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
張艷
——中醫診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實踐者
文/張宇

張艷教授
幾千年來,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特色,以防病治病的顯著療效,為人類的健康和繁衍作出了卓越貢獻。在現代,無數有志之士懷著“弘揚國粹,情系中醫”的信念,投身于中醫藥學的研究和發展中,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奮斗終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科研處處長、心內科副主任張艷教授,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張艷,1960年生,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遼寧省名中醫”。張艷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以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PTCA術后再狹窄等疾病治療為專業特長。
張艷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28年,治法知常達變,在高血壓、冠心病、PTCA術后再狹窄、慢性心衰、心律失常及危重病搶救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她以中醫辨證思想論治臨床各種病證,在總結前人的臨證基礎上,提出了辯證與辨病相結合,宏觀辯證與微觀辯證相結合的理論,自創了活血祛瘀、益氣養陰方劑——定心方、強心方、冠心方、降濁方等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取得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多年來,張艷積極開展圍心臟介入手術期的中醫藥治療研究,大大提高了心臟介入手術病人對手術的適應能力,對預防和治療術后并發癥有重要意義。在臨床中,張艷教授善于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中醫經典理論診治心腦血管疾病,對中醫“治未病”理論和實踐也有獨到見解,擅長運用中醫“陰陽平衡”全面調整人體的亞健康狀態,在遼寧省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張艷在重視臨床的同時,也著力于理論研究,對中醫理論有較高造詣。在中醫診法與辨證、陰陽氣血等方面,張艷提出了益氣活血治療心衰、化痰疏肝治療早搏、活血通脈益氣養陰治療PTCA術后再狹窄等極具價值的學術觀點,為現代中醫臨床運用的機理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提出了新的思路。張艷以其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顯著的治療效果、高尚的醫德醫風,贏得了患者的廣泛好評。
張艷多次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項目研究工作,她于2007年中標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醫藥干預慢性心衰的治療方案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定心膠囊對心室肌延遲除極的影響”、“定心膠囊對房顫心房電重構及Ca2+-ATP酶基因表達的影響”、“益氣活血中藥對慢性心衰AngⅡ及受體信號傳導的影響”、“中醫藥干預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等40余項省級項目,取得20余項成果,并獲得多項省級科技進步獎勵。
作為主編,張艷編著《遼寧省中醫院名中醫專病治驗集》、《中醫心病證治錄》、《冠心病防治253問》、《心痹證治精要》、《心臟病患者必讀》等10余部專著。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論文50余篇。
多年來,張艷在教學方面也付出了極大努力。她對學生嚴格要求,一絲不茍,手把手教導基礎實驗和動物實驗研究,對理論和臨床都要求盡善盡美,培養出了多名專業精通、診療嚴謹的博士、碩士研究生。
張艷說:“從1978年進入遼寧中醫學院讀書起,我就一直懷著‘獻身中醫’的信念,把中醫作為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希望能以自己微薄之力為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服務。”正如她所說,張艷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理想,竭其所能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