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丙奇
加快扭轉職業教育弱勢地位
文/熊丙奇

據最近一期《半月談》報道,國務院辦公廳2011年1月12日下發了《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布了近期實施教育體制改革的15個重點及參與改革試點的地區和單位,標志著新一輪教育改革試水起錨。其中,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扭轉職教弱勢,是重要的改革試點內容。
早在2009年1月4日,新華社刊發了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的講話,其中談到了職業教育問題:我國的職業教育和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原因之一就是社會上有些人不把職業教育當作正規教育,認為上了職業學校低了一等。
客觀地說,近幾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將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00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而2006年到2010年間,中國中央財政計劃投入140億元人民幣發展職業教育,用于職教學生的獎助學金,以及職業學校的硬件建設。但是,職業教育的地位并沒有由此確立。
在筆者看來,職業教育的問題,首先在于國家的人才政策。在我國,普遍的成才觀念是參加高考升入大學。進入職業學校,是沒有進普通高中之后“迫不得已”的選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無論在升學與就業,以及職場升遷中,學歷依舊是十分重要的標準。知識和技能、素質的考察,往往居于其次的地位。而且,由于行業與崗位存在較大的薪酬差距,社會保障也因行業與崗位不同,勞動既存在價值觀念上的高低貴賤,也存在經濟待遇上的高低貴賤,導致大家必然追求高學歷、追求好的行業與崗位。這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3%,大學的競爭卻更加激烈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教育領域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問題。僅以招生為例,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錄取的最后一批。職業教育被作為一個教育層次,而非教育類別,在教育中處于極低的地位。在今天的教育領域,幾乎言必稱北大、清華。這不但與教育的多樣性、多元化不符,也使職業教育難以抬起頭。
再次,是職業教育自身的問題。與當前獲得的生源質量相對應,職業教育的質量也令人堪憂。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一些地方的職業教育學校,出現“有職業無教育”,把學校作為民工中介的辦學傾向。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辦學定位不明確,專業設置重復,辦學缺乏特色,是普遍問題。目前,我國每年有40萬左右的高考學生在錄取后不報到,其中大部分為高等職業學校所錄取。這種現象與學校辦學質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密切相關。
根據國家教育改革試點的部署,新一輪教育改革將職業教育改革重點落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鼓勵各地政府、行業、企業等參與職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規范化建設,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這主要針對職業教育自身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不改革社會用人制度,不完善社會福利保障,不創造各類教育公平競爭的環境,職業教育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真正擺脫“低人一等”的處境的。當然,對于職業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來說,不能等待制度的完善,只有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職業教育才可能為自己贏得機會。
(熊丙奇,著名教育問題研究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