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端
新世紀以來,隨著上海經濟水平和國內外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這座城市在影視劇中也得到了更多的表現。然而回首這一時期的上海題材電視劇創作,我們發現這類電視劇大多沉湎于老上海的風花雪月,糾纏于闊少名媛間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或者是執著于講述上海灘黑幫大佬的傳奇故事,表現各大幫派間你死我活的地盤爭奪戰。電視劇中對上海的這種單一化、模式化的再現方式,不但擠壓了現代上海在電視熒屏上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和歪曲了老上海的真實社會狀況。這必然不利于我國電視劇文化的良性發展,同時也不利于上海乃至中國都市文化的構建。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風行起來的老上海懷舊熱,在新世紀的上海題材電視劇中持續升溫。我們看到,這一時期的上海題材電視劇大多選擇以20世紀20到40年代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自世紀初的《情深深雨濛濛》《半生緣》到《刀鋒 1937》《2 路電車》《夢幻天堂》,以至近年來的《日出》《子夜》《暴雨梨花》《上海王》《金大班》《黑玫瑰》《槍梟上海》《儂本多情》《槍聲背后》等上海題材電視劇,老上海懷舊熱在電視熒屏上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相對而言,以現代上海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卻越發稀少,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講都不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這些電視劇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也只有2004年的《雙面膠》、2009年的《蝸居》和反映外企白領生活的《杜拉拉升職記》。
電視劇中對老上海的懷舊有其形成的必然原因,并且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重溫上海這座大都市曾經擁有的輝煌,展現上海的現代性和國際化水平曾經達到的高度,從而為我們當下的城市建設和都市文化構建尋找到一個基于自身文化內部的有效參照。但是上海題材電視劇若一味沉湎于昔日的輝煌,逃避對當下上海社會現實的關注,那就等于主動放棄了電視文化關注當下、作用于當下的固有優勢,喪失了電視劇作為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公共話語空間的作用。
事實上,現代上海才是電視劇創作者應該更多予以關注的對象。眾所周知,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浦東開發以來,上海迅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并且很快再次成為中國現代化水平的標桿城市??梢哉f,上海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城市化建設的一塊試驗田,其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產生的教訓都需要我們從各個角度和層面及時予以關注和思考。而電視劇作為當前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一種大眾文化形式,它在這方面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從市場角度而言,上海題材電視劇若一味流連于老上海懷舊風,終有一天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創作者們只有及時從不斷變換的現實中汲取素材,才能使劇作更加契合現代觀眾的心理訴求,從而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2009年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及其產生的巨大社會反響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在《蝸居》中,電視劇創作者抓住了城市住房問題這一社會焦點。由于劇情貼近現實,對問題反映得較為深入,切中時弊地觸摸到了普通上海市民和新都市人的生存狀態和內心的苦惱、無奈和失落,該劇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普遍歡迎。新世紀以來的10到20年,是上海都市化建設的關鍵時期。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標志著上海的現代化水平所達到的高度;另外國家也已出臺政策,力爭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這座城市無疑是處于快速的變化更新之中。然而在上海向更高的現代化水平快速邁進的同時,也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社會問題的考驗。當前,上海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已經凸顯出來。除了城市住房問題,還有就業問題、城市新移民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城市青年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一大批嚴峻的社會問題已經橫在上海社會發展的道路上。而且在這些顯性的問題之外,在不斷加速更新的社會現實面前,生活在上海的人們所要承受的精神壓力也將與日俱增。近段時間以來不斷攀升的城市人口自殺率便是對這一問題發出的強烈警告。這些都急需電視劇創作者們做出切實的反映和傳達,甚至需要他們在劇作中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
因此,無論從電視文化的社會意義出發,還是從電視劇市場效果的角度考慮,當前的上海題材電視劇創作者都應該立足當下上海社會現實,保持一種時代的敏感性,關注普通民眾所關心的社會問題,并且在劇作中形成對問題的有效思考,力求作用于當前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民眾心理的調適。
對當前盛行的老上海題材電視劇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在這類電視劇中,對老上海的再現陷入了單一化與模式化的怪圈。這類電視劇大多局限于浪漫愛情劇或黑幫劇、諜戰劇等故事類型。而且異常明顯的是,在這些電視劇中,創作者們大都執著地把鏡頭對準老上海十里洋場上燈紅酒綠的歌舞廳、高雅閑適的咖啡館、裝飾豪華的電影廳,或者是富貴奢華的花園洋房,并且主要表現老上海富豪大亨、闊少名媛和歌妓舞女們的生活與享樂。于是我們看到,在新世紀以來的老上海題材電視劇中,到處紙醉金迷、鶯歌燕舞,“蹦擦擦”的狐步舞曲不絕于耳。
然而老上海真的就是這般景象嗎?事實并非如此。有學者曾指出,在20世紀30年代,至少并存著三個不同的“上海”:“一個是十里洋場的‘上?!?,一個是市南市北狹窄彎曲的弄堂里小市民的‘上?!€有一個是蘇州河兩岸的工人區、棚戶區的‘上海’?!雹倏梢姰斚鹿淌厥镅髨龅睦仙虾n}材電視劇,最多只能反映老上海生活的一個側面。事實上,在當時的上海,普通市民和下層民眾占據著城市人口的絕大多數。這些人終日為生計奔波勞碌,根本沒有條件也沒有時間去享受十里洋場上的豪奢淫樂。因此,老上海歌舞廳、夜總會里的靡靡生活,只能算是當時的一種非常小眾化的行為。
關于老上海,電視劇創作者有著無比豐富的素材可以選取,而且對這類素材的發掘確實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當下意義。上海原本是一個小漁村,直到近代開埠才迅速發展起來,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單從城市發展角度來講,上海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和經驗就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而這也非常值得電視劇創作者們發揮自身優勢,對其作出深入的再現和思考。
豐富多彩的海派文化更值得我們去深入發掘。原本偏安于東南一隅的上海,自近代以來,外地人口大量涌入。開埠以后的百八十年間,上海的人口從50多萬猛增到500萬,這些人口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據統計,至解放前夕,上海本地籍人口為75萬,僅占全市人口的15%,移民總量為本地人的五倍以上。除此以外,在上海的外國僑民人數也不斷增加。老上海無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在當時的上海,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們混居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在此過程中,上海本地人和外來人口勢必都要經歷一次文化轉型的洗禮,他們要迅速調整自身以適應新的社會現實。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掙扎與陣痛。而在當前的上海,同樣的現實也在上演。在上海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過程中,來自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人們紛紛移居上海。特別是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懷揣都市夢的青年人義無反顧地來到上海,成為建設上海的生力軍,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如今成為媒體所稱的“新上海人”。這類人群在今天的上海也必然要經歷一個文化適應與轉型的艱難過程,而上海本地人也需要及時調整自身以適應外地移民大量涌入帶來的影響。以此看來,電視劇中對老上海文化融合過程的再現與反思便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當下意義。
另外,上世紀20到40年代的上海,云集了各方面的優秀人才。當時的上海是中國與國際接觸的窗口,許多國內頂尖人才從這里走向海外,回國后又首選這里作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由于上海相對自由的政治文化環境,胸懷各種抱負的人物均能在這里尋找到一方立足之地,于是老上海便成了各種政治、文化力量生存和壯大自身,同時又相互角逐的絕佳場所。當時,全國各地持不同政見的政治風云人物和具有不同創作風格的文化藝術人才紛紛云集于此,通過各種方式在這里實踐他們的理念,傳播他們的思想。例如在當時的上海,文學方面既有魯迅、郭沫若、茅盾等左翼文人,又有胡適、梁實秋等自由派作家,還有穆時英、劉納歐等新感覺派文學代表人物;音樂方面既有李叔同、黃自等“海歸派”作曲家,又有黎錦暉、聶耳、賀綠汀等立足中國本土的音樂人;繪畫方面則有虞谷、任熊、任伯年、胡公壽、高邕之、吳昌碩等一大批名家。這些人物在上海時期的生活大多都相當具有傳奇色彩,無疑可以成為當下上海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合適選材。
筆者以上所列舉的一些素材只能代表豐富的老上海生活中為數很少的幾個方面。其實,在老上海社會中的各種層面、各個階層中都有著相當豐富的素材可供電視劇創作者們擷取。只要創作者們勤于鉆研,善于發現,都能找到大量非常有價值的老上海故事作為電視劇作的核心內容。
導致上海題材電視劇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上海懷舊熱作為一種文化時尚對電視劇創作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影響。但是更為根本的原因,還是電視劇創作者對上海社會現實和上海歷史不熟悉,以至于只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沉溺于一些空洞的消費符號之中無法自拔。這導致當前文化當中對老上海唯美化與妖魔化的趨勢在電視劇中繼續強化,同時也使得當下的上海在電視劇中近乎隱形。因此,要改變這種現象,就需要電視劇創作者們更加深入、切實地了解現代上海的社會現實,并花時間和精力去調查研究老上海豐富的社會歷史。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電視劇中得到一個多維度的、豐滿而又活潑的上海形象。(本文為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選擇與重塑——海派影視藝術研究系列》的階段性成果,項目號:B.10-0114-08-006)
注釋:
①王曉明,李雪林:《懷舊遮蔽了真實的老上?!?,2002年8月5日《文匯報》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