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望劭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研究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需要充分調動社會不同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整體合力。廣播電視媒體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以及構建社會管理新格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播電視媒體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既能有效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又能促進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水平和傳播力、影響力的提高。廣電媒體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想達到一定的成效,應該找準切入點,找準立足點和落腳點。
社會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管理,涉及到管理者(政府)和被管理者(人民群眾)兩個要素。廣電媒體在其間扮演著溝通、聯系的主渠道角色。只有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才有可能準確找到切入點。在管理者、人民群眾和媒體構成的三角形的構架中,廣播電視媒體既要傳遞管理者的聲音,又要反映被管理者的訴求。在傳遞管理者的聲音方面,廣播電視媒體所發揮的黨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就做了很好的說明,因此,反映人民群眾的聲音應是其參與和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和立足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僅是豐碩的經濟成果,還有社會結構的明顯分化。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出現,加劇了社會貧富的分化和階層的分隔對立。一些既得利益群體利用自身掌握的強勢社會資源損害一些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的根本利益,極易引發沖突和動亂,導致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廣播電視作為影響最大的媒體,在聯系社會大眾方面有著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尤其是異于平面媒體的傳播手段和特征,其在服務廣大群眾方面應是有所作為的。
深厚的民生情懷和普通的大眾視角是廣播電視媒體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立足點。社會管理領域出現的問題,大多是牽涉到群眾利益的。暴力拆遷、民工討薪、蘿卜招聘、上訪“被精神病”等問題,處理稍有不當就會引發群體性社會事件,這些事件的背后無不顯示著民生的基本訴求。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重點要放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上,調動社會資源來促進和實現百姓最現實的利益的解決。只有體現民生情懷,在情感上貼近群眾,廣播電視參與社會管理才會有真正的實效。廣播電視新聞報道體現管理者的主張與心系民生、反映群眾訴求并不是對立的。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選擇用普通的大眾視角去看待社會管理領域中出現的問題。新聞報道思維和報道方法的不同,會影響群眾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導致他們得出不同的結論。廣播電視媒體只有以服務的意識做新聞報道,站在群眾的立場反映問題,才會消除群眾的負面情緒,從而實現有效的社會管理。
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速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一些觸及群眾根本利益的突發事件,往往是“網下剛冒煙,網上已燃燒”,導致民意沸騰,引發現實中的群體事件,導致社會管理難度的增大。廣播電視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為主流權威媒體的作用,積極利用新媒體來實現有效的輿論引導,充分發揮聲音和畫面優勢,把事實真相傳遞出去;同時,更要著力把網絡關注引導到現實問題的最終解決上來,絕不可“網上大浪滔天,網下巋然不動”。因此,積極利用新媒體,加強虛擬社會的輿論引導,是廣播電視媒體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另一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