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申進科
信息戰場“鑄盾人”
——記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獲得者、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陳爽
特約記者/申進科

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陳爽
信息安全,世界矚目。
在第13屆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頒獎儀式上,有一名空軍獲獎代表備受關注。他,就是41歲的空軍裝備研究院某所研究室副主任陳爽,我軍衛星和航空通信信息安全裝備科研骨干和學科帶頭人。
正如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評價的那樣:“陳爽憑著膽識和謀略,成功地解決了我軍信息安全領域多個重大現實問題,為我軍信息安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入伍18年來,他先后主持和參與17項軍隊重大信息安全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2項。被確定為空軍高層次科技人才,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確定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
“青年科技干部要有一股銳氣,勇于向‘不可能’挑戰!”陳爽向記者談起“自主創新”時,老說這句口頭禪。
陳爽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特招入伍之初,所在單位領受一項緊急任務:為到某特殊地區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研制信息安全設備。由于地區和任務的特殊性,其中一項“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
這是一項要求強度高、處理速度快、適應平臺廣、從“零”開始的創新性核心技術,一些人曾認為“不可能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急難之時,陳爽初生牛犢不怕虎,接下這一極具挑戰性的攻關任務。
陳爽敢攬“瓷器活”,憑的是他有堅實的信息安全專業理論基礎。還是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他就以優異成績和出色研究能力得到了在國際信息安全界享有盛譽的老教授賞識,并很快將他帶到信息安全技術研究的前沿領域。如今遭遇難題,正是陳爽嶄露頭角的大好時機,他豈肯錯過!
于是,陳爽一頭扎下去,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里,精心設計,細致分析,反復模擬。很快,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軟硬件設計方案,并與課題組負責軟硬件的同行密切配合,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方案的設計與實現。半年內,由他負責的該項技術通過了上級相關部門的審批,使得該項信息安全設備按時完成了研制和設計定型,順利裝備這支部隊,投入使用,為確保我軍執行該項特殊任務時的信息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慶功會上,研究所領導直夸這位年輕人“能用”、“好用”、“管用”。
陳爽就是這樣,他善于盯住信息安全的尖端技術不撒手不松口。在全軍通用高速信息安全設備的研制中,他又和一項“卡脖子”技術叫上勁。當時,“高速硬件處理模塊的設計和實現”在國內尚無先例。原本搞理論出身的陳爽,對硬件電路并不在行。人們不由得為他捏了一把汗。但陳爽憑著那股特有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考,啃起了數字電路、微處理器原理與開發、可編程電路開發設計等專業書籍,硬是闖進了這個陌生的領域。短短5個月,他就拿出了該模塊的技術方案和硬件設計電路,順利攻克了這項關鍵技術。
陳爽有理論功底,又懂硬件,再加上敢闖敢干,很快成為課題組搶手的“攻堅利器”。他特招入伍不到3年,就被研究室任命為“核心技術組”組長。他常說,“干我們這一行,必須自主創新。國外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
空軍裝備研究院領導這樣評價陳爽:“他的諸多自主創新成果,無不來自他的自信心!”
就在陳爽被特招入伍到研究院不到兩年時間,一項我軍“八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型號研制任務啟動了,他所在研究室承擔了此項工程信息安全系統的研制任務。
此項工程是完全依靠我國自己的力量進行研制的新型通信系統,如何確保這一通信系統的信息安全,充分發揮其作戰使用效能,是制約該系統研制的關鍵所在。由誰領銜攻關?院領導和眾多專家難以下決心。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在總體方案論證會上,年輕氣盛的陳爽首先發言,他談了自己的一些大膽設想后,信心十足地提出:“基于現有技術儲備和未來技術發展水平,我認為自己有把握解決這一難題!”
院領導和專家們都為這位毛頭小伙捏了一把汗——像這樣完全靠自主創新的科研項目,老專家們尚未有成熟的方案,你25歲的陳爽敢說“有把握”,是不是“狂”了點兒?

陳爽獲得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
但隨后的一系列技術方案,加上縝密的論證和詳盡的分析計算,讓領導和專家對“小陳”刮目相看了。熟悉陳爽的人對此并不覺得突然。他的研究生導師知道,早在小陳讀研究生時,他就對該領域的相關理論和技術給予了關注,并對此有過從理論到工程實現的技術儲備。
領導和專家對陳爽的創新精神給予充分肯定和信任,任命他為該課題組副組長,負責這一課題多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
在一次系統大聯試時,由于一項關鍵技術難題始終無法突破,對系統的通信效率和質量造成了極大影響。實驗室里找不出原因,陳爽和課題組成員就到南方某地“逐條原因找、逐個環節查、逐行數據對”,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最終解決了難題。
經過4年多的艱苦努力,陳爽與課題組的同事們一起,按照當初提出的技術方案,順利完成了該系統的研制和設計定型,并成功投入使用。
權威部門的《鑒定報告》認為:該系統“技術上有重大創新,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一系統列裝全軍后,在我軍日常戰備、武器裝備試驗和軍事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通信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我軍在該領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跨上新的臺階。該信息安全系統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該系統及其后續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爽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立二等功。

陳爽在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頒獎座談會上發言

陳爽與戰友一起進行科研攻關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圍繞空間系統展開的攻防日趨激烈,空間系統測控信息已經成為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戰略資源。“制太空權”一旦落后,必將受制于人。強烈的使命憂患意識,讓陳爽高度關注并潛心研究測控信息安全技術。
為掌握這一領域關鍵技術,陳爽利用業余時間,經常深入科研院所、科技情報中心和工廠調研,向軍內外著名信息安全專家和通信專家請教,托朋友從國外購買書籍資料……他如饑似渴,吸納知識養分。上百本學科專著被他翻得破損不堪,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厚達二尺多高。歷經4年的鉆研,陳爽打下堅實的信息安全專業理論基礎,摸清了該領域的技術體制、傳輸特點、性能要求、特殊可靠性和安全防護需求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總部做出決定,要在某型裝備中引入測控信息安全系統。善于用腦、長于“動手”的陳爽與他所在單位的科研人員一起,承擔了這項牽一發動全身的自主創新工程。
當時,該型裝備研制已進入初樣階段。上級要求不能改動現有平臺和工作流程,并確保設備上天后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面對這項全新技術,平常至少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項目,上級只給了12個月,不少人認為這不可能完成,陳爽接下了這“燙手山芋”。
從地面“走”向太空,對設備的一系列特殊要求和相應解決辦法,陳爽畢竟涉獵得少,一切都變得陌生,變得難以把握,但是創新意識催生膽識。陳爽和同事們頻繁往返于北京、上海、煙臺和西安有關單位,針對系統各種信息的傳輸體制、不同信息格式和技術特殊需求,從每一個細節著手強化頂層設計。所提出的總體技術和設備實施方案,不僅達到所有技術指標,而且可使設備穩定可靠地自主運行,大大簡化了地面操作和管理流程。
進入研究階段,他們分秒必爭,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陳爽和課題組如期完成初樣研制任務,成功解決了星載設備防可控硅效應、抗電磁輻射和高可靠性等一系列技術難題,趕上了衛星全系統的聯試和出廠綜合測試。當衛星順利飛上太空時,測控信息安全系統一次開機成功,運行可靠。
該項成果直接推動了測控信息安全系統在一系列后續空間系統的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我軍空間系統信息對抗能力的跨越式發展,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談起那段經歷,陳爽感慨萬千:“當時碰到了很多困難,有時就頂不住了,是領導的鼓勵和職責使命支撐我們堅持到底。我覺得,把難題看成機遇,解決好了,前面就是廣闊的天地。”

陳爽獲得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青年科技干部陳爽以敢吃“螃蟹”的創新精神,成功解決我軍信息安全領域多個重大現實問題。他以生動的創新實踐告訴我們:青年科技人才最富有創新精神。只要有膽有識善用謀略,就能在自主創新中大有可為。
時下,包括青年人在內的不少人,對青年一代能夠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尚缺乏應有的自信,這已成為實現自主創新的思想障礙。眾所周知,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承擔者,就是一個以青年科技人才為主體的科研團隊。陳爽同青年航天科技英才一樣,從國家和軍隊的長遠利益出發,既有“初生牛犢”的果敢,又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信息安全的核心高技術領域積極探索,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
強調膽識并不是主張不切實際的蠻干。在“做什么”確定之后,“怎么做”同樣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步驟。陳爽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實現那么多的技術創新,有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只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為重要的,則是他善于抓住那些對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具有戰略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課題,選準創新的突破口,在“怎么做”上動腦筋,既敢做又會做,這才牽住了“牛鼻子”。
當前,擺在各級領導干部和人力資源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青年科技人才資源,將高等教育的存量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青年科技人才特殊的稟賦和個性,保護他們的創新熱情,鼓勵他們的創新思考,破除阻礙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讓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大量涌現,讓他們在自主創新中作出更加優異的成績。
責編/龐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