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
20世紀70年代末,突然崛起的日本經濟,對美國乃至西歐的經濟巨頭地位構成了挑戰,同時也引起了各國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們的思索。
尤其是美國企業家們在一夜之間發現日本在某些方面已超越自己,在驚訝之余,他們對日本企業進行了細致的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與歐洲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其核心思想在于塑造一種有利于創新和將價值與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并落實至每一位員工的的日常行為之中。
這樣的精神力量不僅提高了日本企業長期的經營業績,對企業的發展也起到了潛在的卻又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企業家將這種管理方式命名為“企業文化管理”。實際上日本也是靠企業文化管理后來者居上的。
隨后,關于企業文化的探索在美國展開并很快擴展到歐洲各國,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西方企業界已把企業文化管理看成管理的最高境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以后,企業文化管理也自然而然進入了我國。
企業文化理論傳入國內,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學界也發展出了群眾派、學院派、領導力派、解構派、集納派、實戰派等諸多流派。
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企業文化的研究和實踐幾乎同時進入了繁榮期。國內出現了企業文化咨詢的專業公司,一些具備超前意識、經濟思維敏銳的企業家也主動聘請專業公司和具備職業素養的企業管理專家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應用文化管理企業。
毋庸置疑,這些企業在企業文化的引導和推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導入對我國企業整體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企業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微觀組織文化,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的文化中總會涵蓋一定的民族文化。所以一個國家企業文化的特點實際上就代表了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
但是企業在導入企業文化建設時太注重西方的一些價值和文化理念,結果把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優秀的東西給丟掉了,這也與我們過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們反傳統的文化意識有關系。
誠然,我們一方面反對西方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又把中國人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文化體系給否定了,我們既沒有建立新的并被大家認可的文化道德體系,也沒有企業上下共通的管理渠道,結果企業文化建設只流于表面的形式,流于空洞的口號,流于虛浮的淺層、流于各種雷同和文字游戲。
在企業經營、管理思想和方法上,中國一些秉承西方中心論的"文化買辦",不無八哥學舌式的作出中國自古缺少經濟或管理思想以及中國因其本身文化本質所限,產生不了近代的資本主義等等似是而非的評論。殊不知,西方自十八世紀 "伏爾泰時代",就已經開始大量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正如《世界通史》的作者斯洛夫所說:"中國人擁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會凝聚力及思想理論基礎的學說。西歐從貧窮和默默無名中拿出了中國的文化與發明,引起了更大的技術進步和更多的制度變化。最終的結果是中世紀文明的轉變成現代文明"。
文化的最基本的內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沒有整合文化就沒有生命力。無論時代是新與舊,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會改變,民族的性格和賴以生存的環境不變,那么它血液里文化的基因也就不會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價值是不會改變的。
縱觀國內成功企業無不是企業文化管理中國化的典范。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所公認的華為,并不是一個《華為基本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與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結合才創造了華為的奇跡。也就是中國企業文化的“中國化”。
人們在探究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時,他告訴我們,他的成功就是應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管理科學化的企業文化理念有機的結合在管理企業上面,這也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
富士康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堪稱西方企業文化管理的典范,然而為什么接連發生13起員工跳樓事件?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中國現有企業文化管理模式的憂思,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必須中國化。
一個國家走向強盛、一家企業走向卓越,背后都伴隨著一種適合本國或本企業生態環境的成功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比如歐洲的ISO管理體系,美國的六西格瑪和日本的豐田TPS模式。都是在本國文化和民主性格特征的基礎上建立的文化管理思想下的管理模式。
所以,中國在走過高速發展的幾十年之后,當我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時,我們必須去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是什么?
“中國化”文化管理是制度流程與人的管理相結合的管理。當下中國企業,制度建設已不是最大問題。但制度建立以后如何用人性的道德力量去執行遵守它,是一個挑戰。那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模式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是在教大家怎么做人的管理方法。只有懂得怎么做人,才能主動去遵守管理制度。否則制度永遠都是寫在紙面上的字跡而已。所以建立中國化的企業文化是當代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可以使企業回歸良知,避免因沒有道德標準而出現的危機。
而擁有或失去了良知,又會讓企業收獲和損失些什么呢?
一個有良知的企業會得到員工、社會和生存環境的長久忠誠和信任,使企業利益長久化,使企業基業長青,三鹿奶粉、雙匯瘦肉精等事件就是企業喪失良知造成的。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是開放的管理模式,它不是要摒棄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把中國優秀的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哲學思維模式加入到企業管理中去,是對西方科學模式實現的完善與補充。清代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所言的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的完美詮釋。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柔性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剛柔運行相濟的管理模式。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藝術性,是中國的人文情懷“情、理、法”的完美體現。
我國的企業文化研究系統到現在尚未完整的中國化的理論體系,在推行企業文化戰略的時,企業家們往往也僅憑自己的理解,將一些基于企業決策者主觀意愿的西方企業文化大行其道。認為西方化就是全球化,總而言之,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嚴重的背離了中國人文環境和精神實質,造成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喪失。
目前,企業家們花重金聘請的企業文化管理公司,往往是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這也造成了中國企業文化西化的現狀。
所以,要想讓企業文化中國化,就必須普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哲學思想,通過對企業的不斷引導,加上學者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我們的企業文化中國化才能落地開花結果,而企業文化中國化對于中國企業的影響,也必將是潛在而深遠的。
但是企業在導入企業文化建設時太注重西方的一些價值和文化理念,結果把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些優秀的東西給丟掉了,這也與我們過度夸大西方管理和我們反傳統的文化意識有關系。
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柔性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是剛柔運行相濟的管理模式。它使管理更有技巧性和藝術性,是中國的人文情懷“情、理、法”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