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黎
電視教育節目是以社會教育為宗旨的各種電視節目的總稱。從廣義上來說,所有的電視節目不論形式、內容如何,都或多或少承擔著教育的責任,都可以稱之為教育節目;從狹義上來講,電視教育節目有其特定的收視對象,其針對性和目的性更為明確。高校招生咨詢會是寧波電視臺近年來精心打造的一個品牌,以它為個案,可以探討成功的電視教育節目應該具備的要素。
教育電視的主要目標觀眾是從事教育活動和接受教育的人群。求索文化新知、把握教育動態、透析教育政策、關注教育熱點,是教育電視觀眾與其他電視觀眾在需求上的最大不同。
美國學者魯賓和帕斯將觀眾分為兩部分,即主動有目的使用媒介的“工具性使用觀眾”和非目的性使用的“儀式性使用觀眾”。工具性使用媒介的觀眾,其使用媒介的涉入程度很深,反饋積極;儀式性使用媒介的觀眾,他們通常是消極、未經選擇地使用媒介,不專心涉入并且容易分心。顯然,電視教育節目的觀眾屬于“工具性使用觀眾”的一類。
對于電視教育節目的觀眾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那些具有直接服務功能的服務性內容,因此在題材選擇上,要選一些時效性較強、與觀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為觀眾所關注的內容。據有關調查顯示,電視教育節目中,資訊類欄目“招考擇業”是觀眾的“最愛”。在每年的六七月份,觀眾最關心的就是學校的招生情況,策劃“高校招生咨詢會”電視直播有較強的可行性。首先,目標觀眾的數量非??捎^。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46萬余人,以考生人群為基礎輻射開去,考生的家人也自然成為了節目的目標觀眾人群。其次,目標觀眾的信息需求非常迫切。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和就業形勢下,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選擇一個合適的專業,對考生及其家庭的影響相當深遠。但是面對海量的招生信息,多數考生和家長會覺得無所適從??忌磕甓际切碌?,同樣的問題即使往年講過無數次,但對于當年的考生仍然是迫切需要了解的,更何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每年高考招生的政策都會有一些新的變化。因此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遞給觀眾不僅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也是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作為人的聽覺和視覺同時延伸的工具,電視在傳播過程中堅持的“以人為本”傳播理念涉及到電視信息由“傳”到“受”的每個環節,廣大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些電視傳播活動直接或間接的參與者,直接影響和決定了電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
一個特定的電視教育節目不需要包羅萬象,而應以專、精取勝,尤其對于高考招生咨詢類節目來說,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更要緊緊圍繞考生家長的需求展開。近兩年,寧波電視臺做了三場“高校招生咨詢會”電視直播,在形式上做了各種嘗試,努力跳出電視節目單向傳播的方式,形成與觀眾的實時互動。2009年的兩場“高校招生咨詢會”在電視臺的演播室錄制,節目現場請到了寧波市高招辦和國內二十余所高校的招生老師,通過熱線電話和網絡提問的方式實現節目現場嘉賓與電視觀眾的實時互動。同時在節目籌備過程中,節目編導通過對家長、考生的街頭訪問和網絡問題征集等方式,事先對一些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收集和整理以作為觀眾提問的補充。雖然節目取得了預期的社會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參加互動的觀眾人數有限;二是由于演播室場地的原因,參與節目的高校嘉賓數量也有所控制,目標觀眾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需要的信息。2010年的“高校招生咨詢會”電視轉播把節目錄制現場由電視臺演播室搬到了寧波大學的廣場上。從電視效果來看,現場感更強了,考生與高校之間的交流更加直接。通過演播區主持人和咨詢現場記者連線,對現場記者收集到的問題實時請高校的招生老師作出回答。這種形式的轉換使得參與人數大幅度增加,參與活動的高校數量達到了150余所,包括北大、復旦、浙大、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等國內及港澳地區的知名高校等,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了周到的服務。更重要的是,改進了問題的收集方式,增加了記者在咨詢現場對考生和家長的直接采訪,并將采訪畫面實時接入現場演播室,使雙方的交流更加快速、直接。
節目形式作為節目內容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內容決定形式,好的節目內容也需要好的形式來表現。一個成功的電視教育節目,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電視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為觀眾服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