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可平
中國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徑
文/俞可平

俞可平政治學、哲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教授?,F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要不要民主?如果民主會導致混亂,甚至國家的解體,中國領導人和民眾就沒有理由去追求它,在中國推進民主政治改革的共識就不復存在。我希望澄清的是,民主不是你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必然的。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根本目標。我們之所以要把人民民主當作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因為民主不是空洞的說教,它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和機制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簡而言之,發展民主是為了造福于我們偉大的人民,造福于我們偉大的國家。
“文化大革命”的悲劇之所以發生,基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制度不健全?!拔母铩笔旮菍颐裰魃詈兔裰髦贫鹊膹氐灼茐摹!拔母铩苯Y束后,發展民主便成為全社會的最大政治共識。民主具有普遍價值,民主不是西方的專利,對整個國家和民族、對全人類而言,民主是個好東西。民主保證人們的基本人權,給人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它本身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在人類迄今發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相對而言,民主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中國政治的新發展,體現著人類社會普遍的政治價值,從根本上說,支撐這些政治變革的普遍價值,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有些東西不是“西方的”,而是“普世的”。 民主是個好東西——能在主流媒體上,用一種干部和群眾能看、能理解的語言發表,這是在“開啟官智”,也是在“開啟民智”,讓官方和民間都有一個民主的聲音可以接受。
民主是個好東西,但這不是說民主是無條件的。實現民主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條件,不顧條件而推行民主,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性的結果。政治民主是歷史潮流,不斷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國的必然趨勢。但是,推行民主的時機和速度,選擇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則是有條件的。一種理想的民主政治,不僅與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地緣政治、國際環境相關,而且與國家的政治文化傳統、政治人物和國民的素質、公民的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
在當前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下,中國的民主發展進程不會是激進的,而是按照一種時間上漸進、空間上(規模上)可控的路徑達成的。增量民主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最優戰略,是中國實現政治軟著陸的最佳途徑。漸進變革是中國歷史的經驗。民主需要足夠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法律資本;所有這些領域的積極進步都將不僅從量上增加民主的可行性,也將適時發生“突破性”的變革。這是長期積累性改革的結果,是一種厚積薄發。同時,當大部分人從社會經濟改革受益時,增量政治發展便將獲得動力。
增量民主的實質,是在不損害人民群眾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要全面推進增量民主,可通過三條途徑:第一,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第二,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不論何種形式的民主,都離不開人民對政府領導及政府政策的自由選擇。中國的民主之路也將遵循這一規律。
民主政治不會自發運轉,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員去推動和實踐。民主是一個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樣運轉起來才有意義。關鍵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機制運轉起來,以便使那些在憲法和法律中規定的民主權利,得以真正的實現。
中國的政改道路要走出“政治改革——社會穩定”的兩難境地。中國要達到的不應該是一種“傳統的穩定”,而是“現代的穩定”。傳統穩定以“堵”為主;現代穩定則以“疏”為主。這是一個“動態穩定”的概念,應作為中國共產黨處理社會政治緊張的新思路。雖然中國的政治與文化精英們可能有充分理由關切社會穩定,但在新的人口與政治環境下他們對穩定的過分關注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后果。目前出現的如公共聽證會、輿論調查、群體抗議等一些新的機制都是很好的例子,動態穩定旨在通過協商而非壓制維持秩序。這樣就把原來的平衡給打破了,建立了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