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
“文化制勝”——企業百年長青的成功經驗,使無數企業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刮目相看。事實證明,當企業真正面對較高層次的市場競爭時,必須要靠豐富完整的優秀企業文化作為有力的支撐。但企業文化建設絕不是靠掛在墻上的標語口號來實現的,它需要切切實實地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我認為,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應繼續致力于企業的“內和外順”。所謂“內和”,就是內部和諧,就是企業內部各種關系包括勞動關系的協調順暢,使企業風正、心齊、氣順、勁足;用古人的話說就是:“上下同欲者勝”。所謂“外順”,就是努力營造有利于企業生存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順應天時、地利、人和,按照科學發展觀,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時空環境和社會環境。
著力“內和”
引導員工確立正確的幸福觀。何謂幸福?通俗地講:愿望滿足,就是幸福。所以,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要求的合理。如果要求過高,便很難滿足,于是就總覺得自己不幸福。魯迅提出的人生目標是:“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認為,只有“合理”才能“幸福”。老子曰: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美國哲學家埃里克?霍費爾也說過:“你永遠無法得到足夠多的你實際并不需要的東西來使你幸福。”概而言之,就是“知足常樂”。
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不夠平衡,行業、企業間分配收入差異較大;社會上、工作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果不正確地加以引導,就會產生思想混亂,就會影響企業內部和諧。所以,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員工確立正確地幸福觀。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導廣大員工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打牢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經驗證明:員工確立了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幸福感就會不斷地增強,對企業的忠誠度就會不斷地提高,企業內部就會更加和諧、同心同德。
關心員工的切身利益。員工是企業的發展之本,企業必須樹立以關注員工成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型管理模式。企業各級領導要重視對員工心理的管理,將管理直達人心。要根據員工的技能水平,給員工提供具有發展潛力的工作崗位,使員工感到自身價值能夠得以實現,使員工充滿信心,全身心投入于工作之中,為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同時,企業也責無旁貸地應成為員工個人成長、經濟收入、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源泉。要建立員工薪酬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并力爭使員工收入具有市場競爭力。要暢通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尊重員工個性化需求;要有計劃地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鼓勵員工崗位成才等。只有員工的愿望不斷得以實現,切實體會到了企業的關懷,員工就會在比較中不斷產生幸福感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同時,企業應建立公司領導層與基層員工的溝通平臺。溝通是一種感知,溝通是一種期望,溝通能夠提高企業凝聚力。公司領導層應樹立主動、坦誠的溝通意識,避免“往下溝通沒有心情”。如果這種態度被下屬逐層仿效,必將導致組織內部的僵化,企業便會越來越缺少凝聚力和競爭力。要定期和基層員工保持交流,或者建立多渠道的溝通平臺,不要因為事務多而忽略和基層員工的溝通和接觸。對基層員工反映的問題要認真及時處理,并給員工一個滿意的答復;對員工發生的困難,要認真給予及時地解決。要對員工給予充分地信任,讓基層員工對公司領導層從情感上有一種親近感、認同感。那么,公司的企業文化在推行中自然會讓大家從心底愿意接受,使員工與公司之間建立深厚感情.這樣形成的企業文化,就不會讓員工感覺到企業領導層只是文化的設計者,而且也是指導者、執行者,企業文化才能真正在企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引導員工快樂地工作。寧靜是保持頭腦清醒和心態健康的必要條件,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寧靜難有良好的心態和工作狀態。“浮躁病”是很難治療的當代社會病,這種病難免也會傳染到企業里。對此,如果我們不予重視,也會影響企業的和諧。所以,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引導員工學會調整心態,學會換個角度思考,轉念一想,柳暗花明,煩惱即去。經驗證明,有的人之所以工作的不快樂,就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也就是常說的“心事太重”;常言道: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快樂。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現在我們的人際交往又太頻繁,總有一些“添堵”的事情找上門來。面對同樣的工作環境,于是,就出現了兩種情況,有的人快樂多于煩惱,有的人煩惱多于快樂。事實上是,快樂的人并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善于化解煩惱,排除煩惱,變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盡可能保持樂觀的心情。心情好,才能工作得更好,才能少出錯誤。所以,企業管理層一定要引導員工構建寬廣的胸懷,處事要大度,要保持“陽光心態”。要把別人給予的幫助刻在巖石上,學會感恩;把別人對不起自己的地方刻在沙灘上,快速抹平。要懂得:“吃虧是福,為善最樂”;胸懷越大,事業越大;目光抬高一寸,遠望可至萬里。不要太較真兒。太較真兒贏得的只是一點點的“理”兒,而失去的則是珍貴的友誼和感情。
著力“外順”
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是著力企業“內和外順”的基礎。結合我國市場現狀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我認為,要營造企業的“外順”環境,其著力點首先應該為:
責任意識要強,確保產品質量。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企業奉行“精品戰略”,制造生產出了眾多的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受到了廣大用戶消費者的一致贊譽和敬重。也有不少企業,產品偽劣,制假販假,危害社會。比如,建筑的新樓即成危樓,人未入駐,便已坍塌;生產的牛奶含有三聚氰胺,加工的肉類含有瘦肉精、添加劑;藥廠生產假藥,食品飲料隱藏激素等等;這類企業,或是老板良心喪盡,或是工廠管理混亂;還有一些企業,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一方百姓。這些企業如果不盡快改進或脫胎換骨,肯定要被消費者唾棄和被市場淘汰。
誠信意識要強,依規合法經營。近些年,不少企業,積極培育合規文化,組織員工學法、用法、守法、護法,著力維持企業品牌價值,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紀律,并把依法經營、依法決策落實到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中。古人云:“利從誠中出,譽從信中來”。這些企業以誠信贏得市場,以“合規”贏得社會尊重。可也有一些企業,他們尚未扭轉 “合法成本高、違規成本低”的錯誤思想,絞盡腦汁鉆政策的空子。更有一些企業,誠信缺失,企業形象丑陋,嚴重危害消費者利益,給市場管理造成混亂。這些企業早晚也是自毀前程。
主動回報社會,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新聞經常播出,有不少企業致富不忘國家,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造福桑梓,興修學校,架橋鋪路,扶持貧困,贊助救災等等。實踐證明,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既能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還有助于培育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同時,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也展示了企業聲譽優勢的不可仿效性,為企業贏得了核心競爭力,提高了顧客的忠誠度,這也為企業爭取了更大市場份額的有力資本。進一步說,如今對企業而言,社會責任已不再是單純的道德說教,以IS026000為代表的國際標準的出現,已昭示著“社會責任”正在成為制約未來企業競爭力的新要素。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企業的使命,而且,在整個“十二五”乃至更長的時間內,都將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它不僅是一種道德和良知的呼吁,也正逐步成為剛性的制度約束;不僅是一種理念、文化,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社會實踐。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如此。
總而言之,一個優秀的企業勢必會有其獨特的、與其發展目標相適應的企業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這就好比企業的人格標識。只要企業領導層注重從各個方面為企業的“內和外順”著力,企業就能快速健康發展。相反,如果企業領導層不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不注重從各個方面為企業的“內和外順”著力,或者掛上幾條標語,而不是將企業文化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那么企業的領導力、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企業就不會形成“上下同欲”“天時地利人和”占盡的發展勢頭,企業的生命力就不可能長盛不衰。
(作者單位:寶鋼集團人才開發院寶鋼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