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
從市場的演化來看,目前,中國的中西部地區仍處于以大眾化產品為主的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已向強調產品差異化的細分市場轉型。
筆者一直認為,做市場關鍵要擁有激情和忙碌,前者用來保持沖勁和創新的本能,后者讓自己時刻置身于信息化社會,去體驗競爭的殘酷態勢和壓力下的抗爭自救??突f過,要忙碌,要保持忙碌,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
這藥,雖則苦口,但卻回味綿長,治病救人。
說起營銷,無論是西方的導師還是國內的大師都做過精辟的論述,其特質就是根據消費者三個不同層次的需求:使用需求,心理需求,潛在需求等,通過實現個性化滿足和創新多元化需求來極大的帶動生產力提高,以激發市場活力,從而創造并留住日益挑剔的顧客。
現代營銷之父科特勒認為:從市場的演化來看,目前,中國的中西部地區仍處于以大眾化產品為主的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已向強調產品差異化的細分市場轉型。在細分市場時期,一個產品要在如林對手中脫穎而出,其品牌制勝之道在于細分大眾市場,以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理念緊緊抓住目標消費群的眼球和心思。因此,要認真研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消費群體的特殊心理及需求,采用誘導型消費策略和手段,密切跟蹤市場的需求變化,對其進行過程周期管理,不斷挖掘品牌價值文化并從中打造品牌的興奮點,及時搶占、拓展消費市場。
筆者從事營銷工作20多年,總結出,企業做市場,是極需要興奮點的。它不是一階段、一周期的單純付出和頑強支撐。相反,它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多方的經營。興奮點的本身是在于主動、在于感性、在于能迅速點燃起目標消費群中的購買欲望。市場是變幻莫測、刀光劍影的較量,在這過程中,你千萬不能刻板、沉默,該是拿出點態度來了,興奮,是最好的注解。
在一次出席某營銷高峰論壇中,筆者曾舉過下面這個事例,最能說明問題。
在一堂培訓課上,老師給同學們拿出一個蘋果。老師說:“這個蘋果是早上從家門口的市場上買來的,大約0.5元錢。如果不考慮客觀條件,來為它增值,賣到100萬元。你們有什么辦法?”
過了大約一兩分鐘的樣子,老師認真地問大家,真的不可能?大家迷惑地看著他,不自覺地搖搖頭?!澳呛冒桑蚁氚阉u到5元錢,你們有沒有辦法?”老師將問題難度降低。
“這個好辦,加一個漂亮的包裝,蘋果上印上金牛賀歲,應該能賣出去!”坐在第一排的一個女生站了起來。全班一下子安靜下來,那女生又重復一遍。
“這個女同學的辦法可行不可行?”老師又舉了舉蘋果。大家點了點頭?!澳俏覀冇袥]有辦法把這個蘋果賣到10元或者20元呢?”難度有所提升。
“把它拿到一家高檔的大酒店,榨成蘋果汁,別說20元,就是30元也能賣到。”另一名同學回答道?!霸趺礃?,我這蘋果已經可以賣到30元了。我們把它賣到100元!”
“找李宇春在蘋果上簽個名字,別說100塊,1000元都有人買?!庇幸粋€同學發言。
“這個同學的主意怎么樣,會不會有人買?”很多同學都在點頭。“在大飯店里做成水果沙拉或者拼盤,也可以賣到100元?!庇钟腥撕暗馈?/p>
老師把蘋果舉到嘴邊比劃了一下?!白龀伤幢P或者沙拉可以賣到100元,找李宇春簽個名差不多可以賣到1000元??纯?,這個蘋果現在已經能賣至1000元了。那我想把它賣到1萬元,該怎么辦?”
“放到神六上,上天走一圈,保您能賣到1萬元!”最后一排的一位學員站起來回答道。
“不錯,這同學的主意不錯,只是神六已經下來了,如果把我的蘋果能放到神七上,你們說,1萬元,我賣不賣?”
“不賣!”所有同學異口同聲回答。
“看來1萬元已經不成問題了。我想把它賣到6.6萬元,有沒有辦法?”老師放下蘋果,“這次不用你們想了,我來給大家讀則新聞:據《法制晚報》2006年10月24日報道,北京奧運推薦果品評選蘋果專場首次舉行,昌平區崔村鎮真順果園園主張國福的宮藤紅富士摘得‘奧運蘋果果王桂冠。該‘奧運蘋果果王以6.6萬元的天價拍出??纯矗绻业奶O果能獲得這個稱號,并且拿去拍賣,是不是可以賣到6.6萬元?
老師語重心長說道:“同學們,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繼續想,我想把它賣到10萬元,有沒有辦法?”
“我們老家有一種植物叫紅豆杉,據說含有治療癌癥成份,用紅豆杉的木頭雕刻的水杯可以賣到四五百元一個,我是說,如果這個蘋果有這個功能,比如說吃一個蘋果,癌癥就可以治好,那肯定10萬元有人買。”有一個女生說話了,她家是云南的。
“那是當然,別說10萬,100萬、1000萬也有人買!”同桌跟著附和。
“很好!挖掘蘋果的功能。哈哈,我這個蘋果被賣到了1000萬!再想想,還有沒有辦法?”老師繼續引導。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定情物,剛剛在考古的墓穴里發現!”
“砸住牛頓的頭的那棵蘋果樹死前最后結的唯一的蘋果,肯定能夠買到10萬的。”
“溫總理到美國訪問,小布什在他的農莊里親手摘給總理的蘋果,被拿到抗震救災晚會上拍賣,最好是中央電視臺直播,還能賣到1000萬的?!?/p>
一個蘋果能不能賣到100萬?能!不僅能,而且有可能賣到1000萬甚至更多。看來,這并不是件很難的事,這需要策劃。問題在于很多人只是在賣產品,不是在賣產品里所包含的文化、觀念、感情、心情等這些東西,所以能說他們會銷售嗎?或者他們也想賣這些東西,但他們并沒有找到滿足人們這些需要的條件!
將一個蘋果賣到100萬,不是不可能。銷售的精髓在于滿足人們深層次的需求,而不是表面需求!
所以,當我們在抱怨產品不好賣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反省一下,我們有沒有花心思去挖掘客戶的真正需求呢?我們找到了市場的興奮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