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莉
財經節目的觀眾,除了部分專業人士外,大多數是普通百姓,他們關心的是經濟政策的變化對生活造成的影響,物價漲了、跌了,自己手中的鈔票怎么保值,怎么多掙錢理好財,讓日子過得更好。只有節目提供實用、服務性、生活化的內容,才能吸引觀眾。比如股市節目的受眾,大部分是不太懂炒股的股民,在節目中就需要使用通俗直白的語言,讓觀眾及時掌握當日的頭條金融消息,幫助觀眾分析政策、解讀大盤。節目應加強嘉賓、主持人與股民的互動,可以通過電話或者短信,甚至邀請股民到節目現場,解答股民關心的個股,在節目現場就股民不了解的話題,進行實時解答,為新股民開辟知識學堂,讓他們通過觀看節目領略股市的無窮變化。
在經濟報道內容上下工夫的同時,可以利用屏幕的有限空間,不斷滾動實時信息。比如中央二套在電視屏幕底部全天實時滾動滬深股市行情和重要財經資訊,屏幕上方則顯示匯率等與民生經濟相關的數據,屏幕右下角則每隔5秒顯示重要市場經濟指數,時間、天氣預報也會間或地彈出。在講究“眼球經濟”的今天,這樣的屏幕設置不僅能使觀眾各取所需,不斷滾動的信息也讓觀眾能實時了解瞬息萬變的財經市場。
財經報道要做到平民化,就要以人為本、立足本地,以平民的日常生活作為起點和落腳點,以平民視角反映和傳達百姓的生活狀態,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和選擇報道內容和主題,避免曲高和寡的專家模式,多從平民生活中發現普遍現象或者有啟示意義的內容。在報道重大政策或措施時,要善于選擇平民視角,通過具體的事實,反映這些政策措施給普通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百姓又應該做些什么,等等。例如蔬菜價格上漲,節目就要關注普通百姓對菜價的看法,報道他們是如何應對菜價上漲的,分析上漲的原因,解釋國家出臺的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政策,關注菜價什么時候會回落。
財經報道不是抽象的,它要深入人心,就必須拓展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將純經濟報道感性化,便于觀眾接受。要抓住人們關注熱點、希望了解經濟事件背后原因的這種心理特點來報道。另外,要抓住經濟活動的主體,也就是人的活動,從人的角度來報道。如股市的大起大落,可以關注股民們面對這種行情的心理感受、事后的經驗和總結,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共鳴。
在報道中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專業化的東西變得淺顯易懂,能夠吸引觀眾。中央二套的財經節目《財富故事會》,將一個個主人公追逐財富夢想過程中的命運轉折和心靈體驗編成故事,給觀眾以啟迪。通過故事的敘述,表現不尋常的主題。
報道時,盡量使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表達,越通俗、越明白越好,要調動圖片、背景素材等內容,幫助觀眾理解。還可以將一些枯燥的經濟現象,通過形象化的肢體動作和語言演繹出來。比如《小劉理財》節目為了解釋大學生如何使用信用卡分期購買電腦,特意將學生購買電腦前的內心糾葛,得知可以使用信用卡零利息分期付款時的欣喜,以及使用信用卡付費購買電腦的整個過程進行演繹,并通過學生之間的對話,提示信用卡使用中的安全誤區。節目播出后,反響不錯。
讓節目中播報的數字形象化,避免枯燥。電視有稍縱即逝的特點,對于不是特別重要的數字,不用精確到小數點,可以使用大概的數目,或者利用字幕、圖表、參照物等形式讓復雜的數字更加直觀、形象。比如:“2010年10月份CPI同比上漲4.4%”,在報道時可以這樣解釋,“2010年10月份的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過去同時期相比上漲了4.4%,創兩年來的新高,漲幅比上個月擴大0.8個百分點”,并在節目中出現相關圖表,同時分析這個數據背后的原因及人們對此的反應等等。
以往財經節目給人的印象是形式單調呆板,現在的表現形式則多種多樣。如湖南衛視的《財富中國》,用故事化的手段來反映商界沉浮和資本風云,增強觀感,降低觀眾的接受門檻;中央二套的《贏在中國》采用真人秀節目的模式,只要參與者拿出的創業計劃被認可了,就可以獲得企業提供的一大筆風險投資;還有的財經節目以娛樂化的模式展現,像《購物街》《超市大贏家》,讓那些平日為買菜做飯而忙碌的家庭主婦們參與到節目中,靠平日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智慧在節目中為商品估價,贏得獎品。這些節目都比較有影響力。只要給曾經單調刻板的財經節目披上多姿多彩的外衣,讓受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主創者想傳遞的信息,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增強財經節目的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