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慶 梁成艾 黃 鑫
中職學校“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之保障機制研究
□丁建慶 梁成艾 黃 鑫
建立中職學校“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運行的保障機制,可以在“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實施過程中起到方向指示、協調控制和質量保障的作用。為此,提出了“三邊聯動 四位一體”的學業評價保障機制,試圖通過從校外、校內和班級三個層面來為“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核心動力以及主導力量,以此更好地保障中職學生“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正常運行。
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保障機制
學業評價保障機制是指為學業評價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其在學生學業評價過程中起方向指示、協調控制和質量保障等方面的作用[1]。中職學校的學生學業評價工作是引導中職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學業評價工作中仍然存在著“學業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缺乏有效性、評價主體、內容、方式和環節的規劃缺乏科學性、學業評價標準缺乏企業性”等問題,正是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筆者提出了“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認為該模式是一種將中職學生的學業評價工作分為“學校學習”和“單位頂崗實習”兩個階段,以及“基礎理論課堂、技能實訓課堂和行業崗位課堂”三類課堂來實施完成的新型評價模式,[2]以期通過這種模式的運作能有效地反映出學生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的發展水平,同時也能夠真實地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校的辦學水平。然而,要使這一評價體系能在中職學校有效運行,則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本文提出了“三邊聯動,四位一體”學業評價保障機制來促進“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正常運行。
全面質量管理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管理學家菲根鮑姆等人提出的一種全新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技術。其基本觀點:[1]從整體上把把握質量:影響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們之間的關聯和交互作用決定著產品的最終質量,因此解決質量問題,我們不能孤立地解決個別環節上的缺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長期實現質量保障的好辦法,應全過程管理、全面管理、全員性管理和綜合性管理;[2]通過組織落實實現質量保障。全面質量管理把質量管理從產品產出后的事后把關的管理方式,轉移到事先預防上來,以保證少出或不出廢品,這一理論是質量管理指導思想上的一大變革,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雖然學校的“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生產相比,有其自身特點,但運用其原理,能夠將工作的科學化與調動中職生學業評價過程中各個主體的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并充分尊重和大膽依靠各個評價主體以保障“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正常運行,切實指導“三邊聯動,四位一體”這一保障機制的具體實施。
學校教育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系統,由諸多影響因素構成。中職校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也是一個受多種因素控制的系統。在此評價體系中涉及到學科學業成績評價、職業道德素養評價、崗位適應能力評價、個性特長評價等,此外還涉及多個評價主體和受多種內外因素的控制和制約。控制系統通過對“輸入”的調節引起“輸出”的變化。“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作為一種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靈活化、評價內容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自然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既然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那么其內部要不斷地通過物質、信息、能量的高效流動以獲得學業評價的高效益;其外部則要根據社會就業結構、企業發展規模、企業利益追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保證這一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生命力。由此可見,在“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中評價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高度統一,線性與非線性關系相互交織。因此,利用系統論原理構建“三邊聯動,四位一體”的學業評價保障機制對影響學業評價的各子系統進行協調控制,能高效促進中職校學業評價質量的提高。
開展中職學生學業評價的改革和研究探索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發展性教學評價觀認為,評價不是甄別和選拔,而是起著導向、促進發展的作用,是使社會個體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3]。因此,在中職學校開展“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研究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而“三邊聯動,四位一體”的保障機制作為這一評價體系的保障系統就自然值得關注和研究。“三邊聯動,四位一體”的學業評價保障機制是一個由校外層面、校內層面和班級層面共同構建的一個呈開放性和復雜性的體系,而這個復雜體系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存在和作用的發揮。“三邊聯動,四位一體”保障機制的具體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三邊聯動,四位一體”保障機制理論模型圖[4]
校外層面主要是學校的外部環境,如社會就業結構、企業發展狀況及擁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知識的企業專家等。校外層面的諸因素作為 “三邊聯動四位一體”評價體系保障機制的決定性影響因素,是需要我們首先考慮和分析的。
1.社會就業結構。所謂就業結構,也就是就業人口在不同職業之間的分布。職業結構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職工類別的增多而越來越復雜化。新舊職業的更替變化正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種反映。但是,一個社會一定時期的職業結構并不是一定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這還取決于勞動力資源的開發,也就是這還與與勞動者自身素質的高低密切相關。而勞動者自身素質的高低,當前社會主要職業結構的變化則與我們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一定時期合理的職業結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當時實際的職業教育情況。對于主要承擔培養生產一線技術工人的中職學校來說更是如此。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是“灰領”人才極為短缺,許多大型工廠嚴重缺少一線技術工人,技術人才缺乏的現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就業結構不合理,各個就業崗位的待遇相差過大,以至于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都不愿去生產一線,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中職學校學生所報專業的嚴重不平衡、學業評價體系不健全。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學校和政府部門都應重視各種技能人才的培養,促進社會就業結構趨于合理化來為“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施提供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
2.企業發展狀況。所謂企業發展,從長遠角度來看,就是指企業能長期存在下去,并且在此過程中企業的經營業績不斷提高,盈利穩定且有所增長。就企業的發展來看,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企業發展規模和企業利益追求。而這最主要的兩個方面正是又為我們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內在條件和核心動力。根據系統控制理論來看,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主要系統,其存在和發展對于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模式中,學生的每一活動都是和企業分不開的,它們都是以企業為導向的,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出適合企業發展的各種技能型讓人才,當然這也就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動力。所以,介于雙贏的戰略目的---中職生能夠學有所用并用其所精,企業能吸納賢才獲得發展,企業應自覺地承擔起保障“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相應責任,使其自身的發展規模和利益追求與中職生的具體學習活動掛鉤,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合點來保證雙方的共同持久發展。
3.企業專家。隨著中職教育的發展,我們越來越強調學業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信息的多元化。在充分重視學校自我評價的基礎上,來自企業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也成為了重要的學業評價指標。而在這個企業參與中職學校學業評價的過程中,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家們自然也就成為了中職學生學業評價的一個重要主體。在“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體系中,為了更好地發揮企業專家在學業評價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我們大力提倡校企人員雙向兼職。一方面,鼓勵學校教師或管理人員去企業兼職,以便于更深入地了解到企業的實際運行狀況和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另一方面,值得強調的是,從企業或社會上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也就是所謂的企業專家走進我們的學校、課堂。通過承擔部分課程,企業專家可以將她們的用人理念貫穿于其中,從而指導我們的學生了解所需知識技能特征和明確具體就業方向。這樣,通過這些企業專家的實際指導,不僅進一步增加了校企雙方的聯系,深化了校企雙方的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將企業的用人標準、理念貫穿到我們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中來,并作為“三邊聯動,四位一體”評價保障機制的一個重要主導力量,這樣,也就給我們的學業評價樹立了一個明確的方向標、指示器。
中職學校作為“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主要載體,其學校所在地區的區域經濟規模、學校辦學實況、學校經濟效益以及課程專家的素質都直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能否正常高效運行。
1.區域經濟規模。區域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開放型經濟。要有效地完成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即從發育、生長到成熟,必然依靠生產要素的區內循環,形成一種區內分工與協作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由于合理的區內分工和協作會給區域各成員帶來共同的利益,他們就會聯合起來,即最后形成一個統一的地域經濟組織,區域經濟共同體。這種體現在區域分工協作過程中通過生產要素的地域流動來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地域經濟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它是一種區域經濟聯合;是一種緊密型的、具有內在必然性的聯合行為;是一種在市場規律作用下,以市場導向為主,受利益機制支配的、能給區域內各成員帶來超額利潤的區域經濟聯合行為;是一種開放型的區域聯合。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區域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按照區域經濟規模理論,合理優化的區域經濟規模能夠給“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提供一個很好的外在環境保障。因此,中職院校要做到在與企業合作中發展,在發展中共贏,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的資源條件和優勢以及經濟集中的效益,加強職業學校之間以及職業學校同區域內其他經濟因素的廣泛合作,以此來搭建資源共享的平臺,共同建設和享用區域性的師資、辦學的軟硬件設施,減少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辦學效益,以合作共享來保障實施“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體系,并使它擁有一個廣闊優化的外在環境。
2.學校辦學實況。學校辦學實況是“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運行的內在條件。它為“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運行提供了其所需的物質條件,起到了一個基礎保證的作用,并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一評價體系運行的靈活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決定意識。我們應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所以,應根據學校實際的辦學條件來制定出適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目標,不能脫離學校當時當地的實際條件。中職學校的辦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科研機構,其辦學的出發點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這也就決定了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評價體系自然要區別于其他教育層次的標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任一中職學校的學業評價理念,學業評價的取向以及學業評估隊伍的自身素質,都在整個學校的評價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些因素也只有在結合本校的具體實際辦學情況下才能夠形成合力,共同保障整個學業評價體系的運行。
3.學校經濟效益。學校教育是一種經濟活動。凡是經濟活動都有投入和產出問題,教育作為國家的一項事業,當然也是有投入和產出的。而所謂的經濟效益就是投入和產出的比較[5]。具體到職業學校的經濟效益就是指其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數量及消耗與“產出”人才和成果的數量、質量并帶來的社會效益的比較。學校經濟效益是“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模式的核心動力,良好的經濟效益可以為 “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提供師資、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此來確保這一學業評價體系的穩固運行所需的基本條件。所以,作為中職院校,應引導各方力量集資辦學、捐資助學,加強產學研結合,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促進學生積極就業,通過切實提高學校經濟效益,來確保“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有運行所需的資金、技術設備支持。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提高了學校的經濟效益,學校才更有實力聘請評估專家或對評估人員進行選拔培訓,進而為這一評價體系提供強大物質支持。
4.專業評價隊伍。每一所中職都應具備專業的評價教師,他們的工作是中職學校正常運行所必不可少的軟件條件之一。中職學校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當然也不能脫離這樣的一支評價隊伍。中職學校的專業評價隊伍主要是由來自于各個學科部門的專業人員或兼職教師所組成的,雖然他們的工作類型有別于專業任課老師,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努力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評價理論支撐和評價行動指南。任何一個學業評價體系的實施都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來進行的,所以,中職學校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具體運行在理論指導層面上是和各個專業評價教師的理論水平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先進合理的理論指導下,我們的評價體系才能以更加飽滿的姿態投入到具體的操作運行中去。對于“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體系來說,理論水平深厚的專業評價教師是連接學校和企業的直接橋梁,正是通過他們的工作,學校的育人標準和評價指標才得以和企業的用人要求統一起來,所以,我們理應加強這部分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發揮他們在校企聯合評價中的作用。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所以在“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模式中班級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因此,就班級層面而言,企業的切實支持、學校辦學條件、學校發展要求和富有一線教學經驗的專業課教師都是“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模式的基礎保障。
1.企業切實支持。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企業和學校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企業的發展依賴于學校所提供的人才;學校的發展又離不開企業從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切實支持,所以要想促進職業教育的又好又快發展則必須要處理好學校同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并且要將這種關系具體落實到中職學校的每個教學班級中去。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6]。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各類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具體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中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結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從而更好地保障“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的正常運行是“三邊聯動,四位一體”保障機制的重要課題。在中職生“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體系中,中職學生的每一堂課,每一個實踐活動都和企業密切相關。離開了企業的支持,中職生就會失去強有力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對口的崗位見習實習機會,而企業所提供的這些支持和保證是其他任何社會團體都難以替代的。中職學校所培養的學生首先是以就業為目的的,并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訓練,簡而言之,其突出的特點是,“能力本位”、“就業導向”。因此,在中職學校的發展中,在每一個具體班集體的發展中,我們都應重視并做好班級和企業的具體合作,充分利用企業所提供的一切軟硬件條件來保證我們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只有這個外在的環境有了保證它才會具有實施的前提保障。
2.學校辦學條件。學校發展概況主要是從學校的辦學條件這方面來談的。因為職校學生一般畢業考慮的首先是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的問題,所以,一流的中職學校要做到以學生就業為本,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實際辦學條件。當前諸多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都不可否認地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綜合性的,是需要依靠“上下聯動左右互動”才能解決的。所謂上下聯動是政府和上級部門要從政策上提供支持,在組織上提供行政指令,在行動上提供指導。而學校與企業要為政府提供參考的方案和信息,并在實施中提供人力和物力。所謂互動,就是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能就職校學生的實習、就業問題達成共識,形成穩定的工作關系,建立配套的工作模式。做到了這個“聯動”和“互動”學校的辦學條件就會得到更本的保障,進而中職學校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機制也就有了堅實的內在條件。
3.學生發展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體現到職校的學生工作中,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首先,以人為本體現在職校中,具體就是要堅持以每個學生個體為本,凸顯學生個體的主體地位,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職業選擇并加以合理的指導。其次,以學生為本還要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所面臨的不是單方面的環境而是一個相對開放復雜的系統,尤其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從一進校開始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職業群和具體的職業崗位,此外,在學習專業相關的技能的同時,還不能放松基本思想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德育的學習。總的來說,職業學校學生也應和普通學校學生一樣享受全面發展的待遇,而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一點生產技能。所以,從學生發展要求的角度來看只有以學生為本,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才能為“二階段三課堂”的學業評價模式提供核心動力支撐。
4.教師專業要求。學校的良好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中職學校的發展也是如此。不過中職學校的教師還應具備不同于普通學校的教師一些專門性特征。有些傳統的觀點認為職業學校的老師不需要具備教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只需懂得部分技能知識便可以擔任教學工作。但是,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那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它不僅不利于職校學生的發展、不利于職業學校的發展,還不利于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發展。事物都是辯證統一的,教學專業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能專業知識是不能被割裂開來的。在中職生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中,教師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主體,其職責不僅在于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學習成績進行評價,此外更重要的還應包括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以此來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勝任企業的實際工作。鑒于此,職校的教師應該具備兩個基礎方面的知識并且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開展實際的教學活動。目前我們所提倡的“雙師型”教師正是應職業教育的這種發展要求而產生的。大力培養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這一舉措已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因為其適應了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換句話說,中職學生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即是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這也是職校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所以,在我們的“三邊聯動,四位一體”的學業評價保障機制中,職校應確保能夠吸納大量富有一線教學經驗同時又具有專業技能知識的專家型教師,只有在這樣的主導力量的帶動下我們的“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體系才能更有活力并得到更好的實施。
中職學校學生“二階段三課堂”學業評價保障體系的建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依賴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支持。唯物辯證法認為,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并且整體的功能還會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本文所論述的“三邊聯動,四位一體”之學業評價保障機制是一個由校外、校內和班級三個主要層面組成的一個保障系統,然而其功能的發揮則是需要全局統籌、面面兼顧的。只有使每一層面的各個子因素聯合起來行動我們的保障系統才能完整地發揮其功能。所以,“三邊聯動,四位一體”的學業評價保障機制研究的重點在于充分運用各方面的條件并使這些條件形成合力,使各個層面的外在環境、內在條件、核心動力以及主導力量結合為一體來共同發揮作用,也即以“一體化”的姿態來保障學業評價體系的運行。當然,這個保障體系的建構是需要不斷具體和完善的,只有以一種發展的視角來積極建構才可能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1]胡黃卿,段貴平.職業教育運行保障機制的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09(5).
[2]林安全,梁成艾,等.重慶市中職學生學業評價現狀之調查報告[J].職教論壇,2011(1).
[3]周亞亭.構建新型教學評價觀[J].教學管理,2006(4).
[4]梁成艾,等.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課程模式的建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1(1).
[5]肖桃風.論高等學校經濟效益問題[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4).
[6]王麗娟.淺析校企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J].教育論壇,2009(12).
丁建慶(1966-),男,重慶人,重慶市北碚職業教育中心校長,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梁成艾(1970-),男,貴州銅仁人,貴州銅仁學院教師,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黃鑫(1988-),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職學校學生學業評價方法及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JA080021),課題主持人:林安全。
G712
A
1001-7518(2011)12-0048-05
責任編輯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