (試行)》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區、縣體育局、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強社區體育健身設施的規范管理,更好地為社區市民提供優良的健身設施服務。2009年上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目標是確保完成市府實事工程——40個社區公共運動場建設和市府重點工作——20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任務;確保 2009年建成的 40個社區公共運動場和 20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質量達標、安全可靠、環境優美、管理到位;確保新建成的社區公共運動場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成為上海市民健身新的亮點和示范。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關鍵年,根據《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綱要》2010年完成 300處社區公共運動場的建設目標,社區公共運動場在確保完成 40個市府實事工程的基礎上,爭取完成 5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確保完成 200個;同時還要做好 2011年 30個社區公共運動場的選址工作,確保 2010年規劃的實現。
大多西方國家采用地方政府對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1)對社區體育中心提供財政補助,除向社區體育中心提供財政補助以外,政府還通過免稅、轉讓土地、低價出租土地等政策手段對其提供財政幫助。2)社區體育中心的建設與維護。3)法規制度建設,通過免稅和土地轉讓經營管理提供咨詢。4)了解和研究社區成員的各種體育需求和興趣,與有關體育社會團體合作,指導和幫助社區體育中心制定社區體育活動計劃,策劃和組織社區體育活動使其良性運行。5)在社區各種體育協會和俱樂部等社會團體及其他有關組織之間進行聯絡,促進社區體育中心與這些組織的合作和信息溝通。
國外社區體育中心提高經濟效益的策略:1)積極發展社區體育俱樂部。2)積極發展會員,形成穩定的消費群體。3)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4)國外社區體育中心往往是體育培訓和體質監測基地。5)開展多種經營活動及多種創收渠道。
上海就我國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政策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是實現社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針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的相關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行政法規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部門規章有《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這些法律法規都對居住區體育設施建設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上海新建居民小區很好地執行了上述法規,從立法層面上保證了社區體育場地設施配置的合法性、必須性和必要性。
上海體育局就加強上海市社區健身設施管理提出如下意見:1)明確管理職責。市體育局的職責是統籌規劃、宏觀管理;區縣政府及其體育主管部門的職責是組織實施、監督管理;街道、鄉鎮的職責是具體實施、日常管理;生產廠商的職責是確保質量、長年維修;健身者的職責是遵守規則、文明健身。2)落實經費來源。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集一點的辦法籌措經費。日常管理經費由街道、鄉鎮負責。器材更新經費由市體育局和各區縣政府承擔,具體如下:器材安裝后一年內由廠家提供保修 (包換);一年以后,日常維修保養經費由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自籌解決:若干年后,器材老化需大批更新,所需費用由市體育局、各區縣政府承擔。其中,市體育局承擔 60%,各區縣共承擔 40%。3)建立維修網絡。在器材生產廠商實行一年保修、長年維修的基礎上,建立市、區 (縣)街道 (鄉鎮)三級器材維修網。市體育局將成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務中心”,各區縣要成立報修或維修中心,街道、鄉鎮要建立日常維修保養隊伍,加強器材維修工作,提高器材完好率。4)加強健身宣傳。各級體育主管部門和各新聞單位要向市民大力宣傳健身科學理念、推廣科學健身方法。要舉辦科學健身培訓班,組織專家深入社區作科學健身報告,在體育場館及健身苑、健身點開展科學健身展示活動。
2.3.1.1 對社區體育人口的構成、活動傾向、組織結構等方面的研究
國外許多學者對社區體育設施的研究都是始于對社區體育活動參與研究。而社區體育人口的調查和體育活動狀況評價是研究的重點內容。其中,體育人口研究不僅就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進行研究,更注重對潛在的參與人口、特殊參與人群進行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體育協會就提出“體育參與”理論,“即指現代社會由于傳媒和體育組織的發達,幾乎 100%的人口都與體育活動有關系,只是參與方式不同而已。”1993年,美國學者圖普·菲利普·杰恩 (Troped Philip Jay)在對馬薩諸賽州社區體育設施個案研究中指出:居民的體育活動因為行為主體的年齡、性別、職業、氣質、受教育程度、經濟條件、身體狀況、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個人愛好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新加坡體育理事每年都會對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結構、成員構成等方面進行研究,找出適合社區居民體育鍛煉的途徑,并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社區體育比賽的形式,考察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能力。
2.3.1.2 對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標準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一般以社區人口的數量來配置社區體育設施,其中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標準是研究的基本內涵。日本社區以人口數量配置體育設施情況如下表,對體育設施的面積、按人口興建體育設施的個數以及體育項目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表1 日本社區體育場館設施配套標準
美國主要以體育公園的形式來建設社區體育設施,美國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 19世紀末 20世紀初的“美國休閑運動”。體育設施往往結合休閑設施和開放空間系統進行設計,以樹林、開闊的草地、蜿蜒的步行道路為自然背景。休閑體育設施在1930年左右開始在美國城市和城鎮中發展起來,并成為公園和社會改良目標之間的紐帶。它強調體育場地、體育器械和有組織的活動。美國的社區體育設施體系中,社區體育設施與公園系統結合緊密,在各個區域公園內對體育設施都設有一定的空間標準,如表2。

表2 美國城市區域公園中體育配套設施的空間標準
英國有針對地方體育設施的規范,在規范城市體育運動場地的人均占有量上,英國的國家運動場地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1992年頒布的“NFPA六英畝標準”為城市大眾體育設施的發展奠定了法規基礎,英國國家運動場協會推薦的戶外活動場地為 2.43公頃 /千人。具體分項指標見表3。

表3 英國體育娛樂規劃標準
2.3.2.1 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研究現狀
上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基本按基礎、單項、綜合的建設規模依次進行的,也就是基本設施建設、運動設施建設以及多元設施建設。
在過去的 10年中,上海大力建設社區健身苑點、綠地公共運動場。截止 2006年初,上海共建成社區健身苑 232座,居民健身點 4 367個,總建筑面積超過293萬平方米,建成綠地公共運動場 80個,共計 226片各類球場,總面積 16.8萬平方米。市民親切地稱贊這些身邊的運動健身設施為“民心工程”。截至 2009年底,已經建成社區公共運動場 261處,建成各類球場637片,新增體育場地面積 37.8萬平方米。2010年社區公共運動場建設將是“十一五”規劃建設的最后一年,將要在全市有關區縣新建設 40處社區公共運動場,并完成 300處的規劃建設任務。2010年社區公共運動場建設工作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要在確保完成40處和 200個建設數量完成的基礎上,均衡市郊和中心城區的發展。公共運動場建設重點增加中心城區的數量,增加場地設施較少區域的設施布局。中心 10個城區要完成 21處的建設任務,每個中心城區至少完成1處,基本保證 2處。農民工程建設指標投向前幾年建設數量較少的區縣,重點均衡郊區區縣間、鄉鎮和村委之間設施布局。
合理配置社區公共運動場地建設的功能,在本市已建成的社區公共運動場包括籃球場、門球場、網球場、足球場 (含籠式足球場)、排球場、蹴球場、輪滑場、健身跑道等,其中籃球場占 52%;門球場和網球場各占 14%;今年國家體育總局已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加大對非標準足球場的建設。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相關要求,結合本市群眾性足球運動的蓬勃開展的現狀,2010年起社區公共運動場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建設,要加大對非標準足球場 (5人制或7人制球場)建設,在有條件的社區內增加建設各類非標準足球場和籠式足球場,以合理配置場地建設功能,滿足青少年的健身需求,促進社區足球運動的發展。
在進入新一輪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的時候,上海注重整合資源,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健身服務體系,作為社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2.3.2.2 上海體育設施建設標準研究

表4 上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標準
由《2005年指標》我們可以定義:上海社區是指街道辦事處轄區或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也可以是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社會互動并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的一個社會群體,是城市中的一個人文和空間的復合單元。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的配套是根據社區的類型和國家體育總局《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制定的標準來建設的,具體標準如表4。據同濟大學博士生鄭皓懷的調查,上海社區體育設施發展較好的社區 人均室外的體育設施用地均在 0.2 m2以上,但還沒有達到標準人均室外用地0.3~0.65 m2的標準,當然這與上海城市的特點有一定的關系。
社區體育的發展,主要由政府牽頭,協調各部門關系,共同制定體育設施的規劃和發展目標。上海市政府始終注重開發社區體育的全部價值,其中尤其注重通過豐富、完善的體育設施來創造良好、方便、文明的社區居住環境。
政府在體育設施發展計劃中,注意針對不同城區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體育需求,適時調整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重點目標,使設施類型不斷更新,功能的配套更加完善。
上海市政府通過立法來保證社區體育設施用地,并落實資金,確保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多元化。由政府投資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并鼓勵私人投資建造公共性體育設施,由國家、私人及各種社會團體共同興建社區體育設施。
上海目前對城市社區體育設施規劃,缺乏政策依據和法律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規劃政策和管理條例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首要步驟。在規劃設計中,要將競技體育設施、各類社會體育設施和社區體育設施三個層面的規劃結合到各個階段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詳細規劃中去,在各個層次制定用地指標系統,并使其成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設計中的重要依據。
各個區的體育設施建設不要千篇一律,在建造社區公共體育設施之前,首先對本區域的居民從體育設施需求、知識結構、年齡特征、收入情況、體育鍛煉氛圍等方面進行調研,做到有的放矢,各具特色。不要求大求全,不要形象工程,而是要做到使用化,小型化,生活化。
體育設施的建設一定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兒童的需求,他們使用的體育設施一定要生活化,娛樂化,非競技化。同時也應考慮到殘疾人士對體育鍛煉的需求,在體育鍛煉享有體育設施面前人人平等。
社區體育俱樂部是社區居民開展體育活動最有力的公共服務體系,俱樂部通過團隊管理、制定制度、細分場地、派送社體指導員開展活動,使健身團隊有序、安全地活動,保證了群眾性鍛煉隊伍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上海社區中的企業、事業單位較多,它們一般有優厚的資金、必要的場地和眾多人員,可以借用或合用,這是社區體育最寶貴的體育資源。因此,社區體育組織應主動與該區企業單位聯系,做好宣傳工作,爭取它們的認同和支持,并吸收其成員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努力做到雙贏、雙收的良好效果,為社區體育組織管理的不斷完善和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1]王良民.域外社區體育之審視 [J].浙江體育科學,2002,(15):22-24.
[2]鄭皓懷,錢鋒.國外社區體育設施的發展建設初探[J].建筑學報,2008,(1):41.
[3]Troped,Philip Jay.Factors assodated with use of a rail-trail and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aMassachusetts community[J].Utah State University.M.L.A,2003:56.
[4]來德淳.日本體育設施建設對我國發展國民體育模式的啟示[J].中國體育科技,2001,(37):58.
[5]林顯鵬,劉云發.國外社區體育中心的建設與經營管理研究—兼論我國體育場館建設與發展思路[J].體育科學,2005,25(12):16-27.
[6]Neil Ravenscrofl.Recnmtio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M].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2:72.
Construction of commun 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Shangha i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broad
SUO Hong-jie1,ZHANG Yu-ling1,ZHANGLong-fei1,CHEN Yun2
(1.Dept.of PE,Shangha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2.Shanghai Second Reserve D ivision Artillery Regim ent,Shanghai200438,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w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Shanghaiwith foreign ones in developmentobjectives,management system,and supporting construction.We discussed several opinions about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Shanghai.
Shanghai community;community sports;sports facility
G80-05
A
1009-9840(2011)01-0080-05
2010-12-20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課題 (10YS104)成果之一;上海理工大學 2010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索紅杰 (1967- ),男,山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