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國清
心理契約雖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卻體現在企業和職工的彼此間互動,只有相互理解對方的期望并且努力使期望得以實現,才能使企業和職工的關系得以健康地維系。
近年來發生的勞動關系事件表明,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不但需要建立勞動契約,更需要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約。實踐證明,心理契約是勞動契約的有效補充,在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通過參與社會管理,做好職工群眾工作,推動發展雙重契約勞動關系,成為新形勢下工會組織的關鍵任務。
勞動契約、心理契約下的勞動關系
在現代社會中,勞動關系是企業與職工實現勞動過程而締結的關系,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分配等各個環節,表現為社會經濟關系。但是,勞動關系的建立需要通過合同進行,職工要與企業簽訂書面形式的正式勞動合同以規范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書面形式的集體合同以規范集體勞動關系,通常意義上把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都稱之為勞動契約。無論勞動合同協調個體勞動關系,還是集體合同調解集體勞動關系,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勞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勞動契約不可能規范勞動關系的全部內容,不可能針對每一個職工的期望、心理需求而體現出個性化的內容,格式化的勞動契約并不能滿足不同職工的需求。
事實上,勞動關系雙方除了正式的勞動契約外,還存在著非正式的無形的心理契約。心理契約是構建在企業和職工相互的知覺、期望、承諾與互惠的基礎上,包括了企業和職工雙方各自責任的承諾。心理契約雖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卻體現在企業和職工的彼此間互動,只有相互理解對方的期望并且努力使期望得以實現,才能使企業和職工的關系得以健康地維系。可其負面效應很強烈,如果忽視了心理契約,職工往往表現出較低的工作滿意度,降低勞動效率,嚴重時可能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當前,非公有制企業職工隊伍不斷擴大,農民工逐步成為產業工人,勞務派遣工大量出現;職工勞動經濟利益、民主政治權利和精神文化權益實現程度差異較大;職工隊伍思想觀念、利益訴求多樣化,“80后”、“90后”的新生代職工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因此,工會組織推動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不僅要重視“勞動契約”健康運行,更要重視“心理契約”的產生與形成,通過“心理契約”和“勞動契約”雙重紐帶把勞動關系雙方聯結在一起,形成戰略伙伴關系,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大程度地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完善勞動契約機制建設
努力創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及其創新的切入點和有效載體。為此,工會組織應發揮參與立法、社會政策制定、協同黨委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等優勢,反映職工的利益訴求,準確表達職工意愿,為政府勞動關系宏觀調控、制定政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主張,確保政策的科學性和決策的正確性。
在履行參與職能的基礎上,還要利用社會法律政策等公共資源和手段,全力推進“兩個普遍”落實,以推動完善勞動關系契約機制建設和健康運行。
首先,進一步爭取黨委重視支持,力爭把工會組建納入黨的建設工作規劃和考核體系,實現黨建與工建同步部署、同步檢查、同步考核。按照“雙措并舉、二次覆蓋”的要求,以非公經濟組織和工業園區為重點領域,加大工會組建力度,全力把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就業方式的職工和農民工最大限度地組織到工會中來,努力實現工會組織的全覆蓋。
其次,要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推廣,指導、幫助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督促各類用人單位與職工普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要與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和企業代表組織密切配合,共同指導和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進一步擴大集體協商覆蓋面,完善集體協商辦法,增強實效性,積極指導企業通過集體協商決定事關職工切身利益的事項,加強對集體合同的審核、管理、協調和監督檢查,規范集體合同的履行,解決集體合同爭議。
再次,認真貫徹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進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使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保障。
第四,要充分認清加強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從解決職工基本權益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消除勞動關系中不和諧因素。
第五,工會作為工資集體協商的推動者,應推動同級政府將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納入政府相關工作規劃,積極協同勞動部門、工商聯、企業家協會等聯合開展工作。針對不同地區、行業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特點,實行分類指導,對生產經營正常、效益較好的企業,突出協商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對生產經營較困難的企業,突出協商工資按時足額支付;小型分散的企業,突出推行區域性、行業性的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普通職工、農民工、勞務派遣工以及困難企業職工的工資收入,實現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加強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建設,強化職工方代表的專業培訓,解決不會談、不善談的問題,提高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能力。
第六,認真總結開展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與工業園區創建活動的經驗,不斷豐富創建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創建標準,探索創建辦法,努力實現創建活動的全覆蓋,進一步鞏固完善黨委主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的創建工作機制,推動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特別是關注國有改制企業職工和農民工的生產生活需要與權益維護問題,確保創建活動健康、有序地開展。
工會作為工資集體協商的推動者,應推動同級政府將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納入政府相關工作規劃,積極協同勞動部門、工商聯、企業家協會等聯合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