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簡曉紅,王衛紅,湯華清,鄧常青
信息技術背景下護理本科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探索1)
劉麗華,簡曉紅,王衛紅,湯華清,鄧常青
隨著國際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信息社會環境中,只有那些能夠自如高效地捕捉和消化信息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才有可能成為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很多護理人員缺乏這種能力,使很多護理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和應用。所以在學校就應該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研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就是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法。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2]。為此,于2009年3月—2009年12月在《護理學基礎》和《護理心理學》兩門課程的部分章節教學中實施了改革,引進了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07級4年制護理專業本科生1班、2班學生人數共計85名,均為女性,年齡20歲~24歲。已經學習了醫學專業基礎課、計算機、文獻檢索、統計學等課程,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具備了一定利用現代科技獲取文獻信息和評價解釋其結論的能力。
1.2 方法
1.2.1 前期輔導 通過教師的系列培訓和講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傳統式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怎么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這一階段中,各位指導教師通過系列專題講座講授和展示研究性學習相關的材料與信息,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
1.2.2 教學過程的實施
1.2.2.1 情境體驗階段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向學生提供相關理論知識,并適當拓展知識面,為下一步的研究做充分的準備。如《便秘的護理》,先用圖片或影片將便秘的現象展示出來,學生進行討論,如為什么會便秘,什么人易便秘,便秘了怎么辦,怎么才能不便秘等,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信息。
1.2.2.2 課題準備階段 合理分組,一般5人或6人1組,再根據本學科內容提出學習問題,或由學生自行選題。教師指導學生選擇專業特色性強、可操作性大的內容,以確保研究的順利完成。
1.2.2.3 研究實施階段 收集信息資料:資料來源主要有相關的教材、圖書館或資料室相關雜志及書籍、網絡上有關資料信息及電子期刊等。整理資料:收集完信息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篩選、淘汰邊緣資料。有條理、有邏輯地分類、整理與歸納資料。綜合整理信息: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一份大家認可的調查報告或電子作品。學生將報告傳給指導教師,請求指導,然后匯總各方面的建議,修改報告。成果評價:以小組為單位,由各小組代表闡述研究的結論,對學生或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同組其他成員可做補充,師生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1.2.2.4 總結反思階段 通過課題的研究,學生進一步認識所研究的問題;研究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利用互聯網,找到充足的有效網站或網頁;學會了處理浩繁的信息,并在報告中有計劃、有組織地體現出來。
1.2.3 教學效果評價 采用評價標尺進行評價,從0分~6分表示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采用問卷調查法。在研究性學習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自制調查問卷,當場填寫,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問卷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做統計分析,用頻數分布來描述和分析這些數據。
2.1 課題完成情況 課題小組準備的資料很豐富,全面,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題。并且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每個課題組至少查閱了4本或5本教材,20篇~30篇文獻以及大量的相關網站。
2.2 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見表1)

表1 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x ±s)
3.1 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為載體,所以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查閱資料,主動參與,親自實踐,這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本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她們的自學能力、變被動性學習為主動性學習。
3.2 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將信息技術和研究性學習進行有機地整合,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幫助學生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本研究中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收集資料,如查閱大量的期刊文獻,網絡搜索等,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時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擯棄以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3.3 增強學生相互合作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強調學習者團隊合作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團隊研究意識、共同合作能力以及與他人和諧相處互幫互贏的能力。
4.1 要求指導老師具有更高的素質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對老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導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課題研究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和指導者[3,4],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及交叉學科知識,如科研知識、人文知識、計算機知識等,能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使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
4.2 浩繁信息的甄別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以信息技術為背景的,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需要充分應用各種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而與此同時,網絡資源中的很多垃圾信息也會被收集,所以要指導學生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并及時過濾無效信息,才能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
4.3 學生的自律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指導為輔,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高度的自律性以及對課題的濃厚興趣,避免出現完成任務式學習。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激勵措施及及時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完成課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S].2001204211.
[2] 王曉杰,沈寧.研究性學習及其對護理教育的提示[J].中華護理教育,2005,2(1):9211.
[3] 劉霖,葉旭春,姜安麗,等.學生對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學習的體驗[J].護理研究,2010,24(7A):177121774.
[4] 韓吉珍.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素質的要求[J].教學與管理,2003,(18):33234.
L iu L ihua,Jian Xiaohong,Wang Weihong,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Hunan Teacher’s University,Hunan 410006 China)
G420
C
10.3969/j.issn.100926493.2011.21.048
100926493(2011)7C21960202
1)為湖南師范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基金資助,編號:12120461。
劉麗華(1977—),女,湖南省邵東人,主管護師,博士在讀,工作單位:410006,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簡曉紅(通訊作者)、王衛紅、湯華清、鄧常青工作單位:410006,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
2010212223)
(本文編輯 呂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