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龍 戴小泉
“輿論監督”與“監督輿論”對于一個開放的社會機體的良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社會蓬勃發展、變革圖新的時代表征。一個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能夠制止腐敗現象的蔓延,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我國的新聞報道強調“正面報道為主”“弘揚主旋律”,這在傳媒業界幾乎沒有異議。然而,正是因為沒有異議,批評報道往往被一些部門視為“異類”。批評報道雖然不是輿論監督的全部,但也不應把批評性報道推到“正面報道”的對立面。表揚與批評是辨證統一、相互依存的,這才是新聞的正確報道。
新聞報道的立足點是事實,基準是真實客觀,不背離法制精神,符合這個標準才是正確報道。但從現實情況出發,這只是“正確報道”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加上“黨紀國法”。從國家法制和黨的政策紀律視點出發,新聞報道應采取“非禁則可”的積極態度。這也意味著表揚性報道與批評性報道在同一標準下遵從著法理和政策精神,沒有主次之分,新聞的正確報道在于兩者的動態、均衡統一,缺一不可。而這,才構成了“輿論監督”這個整體。
當然,隨著媒體競爭及小部分新聞從業人員職業操守的喪失,那種不負責任的虛假報道一時風生水起,讓廣大受眾甚至被采訪對象、新聞主管部門和新聞事件有關部門,既傷透了心,又傷透了腦筋。建立對新聞記者的約束機制便成為了必然,“監督輿論”也就應運而生了。加強對新聞輿論載體(主要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有效監督,是完全有必要的。首先,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其次,新聞媒體管理機制還有待健全。新聞行業是走在時代變革前列的,但并不是說新聞行業的變革是最徹底的,它仍然還有許多需要健全的地方。第三,新聞媒體承擔的責任太重。對新聞媒體進行監督,說到底就是對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范,讓新聞記者更多地承擔起激濁揚清,用文字、圖像和聲音進行懲惡揚善,匡扶正義,讓百姓明辨是非,認清事實,從而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各自的崗位上,而不是行使手中的行政權力或者道德威力甚至是不法暴力對新聞采訪進行有意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