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江
2010年12月10日閉幕的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收到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576部參評作品,其中中國267部,國外309部,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近年來的新高。廣州紀錄片大會展映不同風格和形式的紀錄片,讓中外制片人或電視臺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幫助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2010年大會資助邀請40位專注制作歷史、科技、藝術文化、自然歷史、野生動物、環境保護等主題的國際紀錄片制作人參加。每位獲邀的國際制作人向與會者介紹自己的工作經歷,展示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其他一系列的專業交流活動,也為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作為廣州紀錄片大會市場交易活動的重頭戲,方案預售引起了中外紀錄片制作人的高度關注。參加2010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的紀錄片制作預售培訓和展示方案有近六十部。其中,來自中國共47部,來自其他國家12部。經過組織機構挑選,最終有36部獲得紀錄片制作預售培訓。
“預售”是目前全球紀錄片市場較為普遍的籌資模式。大會給買賣雙方提供一個交易的機會。由紀錄片制作人在一定時間內向電視臺負責人或投資商當面陳述拍攝計劃和構想,推銷自己的方案,讓投資者有投資信心,以爭取一定的拍攝資金。只要有好的故事方案就可以積極參與預售。這種方式將紀錄片的投資風險大大降低。
在紀錄片制作方案國際預售活動中,來自中國、英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十個方案參與了展示。每個方案有七分鐘的展示時間,通過口頭簡介、片花放映等方式最大限度吸引來自全球12家媒體資深編輯的目光。入圍的方案包括8個最具國際銷售潛力的紀錄片制作方案和12個跨界探險預售方案。每個導演、制片人都積極表現,在場的節目編輯也對不同紀錄片作了精彩點評,并對不同方案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意向。中國學生導演單佐龍表現出色,他的方案《陌上桑》講述金融危機給一個經營絲綢業的家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通過一個普通紡織家庭反映中國的現狀。外國專家認為這樣一個金融危機下的家庭變遷也許能夠在其他國家引起共鳴和同情。
在中國紀錄片預售環節中,多部中國紀錄片進行了面對面的推介演示。每部紀錄片有五分鐘的演示時間,包括放映影片片斷、陳述影片主題或創作緣由、回答提問等。其中,紀錄片《茅坪島》獲得好評。茅坪島的村民本來過著舒適富足的漁家生活,但南水北調工程使得村民必須搬遷到500公里外的平原地區。他們對未來生活感到迷惘。來自北德電視臺(NDR)的芭芭拉·碧曼認為《茅坪島》的片花展現了較好的故事性,國外觀眾可能會對人物的命運變化產生興趣。
在大會上,中國紀錄片《初潮》進行了首映,這部由上海紀實頻道、NHK、Amber Entertainment、DR 四方合作拍攝制作的紀錄片,是2008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經國際預售的成功案例,成為中國紀錄片國際合作的重要范本。但是,目前中國紀錄片仍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預售機制,國內市場基本是在片子完成后才進行銷售。而在國際紀錄片市場上,商業運作基本上是以融資完成的,方案預賣的模式更為普遍。買家對于預案的準備非常嚴謹,需要前期詳盡的調研工作,這對中國制作人來說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適應。
由于發行渠道和市場的差異,紀錄片的制作國際化成為了一種潮流。獲取國外媒體或國外公司的資助,引入國外先進的制作理念和方法,獲得資金來源,解決拍片經費,拓展全球發行市場,成為一些中國紀錄片導演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
2010年大會首次引入了帶有整合營銷色彩的專業選拔計劃 “繽紛中國”。該計劃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交易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手啟動。“繽紛中國”計劃面向全國電視臺、制作機構和獨立制片人等所有團體和個人,征集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選題和制作方案。“繽紛中國”要求擬申請的制作人拿出一個強有力的方案,打動和說服組委會,組委會將從20個候選提案中確定兩三個提案,其制作者將最終獲得高達10至12萬美元的制作資金資助。
對于選中的節目,組委會從制作前期便開始深度介入。在拍攝過程中,組委會將派出監督委員對其全程進行監制和指導,對節目內容和形式提出具體要求,確保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風格定位。片子將有一年的時間進行拍攝,題材包括自然生態、現代科技、古代歷史或考古、社會人文,傳遞改革發展的中國風貌和當代中國人積極向上的主流精神狀態。
“繽紛中國”計劃是專門為中國制片人、制作公司量身定做的,目的是通過國際合作的商業模式,選拔并培養中國的紀錄片人才,加快中國紀錄片開拓廣闊國際市場的步伐,力圖用專業化的指導、多元化的視角、優勢的市場平臺全面促進中國紀錄片的整體發展,形成品牌國際影響力。“繽紛中國”計劃是一種制作、營銷的全新實踐,為中國紀錄片帶來國際合作的商業模式。這一模式可以讓紀錄片人不再為拍攝資金擔憂,專心投入紀錄片的拍攝。
值得注意的是,最終成片的版權不屬于作者,而屬于組委會,包括院線播放、新媒體、DVD銷售等。但這在客觀上增加了節目的播出渠道,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這種制播分離的機制有利于促進紀錄片創作和市場的繁榮。可以預見,聯合制作有望成為中國未來紀錄片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橋梁。
為了幫助中國紀錄片人了解國際市場,加快中國紀錄片走出去的步伐,本屆大會首次將國際紀錄片方案預售培訓交流平臺平移到中國,開設“跨界探險——歐亞太平洋地區紀錄片制作培訓”項目,為中國紀錄片的制作、營銷帶來全新的體驗。
“跨界探險”項目是大會與國際紀錄片協會組織合作的成果,由廣州紀錄片制作協會、歐洲紀錄片聯盟和紀錄片校園三方聯合發起,為來自歐洲、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優秀紀錄片制作人,缺乏相關渠道的導演或制作人,以及嶄露頭角的業內才俊提供培訓和學習的平臺。2010年的“跨界探險”項目選取了15個具有國際銷售潛力的方案,其中有13個方案來自歐亞地區。《陌上桑》是這13個方案中的一個,其導演單佐龍在此次大會上嶄露頭角,成為許多市場嘉賓看好的導演。他表示自己經過了三個工作坊(上海、萊比錫及廣州)的嚴格培訓,并且說:“這13個項目都是從歐洲和亞洲精選出來的,因此各方面的實力,都要高過中國的其他預售方案,在這個培訓計劃中確實能感受到他們的國際意識更強。”筆者也在12月9日以及10日進行的國際預售中明顯地觀察了解到,這13個項目十分吸引市場嘉賓的注意,嘉賓們頻頻詢問《應許之地》《時尚監獄》《戰爭家族的和平之子》等幾部優秀作品的細節,紛紛表示出合作的意愿。
“跨界探險——歐亞太平洋地區紀錄片制作培訓”的師生來自中國、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他們向參加廣州紀錄片大會市場活動的嘉賓,展示紀錄片制作方案的預售技術,包括語言表達、片花剪接、回答問題和預算制作等。不僅展示他們過去一年的學習經驗,還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這種互動式的論壇模式,為中國紀錄片制作人提供了學習的好機會,有利于中國紀錄片制作人學習國外成熟的紀錄片操作方法。
“跨界探險”項目負責人強調,中國紀錄片要走向世界,敘事方式比主題更重要。中國的紀錄片只有學會如何講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國際的注意。采取全球化的敘事方式,把本土特色用全球化的標準展現出來。“跨界探險”項目中所有語言都是英語,這難免將一些不會說英語的紀錄片制作人擋在了門外。或許幾年后,中國也能夠有用漢語開展的跨界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