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青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進入了關鍵時刻,黨的十七大報告已經明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電視媒體是促進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的重要主體,是引領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先導力量,對于推動三個轉變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所以,如何創新和改進電視媒體的經濟報道,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不僅是新形勢下電視媒體的新任務,也是提升電視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和影響力的必然要求。
當前的電視經濟新聞報道,存在著一些普遍的現象和問題,被人們形容為“撲克臉”,主要表現為:
主題重復、服務不夠。很多電視媒體的經濟報道還停留在數字堆砌經濟成就、概念化圖解政策、文件式報道、總結式報道等。這種流于形式、堆砌材料、生吞活剝經濟理論的報道成為了節目中的“雞肋”,既不好看又不生動。
枯燥乏味、貼近不夠。把經濟活動游離于日常生活之外,重視專業性而忽略了經濟報道的通俗性,在報道中往往是見事不見人,使經濟報道成為市場、企業或企業家的“專利”。年復一年的“開門紅”“首季”“半年”“全年”幾個時段的成績快報,語言貧乏,千篇一律的東西多,獨家報道少,顯得枯燥乏味。
表現呆板、形式不活。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電視媒體的經濟報道大都是“畫面+解說=新聞”的原始模式,新聞的真實性離開了“原生態”的依托,成了無源之水。畫面不到位,陳舊的資料畫面使用過多。現場報道沒有特色、缺乏深度,經濟人物的報道往往只關心其成長故事和發展經歷而忽視對其經濟觀點的挖掘,使報道顯得膚淺。
缺乏深度、影響不夠。全球的經濟化、信息化“兩個輪子一起轉”,使經濟報道越來越需要國際大背景下的主題、主體、主線。但不少經濟報道往往是視野狹隘,一窩蜂地去追逐經濟“熱點”,爆炒“熱點”新聞,內容雷同的居多,缺乏透過現象對未來經濟走向作出的建設性的、有指導意義的前瞻性報道,觀眾看后很難受到啟發,削弱了節目的影響力。
如何充分利用電視媒體的優勢,搞好經濟報道?筆者認為,確立“人本取向”,是搞好電視經濟報道的捷徑。因為經濟現象雖然紛繁復雜,但經濟現象和各種經濟行為最終是由人來完成的,再大的經濟問題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鍵是如何去尋找切入點。如果我們能夠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人們最關心的衣食住行著手,走“平民化”路線,把“大”題“小”做,使經濟新聞“三貼近”,就能尋求到做好經濟新聞的“突破口”。電視經濟新聞要做到以人為本,可以嘗試把握熱度、速度、深度與角度:
一、把握熱度,讓觀眾“開胃”。面對經濟熱點是繞著走,還是敢于觸及?答案是后者。因為不敢觸及就是放棄話語權,就會被邊緣化。從民生談國計,從微觀談宏觀,多點切入、大題小做、深入淺出,是實現經濟報道“軟著陸”的有效辦法,更是掌握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戰略機遇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并存的階段。越是這種關鍵時刻,越要高度關注民生。經濟報道要有貼近民生的人文關懷,要了解百姓的生存狀況、真實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眼下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是廣大群眾最關注的熱點,房價高、看病難、上學貴等更是百姓眼中的難題,這些中央高度關注、與百姓根本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正是電視媒體應該關注和報道的重要內容。對這些熱點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正確引導,把國計落實到民生上,把國家大事與普通百姓關心的切身小事有機融合起來報道,及時反映民聲、民意、民愿、民情、民事,這是電視媒體關注和報道的重要方向。當然,觀眾關注的話題涉及方方面面,經濟報道記者還必須關注新的經濟動向,尋找新的報道亮點,如旅游經濟、假日經濟、網絡經濟等。
二、加快速度,讓觀眾“解渴”。2010年,央行加息、滬深股市波瀾起伏、樓市調控打出組合拳、多部委聯合問診物價……觀眾都急于了解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和臺前幕后,想知道它們對經濟生活有哪些影響和沖擊,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哪些關系等。新聞記者如果能及時地選準這些關注度高、討論熱烈的話題,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收視效果。例如,2010年國家多部委聯手出擊,打出組合拳調控房價,引起眾說紛紜。江西電視臺《社會傳真》欄目在樓市組合拳出臺一個星期時,及時推出了新聞專題《新政出臺 樓市走向如何》,全面、客觀地采訪報道了各方面的市場反應,這期時效性比較強的節目,在政府部門、房地產業內和觀眾中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三、挖掘深度,讓觀眾“吃飽”。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使人們不再滿足于用局部、片面的視角與價值判斷方式處理信息,而更愿意知道某一信息與經濟發展大趨勢之間的聯系;也不再滿足于一般性的從好奇心理出發的消費信息,而更愿意知道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機會和出路。因此,經濟報道不僅要做到有人看,而且要讓人看了有所收獲和借鑒。
要讓電視經濟新聞在深度上有所突破,首先需要經濟記者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知識,能用經濟學眼光審視經濟現象,能夠辯證地、客觀地、高屋建瓴地看待和分析經濟熱點現象,進而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新穎而有力度的經濟報道。其次,在策劃經濟選題時,注意積極拓展電視經濟報道的視野,重視國際視野與本土經濟運行、發展過程和進展動態的結合,用大背景、大視野來關照經濟現象,以提升經濟報道的層次和品位;加大對經濟政策解讀的力度,讓老百姓從及時、生動的報道中獲得“有用”的信息,為老百姓的生活和經濟活動提供指導性參考;重視對重大經濟事件的深度報道,讓觀眾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善于做前瞻性經濟報道,為觀眾從更深層次理解和把握經濟新聞信息開拓視野,為困惑中的人們提供方向性的指導。
四、調整角度,讓觀眾“回味”。觀眾的興趣和親近感決定著節目的生命力。經濟報道不同于娛樂節目,觀眾不僅關心報道內容是否與自己有關聯,還注重節目的形式是否容易接受。因此,在制作電視經濟節目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這種收視心理,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制作一些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的節目,創造一些生動活潑、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
首先,在內容上,關注個體,關注情節。由于經濟關系到社會中每個成員的基本利益,個體及群體的人的經濟活動便是最基本的社會生活,在他們身上,能更充分地折射出經濟生活中最生動、最豐富、最有故事情節的一面。例如,在策劃紀念改革開放30年特別節目時,江西電視臺《社會傳真》編導在如何反映這一重大主題上頗費思量。最終,編導選擇的是十幾位與經濟政策、經濟事件有重大關聯的人物,制作了系列節目《時代 人物 30年》,通過對這些普通人物學習、生活、工作情景的記錄,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以及人物思想觀念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整組報道人物個性鮮明,大量生活細節的運用,增強了報道的真實感與生活色彩,富有人情味。此外,一直受到觀眾喜愛的民生新聞報道方式同樣值得經濟報道借鑒。經濟新聞民生化,重視受眾主體的“情感取向”,注重“新聞故事情節”,突出電視經濟報道的真實性,同樣可以增強新聞的貼近性。
其次,在形式上要做到立體多樣、有血有肉。電視經濟報道盡管依托電視媒介這個聲畫兼用、富有表現力的載體,但是具有專業性的經濟體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電視的表現力和沖擊力,顯得較為嚴肅、枯燥和平面,形態感染力欠缺。因此,在新的形勢下,拓展電視經濟報道形式、充分運用電視媒體優勢顯得非常重要。一要強化時效性,及時報道經濟新動態,必要時可以“嫁接”新媒體在內的其他媒體進行及時報道,把“我在現場”和“我播現場”相結合,達到與其他新興媒體既競爭又合作的“雙贏”目的;二要強調現場性,進行體驗式報道,這可以說是經濟報道中的“真人秀”。例如,首屆世界低碳大會在江西召開時,江西電視臺《社會傳真》欄目記者在對會展情況進行報道時,沒有生硬地使用套話空話,而是深入展會,用自己的眼光尋找、發現新鮮的事物、新奇的產品,進行現場體驗式報道,整期節目不但直觀、立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經濟報道枯燥、干癟的局面。三要通過電視訪談、電視辯論、調查報道、系列報道等來深度報道經濟,做思辨性強、前瞻性強、參與性強的節目。
第三,語言上形象生動,說觀眾聽得懂的話。經濟記者應該能夠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將專家高屋建瓴的評析和深奧的理論深入淺出地“翻譯”給觀眾,這才算是真正將經濟報道的專業性和可視性完美結合。
總之,在上傳下達的政策解讀中,在捕捉熱點的民生經濟報道中,在展現經濟領域思維、趨向的專業報道中,電視經濟報道如果能盡力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考慮觀眾心理,就一定能展現出令人樂觀和期待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