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
市場是高職教育的源頭活水
文/趙文
在“十一五”時期,我國每年僅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各級各類學校畢業學生都在1000萬人以上,城鎮新增勞動年齡人口也逐年增加,就業總量矛盾十分突出。在我國就業壓力巨大的形勢下,只有以市場為導向,才能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行業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職業教育要運用科學的手段,保持畢業生的供給數量和質量與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培養的學生是否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畢業生就業率是否高,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是否滿足市場需求,是否就業成為導向的標志。
要實現人才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就要建立面向市場的專業教育服務體系。高職院校主要是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服務,專業的設置要符合經濟和產業布局發展趨勢,打造拳頭產品,走特色強校之路,實現人才“產品”的產銷對接。學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優勢,從市場就業需求、從學生增加就業的角度來合理設置各個專業,確定招生人數,集中力量辦出精品,提高學校的美譽度、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

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是高職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的重要區別之一,也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優勢和特色所在。高職院校應該加大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努力建立產、教、學、研合作教育系統。使教學現場與生產現場同步,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來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使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進行實踐操作,為其將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就業崗位做好準備。
以市場為導向,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政府的提倡和調控是校企合作深入進行的催化劑,沒有政府的推動力,校企合作失去了動力和發展方向。從國外一些國家的經驗來看,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的成功,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政府部門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我國的實踐經驗也表明,有了政府的參與,校企合作才能做好。由于市場經濟的確立,許多國有企業都進行了改制,私營企業飛速發展,但是他們都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對校企合作缺乏動力,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建立用人單位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企業是人才的需求者、接受者,他們需要的是能達到崗位要求的、能給企業創造利潤、促進企業發展的人才。企業掌握著人才需求的主動權,同時也需要學校提供合格乃至優秀的人才。為企業輸送優秀的人才是企業也希望達到的目標。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高職院校必須充分發揮教學科研的優勢,主動為企業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如為企業提供關鍵技術的研發支持;或者為企業培訓技術人員,滿足企業員工知識、技術更新的要求等,為企業做各種技術、培訓服務,以此與企業建立相互合作關系,構建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就能達到刺激企業積極性的目標。政府必須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生產條件先進的企業有為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同時當然可以提供一些經濟利益回報。
以專業為單位加強校企合作,要大力發展企校合辦某些專業,或者大力推動企業辦學,開創“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模式。能否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人才和受企業歡迎的科技產品,就成為檢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這些都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成果的評價過程,也使學校及時獲取企業的反饋信息,來調整教學改革方案和科研方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作者系北京電子職業科技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