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星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曲靖 655001)
煤炭高職院校建設校內模擬礦井的實踐與探討
張云星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曲靖 655001)
針對煤礦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校內、校外實習實訓教學組織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在校內建設模擬礦井綜合實習實訓教學平臺的構想。在充分論證校內模擬礦井建設在工學結合培養煤礦專業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大膽實踐,在足球場下建成高仿真模擬礦井,以期有效解決煤礦相關專業實習實訓中的突出問題,提高校內實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煤炭高職院校;校內模擬礦井;實訓基地;實踐
近年來,隨著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煤礦專業人才較為緊缺,為解決企業用人需求,各職業院校都在擴大教育規模。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職業教育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制訂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加強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增加實習實訓設備投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我院參照煤礦相關專業的專業技能和崗位任職要求,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基于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并舉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即通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通過建立校企人才供需關系,實施預就業與頂崗實習緊密結合的頂崗實習管理運行機制,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然而,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煤礦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校外集中實習實訓受環境、空間等條件的制約,實習安排難度大,不能完全滿足實訓教學要求。校內實習實訓缺乏煤礦專業綜合實訓教學平臺,各類煤礦設備難以構建出真實的井下生產系統,實訓效果差。因此,建設校內模擬礦井是煤炭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解決煤礦專業實習實訓突出問題的有效途徑。
校外實習實訓中的突出問題 我院長期依托煤炭行業,與企業深度融合,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特色鮮明,教育教學質量高,畢業生遍布全省各煤礦,供不應求。近年來,工學結合實習實訓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隨著政府機構改革,政企分離,學校與企業不再隸屬同一主管部門,學生到企業實習再無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企業擔心學生實習期間發生安全事故,不愿接收學生實習。二是校外實習實訓將面對煤礦井下艱苦,高危的生產環境,所有教學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企業擔心學生安全,對下井人數和井下實習實訓內容都有諸多限制。三是煤礦井下的供電系統、通風系統、運輸系統、排水系統和采掘設備處于正常生產狀態,企業絕對不允許在空間狹小、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井下停下生產,滿足校方的實訓需求。所以,學生不可能按實訓教學要求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和故障處理等實際操作,只能走馬觀花,實訓效果差。四是煤礦地處邊遠山區,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學生集中到企業實習,人數多,生活安排困難,實習費用高。
校內實訓中的突出問題 學校經過多年煤礦專業建設積累,通過自主購置或企業贊助,建立了采煤、機電、測量、通風和瓦斯監測等多個專業實訓室。但由于校內缺乏煤礦井下模擬實訓教學平臺,校內專業實訓暴露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一是專業實訓室各自為陣,相對獨立,很難建立煤礦專業群之間的有機聯系,不利于學生崗位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二是設置在實訓車間的煤礦井下供電、通風、排水、運輸和采掘等設備缺乏配套設施,難以形成完整的工作系統,多數設備只能參觀,不能運轉,導致專業理論課中的實驗項目無法開展,實訓內容中的設備安裝、調試和故障處理等操作不能有效進行,嚴重影響了實訓效果。三是在專業理論課教學中,學生缺乏煤礦井下的整體感性認識,對設備的運行狀況和主要結構不了解,不利于專業課的學習。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地處云南煤炭主產區曲靖市,是云南省唯一以煤礦專業為主體專業的高職院校,煤炭開采技術、礦山機電、工程測量和礦井通風安全等專業學生人數占在校學生總人數的80%以上。由于煤礦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學生畢業后將面對井下艱苦、高危的生產環境。為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發展”的煤礦專業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同時,應通過建設校內模擬礦井,實施基于校內模擬礦井實訓和校外預就業與頂崗實習相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解決校外、校內實習實訓中的突出問題,提高煤礦專業實習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將模擬礦井建成工學結合的平臺 模擬礦井是我院教師開展科研和實施工學結合培養煤礦專業人才的平臺,是煤礦井下實際生產流程與實訓內容的載體,是學生安全、快捷、高效掌握專業操作技能的重要保障。校內模擬礦井建設應以典型煤礦為參照,通過巷道模擬裝飾,營造井下仿真場景,構建真實的礦井供電系統、排水系統、通風系統、瓦斯監控系統、運輸系統和采掘工作面六大系統,滿足煤礦開采技術、通風與安全、礦山機電等專業及專業群學生的實習實訓,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和崗位能力,如圖1所示。
將模擬礦井建成煤炭行業職業技能培訓鑒定中心 云南省有煤礦從業人員20萬。我院模擬礦井設備設施完善,可用于開展煤礦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學員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中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有利于提高培訓和鑒定的質量。
將校內模擬礦井建成煤炭科普教育基地 我院模擬礦井投入使用后,將成為云南省唯一的煤礦科普教育基地。可實現“三個面向”,即面向各類職業院校的師生開放,面向社會開放,面向公眾普及煤礦科學技術知識,充分發揮模擬礦井在煤炭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實現資源共享。
我院模擬礦井選址在學校足球場地下,設計和建設方案以典型煤礦為參照,緊緊圍繞煤礦專業及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設置模擬礦井的基本功能。為此,學院組織教師深入煤礦企業調研,收集有關資料,擬定模擬礦井建設方案。經校專家論證,由云南省設計院參照特殊實驗室設計規范,完成模擬礦井工程設計,井巷總長度673.7米,工程概算1000多萬元,2010年5月開工,現已完成井下工程建設,正在進行模擬礦井六大系統設備安裝,2011年11月將投入使用。

圖1 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模擬礦井平面圖
[1]陳德清,鐘燕瑾.提高高職實踐教學質量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
[2]洪敬宇.工程造價專業“模擬崗位”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
[3]李蕓,毛建明.高職旅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困境及其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0).
[4]黃蕾,劉凡.高職院校教學實訓模式構建技術研究[J].當代經濟,2008,(23).
[5]彭躍湘,胡佳英.基于實訓基地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研究[J].成長教育,2009,(7).
[6]彭元.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周蔚,彭志剛,胡江.煤炭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思路及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10,(5).
[8]張福榮.高職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0,(20).
[9]吳敏,趙榮輝.高職院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23).
G717
A
1672-5727(2011)11-0165-02
張云星(1957—),男,上海市人,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與煤礦機電。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