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慧英 王繼輝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沈陽 110045
高職院校《電子技術》課程立體化設計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寧慧英 王繼輝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沈陽 110045
本文提出了貫徹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項目教學為主線構筑“課前助學+課中活學+課后自學”立體化教學模式。該模式打破傳統教學中教與學的方式,成功實現了學生地位的轉變及教師角色的轉變。實踐證明此教學模式實施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較強的示范價值。
電子技術;立體化教學模式;職業能力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任務是內涵建設,而內涵建設的核心則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電子技術》是高等職業院校電氣類各專業一門重要的職業技能必修課程,其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等,都應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而展開。經調研發現,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加大了《電子技術》課程的學時量和實踐教學的比例,但主要還停留在“理論講授+實驗演練+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是典型的“老師難教、學生厭學”型課程。與工學結合、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等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相距甚遠,不能滿足企業對相關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為此,我們進行了高職院校《電子技術》課程的立體化設計與開發課題研究,提出以任務驅動為內核、以項目教學為主線,構筑“課前助學+課中活學+課后自學”立體化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職業能力培養。
為方便課前助學,我們在本課程構建中,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以從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提煉出來的學習項目為學習載體,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具體如表1所示。
在完成每一個具體任務之前,先將這一任務的具體要求、實施過程、成果實現等內容以電子課件或錄像等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結合任務要求并依據本課題編寫的講義進行分組討論,提出完成該任務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工作原理及方法手段)和實踐技能(安裝、調試及測量技術),并將討論結果在課堂上匯報,教師予以點評。實踐證明,這一課前的積累過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能力。
以表1中任務6為例,教師課前可以通過一些視頻或圖片資料,給學生介紹直流穩壓電源在不同場合的主要應用,使學生對直流穩壓電源有一個感性認識和基本了解,然后以動畫的形式給出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所經過的幾個過程,留給學生的討論內容是每個單元電路的特點和作用及實現這些單元電路的轉換應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等完成該任務所必需的知識儲備。
課中活學重點體現在“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靈活交替。為了避免過早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法而導致的學生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之困,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一套階梯式項目教學設計方案,通過三段階梯遞進式項目教學完成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其中職業能力培養與電子線路識圖貫穿全過程。具體方案如下:
2.1 基本訓練階段,教師指導學生主要采用四步教學法:
2.1.1 我講你聽。教師根據“課前助學”階段的點評結果,對完成任務應必備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
2.1.2 我做你看。教師對完成任務應必備的基本技能進行示范。
2.1.3 你練我導。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進行操作訓練,教師進行指導。
2.1.4 你做我評。教師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訓練內容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進行評價。
以表1中任務6為例,教師先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對整流電路、濾波電路和穩壓電路的構成及原理進行介紹,然后通過整流、濾波和穩壓電路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制作和檢測直流穩壓電源的基本技能,并對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考評。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扎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實操技能的規范性,同時有利于學生方法能力的訓練及職業素養的培養。
2.2 任務實施階段,導師引導學生。
在此階段教師相當于一個導師,負責提供相關輔助材料,如項目學習單、助學課件、電路原理圖及實施規范等相關引導文,采用六個教學步驟實施: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以上六個步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強調小組協作學習,通過“獲取→內化→實踐→反思→新的獲取”,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從工程觀點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等職業能力。在此階段完全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
以表1中任務6為例,教師給出直流穩壓電源的具體要求和相關資料,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出電路,然后選擇及檢測元器件,按圖組裝電路,最后進行測試和評估。對于測試結果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檢查問題所在,或給出一些實用經驗,使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有一個新的獲取。
2.3 項目完成階段,車間主管領導員工。
對于表1中的任務8和任務14,是在實施完成各階段任務的基礎上實現對實際電子產品的制作。此階段如同車間主管對下屬分派任務,只問結果,并不給具體的幫助信息。教師扮演一個任務下發,并考核學生完成任務的主管領導,學生如同企業的員工,不僅要接受并按期完成相關產品的制作,做好檢測和調試工作,還要進行成本計算。此階段要求學生學會小組分工,進行協作學習及探究性學習,同時著重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分析、運用及正確處理的能力,合理利用資源,以大局為重的決策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與表述等職業能力。

表1 立體化教學的項目描述與工作任務
課后自學是項目教學的有益補充。課后自學的環節有三個,一是通過撰寫任務報告單對課上所完成的任務進行分析和總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善于自我總結、不斷學習的能力。二是要求學生提煉出完成每一任務所需要的基本單元電路,如在完成音頻放大器的制作時,我們通過8個工作任務來完成,可提煉出9個基本電路,分別是共發射極基本放大電路、分壓式偏置放大電路、反相比例運算放大電路、同相比例運算放大電路、反相加法運算電路、差動輸入式減法運算電路、甲乙類互補對稱OCL電路、單相橋式整流電流、三端集成穩壓電路,讓學生熟記這些基本電路,掌握基本單元電路的組成、工作原理、分析計算和應用特點,這樣在分析一些比較復雜的實用電子電路時,可讓學生在復雜電路中“尋找”基本單元電路,使學生能夠將基本單元電路像“積木”一樣進行“拼裝”,進行綜合運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三是按照學科體系的知識結構對項目教學中沒有包含的內容進行補充。
為方便學生課后自學,可開發創建電子技術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自學有章可循。在此網絡平臺里可設置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課件、教學資源、在線測試及在線論壇等內容,為學生自學創造條件。此網絡平臺可在一定程度上再現課程情景,讓學生對課堂中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的相關知識及分析方法做進一步的自學。另外,在線測試則可更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
實踐證明,“課前助學+課中活學+課后自學”立體化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本模式可實施性強,為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特別是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培養,注重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創”的良好學習導向。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2006(01)
[2] 國慶.學科課程、任務本位課程與項目課程[J].職教論壇,2008(10)
[3]張曉琴.以行動為導向的《電子技術》課程改革[J].工會博覽2009(04)
[4]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16號]) [Z]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