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任晏黎 李玉戌
“平民”科學家師昌緒:我的人生觀就是使祖國強大
本刊記者/任晏黎 李玉戌

2004年獲中國高溫合金終身成就獎
年屆九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學家師昌緒,榮獲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師昌緒院士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其實,他不但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材料學大師,也是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機構設置的戰略家。筆者在參加報道本次獎勵大會的機會下,有幸與師老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原來,專業領域之外,師昌緒院士也是一個平易近人的老者和一個有著拳拳報國之心的愛國者。在采訪中,師老那濃厚的愛國之情也深深的感動了筆者。
師昌緒院士是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
1920年11月,師昌緒出生于河北省徐水縣,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即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師老回憶說,“當時國人多提倡實業救國,主要是開礦、煉鋼,所以考入礦冶系?!?945年,師昌緒大學畢業,是全校五名林森獎(國民黨元老,時任國民政府主席)得主之一。
1948年,師昌緒赴美國留學,在密蘇里大學礦冶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研究的就是用真空冶煉鐵基高溫合金。后來師昌緒在歐特丹大學從事“硅在超高強度鋼中的作用”的研究,并攻取了冶金學博士學位。師老說:“我的博士論文發展出來一個鋼,叫300M,現在我們所有的殲擊機用的都是300M?!?/p>
1952年,師昌緒博士畢業后就想回國,但當時因為朝鮮戰爭的關系未能如愿,就留在麻省理工學院做了三年研究工作,繼續從事高強度鋼和三元足化合物相圖的研究。后來這種叫300M的超高強度鋼,成為20世紀60~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飛機起落架用鋼,解決了起落架常因斷裂韌性或沖擊值不夠而發生嚴重事故的問題。三元化合物相圖,則成為后來半導體發展的基礎。
1955年,回到祖國的師昌緒,服從國家安排來到沈陽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當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中央作出高溫合金生產立足中國的決定。高溫合金是當時航空航天與原子能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鎳、鉻是高溫合金及合金鋼常用的金屬元素,針對當時中國受國際封鎖,國內鎳、鉻缺乏的現實,他提出大力發展鐵基高溫合金的建議。從1957年起,他帶領金屬所攻關組常駐在撫順鋼廠,參加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材料“高溫合金”聯合攻關項目,開發出一種鐵基高溫合金808(GH135),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鎳基合金GH33。后來師昌緒帶隊鑄造出九小孔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并投入了批量生產,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該項具有獨創性的成果在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師老說:“材料必須要先行,我們現在是先要什么材料然后再去研制,這個來不及的,也不會太穩定,所以必須先研究材料,然后形成一個體系,設計者再去采用?!敝袊茖W院院士、金屬研究所原所長李依依說:“師老總是急國家之所急。比如國家特別需要溫度提高100度的高溫合金,他就趕緊到處去查資料,組織一個團隊,最后攻關拿下?!?/p>
師昌緒還在金屬凝固理論方面發展了低偏析合金技術,通過有效控制微量元素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礎上,金屬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他的指導下正研發應用于各類飛機發動機和大型燃氣輪機定向、單晶等系列高溫合金和復雜型腔鑄造技術。他還根據我國資源情況開發出多種節約鎳鉻的合金鋼,解決了當時我國工業所需。
師昌緒院士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曾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項。1998年,國際材料學會聯合會授予他“實用材料創新獎”,該獎項授予國際公認的原始創新與首次發現者,并且這個發現要造福于人類。由于師院士在材料領域的成就,美國礦物、金屬與材料學會(TMS)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
上世紀80年代初,腐蝕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材料腐蝕是金屬裝備主要破壞形式之一,每年都為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1982年,師昌緒院士在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在沈陽主持籌建了我國第一個腐蝕專業的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以下簡稱腐蝕所)并兼任所長。在領導建立了全國自然環境腐蝕站網,為我國材料研究與工程應用提供了大量基礎性數據。
1984年,師昌緒院士被調到北京,升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1986年,師昌緒院士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由此,他開始了自己作為一位頗具遠見的“戰略科學家”的生涯。回憶往事,師老笑稱:“我這些頭發啊,一半是在籌建腐蝕所時掉的,另一半是來北京以后掉的?!?/p>
2008年5月1日,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從此,寧波到上海的路程縮短了120公里,江浙滬兩小時經濟圈得以成型。按設計要求,這座地處強腐蝕海洋環境中的大橋的壽命將不少于100年。這座大橋水下鋼樁的防腐技術,就來自師昌緒院士的腐蝕所,更離不開師老早年對重視金屬腐蝕研究的奔走呼吁以及其后長達幾十年的不懈堅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秘書長袁海波談起師昌緒院士時說:“當時基金委對腐蝕數據的積累,有不同的認識,覺得不是基礎科學的研究,不應該管。但是師老從戰略的高度,認定這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基礎工作,必須得抓。后來的三峽大壩建設,證明了我們抓下來,才有了這些土壤里的腐蝕數據作為支撐,三峽大壩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師昌緒院士在自然基金委任副主任期間,還提出了優先資助某些領域的概念,特別是數學和理論物理方面,并爭取財政??畛闪⒘恕疤煸獢祵W基金”。他還主持編寫了《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對國家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議,為我國基礎研究的資助指明了方向。他推動了我國材料疲勞與斷裂、非晶納米晶等學科的發展;他提出我國應大力發展鎂合金,倡導并參與我國高強碳纖維的研發應用。

1999年6月慶祝中國工程院建院五周年時6位發起人合影(左起:師昌緒、張維、侯祥麟、張光斗、王大珩、羅沛霖)
此外,師昌緒院士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鐵礦石要進口,通信要市場化。他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展規劃;他十分重視學會和出版工作,創建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和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創辦或主編了《材料科學技術學報》(英文)、《自然科學進展》(中英文)、《金屬學報》(中英文)等5個高水平刊物。
師昌緒院士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是工程院建立的六位發起人之一。他說:“科學家當時地位很高,小孩一說長大要當什么,都說要當科學家。但是當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人員,而工程技術人員地位很低,所以才倡導成立中國工程院?!?/p>

在爭取回國的斗爭中,師昌緒的照片上了《波士頓環球報》
師老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p>
師昌緒出生于河北,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隨家人流亡河南,進入豫西淅川國立第一中學。該校學生中多數是平津冀等省市的流亡學生,他是其中一名活躍分子,積極參加、領導軍訓和下鄉宣傳抗日活動。師老回及當年逃亡路上,“人人爭相逃命,草木皆兵。天空偶爾飛過一只老鷹,都會被誤認為是日軍飛機”。 那時,師昌緒就覺得中國必須要強大起來,才不再受人欺侮。
抱著“科學救國”的愿望,師昌緒刻苦學習,并取得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在他博士畢業的時候,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在朝鮮戰場上失利的美國認為中國力量不可忽視,明令禁止理工、醫學科的中國留學生回國。當時師昌緒回國心切,可是,他是當時35位被美國控制的學者之一。
師昌緒與張興鈐、李恒德等人組織有志回國的留學生,聯名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表達了要求回國的強烈愿望。在當時美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下,有人被突擊搜查,有人被長期審訊,有人甚至被關押起來。這期間,師昌緒便與志同道合的留學生開始了同美國當局的堅決斗爭。為了營造聲勢,博得美國人民的同情,師昌緒等人又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申訴美國不應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并購買了滾筒油印機,印制信函向美國人民散發。
當時,這35位中國留學生的去留成為美國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而師昌緒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波士頓環球報》在報道中引用了師昌緒的大幅照片,并在其下注明:“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研究助理,盼望和美國人交換回到紅色中國去?!倍藭r,美國政府也打算以這些留學生的歸國自由換回在朝鮮戰場上被俘的美軍飛行員。
1954年5月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政府抗議美國無理扣壓中國留學生回國,包括師昌緒在內的15位留美學生聯名要求回國的信函以及隨函附上的美國司法部扣留中國留學生的命令原件文本,就成為最重要的依據。
師老說:“報紙上登我要回國,我的教授看到以后找我,他問我,你為什么要回國啊?待在我們麻省理工學院你是嫌位置低啊還是錢少???我說什么都不是。在美國,像我這樣的人多得很,我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新中國剛建立,需要我。這是第一。第二,我半開玩笑說,中國人最講究孝道,我家有年老的父母,而且我還沒有娶妻?!?/p>
1955年,35歲的師昌緒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支撐他的信念只有一條。師老說:“我們這代人愛國情結根深蒂固,我的所有力量都來源于愛國,我的人生觀就是使祖國強大,這是一種永不衰減的動力。人生觀定了以后,它就永遠不會變。只要有這個動力,什么事你都敢干,不要考慮自己?!?/p>

1988年9月代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加拿大國家科學與工程基金會簽署雙邊協議
九旬偷度,笑韶光一映。今年91歲的師老,已經培養了80多位碩士生和博士生。退休30年了,但他還堅持工作,每天九點準時到單位。最近,師老還完成了自己的自傳,在自傳中他這樣寫到:“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要對人類有所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p>
(本文照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