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金英
武強年畫“六子爭頭”
文·圖/劉金英


以“六子爭頭”改畫創作的新版《九九消寒農歷圖》,在2007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被選為動態背景;在央視元宵晚會上,被著名主持人李詠、董卿作為現場一分鐘的互動節目;尤其是201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小朋友在中國科學技術館用武強年畫博物館提供的“六子爭頭”畫版共同印刷“六子爭頭”年畫,體驗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在中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說起充滿藝術魅力的“六子爭頭”武強年畫,它來源于明清時代的《九九消寒圖》。這幅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就是最早出現在明清時代的武強年畫六子爭頭的雛形。畫面是五子爭頭,分左右兩組。右邊一組是二童變四喜(即四個娃娃);左邊一組是三童變六順(即六個娃娃)。由五童變十喜,以此寓“五子十成”之意。其被稱為“九九消寒圖”的奧妙之處還在于每個娃娃的肚兜上都畫有九個圓圈,加起來共九九八十一個,每個圓圈代表一天,買畫者在欣賞構思巧妙的年畫時,還可以把娃娃肚兜上的圓圈一天做一個標記,待把全部圓圈都做完標記也就出了九了(數九,是古代我國從冬至開始詠記農事物候和風俗習慣的一種民俗)。有的還把娃娃肚兜上的圓圈畫成空心的,由買畫的主人按照“上點陰,下點睛,左點雨,右點風,若是下雪點當中”的特殊符號在圈內做標記,數九天完后以“瑞雪兆豐年”、“晴天多蟲害”、“風多地干旱”等農耕社會人們的農事經驗來占卜來年莊稼豐歉,盤算來年種啥作物好以爭取主動等等。
在武強年畫早期的《九九消寒圖》中,除能喚起人們浮想聯翩的娃娃外,畫面上還大都裝飾有喜慶和娛樂氛圍的其他內容。在《九九消寒圖》的兩組娃娃中間,畫有一個團形的娃娃,通稱一團和氣,娃娃手持的紅紙上寫著“福祿壽”三個字,為消寒圖增加了和氣益壽的氣息。畫面兩旁分列著神態各異的八仙,暗示著由神仙保佑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多子多福。在畫面的間隙處還裝飾上十二屬相和象征吉祥之物,加上云頭之處刻印上的“九九歌”使整幅畫變得趣味無窮。
在早期的武強年畫《九九消寒圖》中,刻印的“九九歌”大都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新中國成立后,武強年畫老藝人路治國曾根據《九九消寒圖》的娃娃造型改畫出《海峽兩岸倍思親》的新年圖,并把“六子爭頭”娃娃畫成具有新時代感的單幅畫。1985年武強年畫博物館建成后,還把“六子爭頭游戲圖”選為館徽,鑲畫在博物館的正面墻上。武強年畫博物館和民間作坊并先后開發了軸畫、畫鏡、瓷盤、刺繡、石英鐘等多種“六子爭頭”圖案的年畫新型工藝品。近年來,武強年畫博物館的藝人們又根據現代人們對民間美術的欣賞水平,把“六子爭頭畫”改畫成了畫面更加喜慶的《九九消寒農歷圖》,經裝裱后還配上了精致的鏡框,使其成為武強年畫中的高檔精品之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它除暢銷國內市場,還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步入國際文化交流圈的洪流之中。■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