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在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加強引導。第一,引導人們提高文化消費層次和能力。文化消費具有不同的層次,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引導。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日益壯大,傳播手段日益豐富,對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引導力度,幫助人們提高對各類文化產品的理解力、領悟力、辨別力、接受力,幫助人們選擇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產品,加強文化消費的計劃性和選擇性。第二,引導人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理念。一些人把文化消費簡單等同于休閑、找樂,這是片面的;少數人把文化消費看作是尋找感官刺激的途徑,這更是有害的。要通過宣傳引導,幫助人們樹立有利于提高自我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高雅情趣,有利于社會文明的文化消費理念。第三,切實提高文化消費引導水平。文化消費引導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要提高引導的實效性,就應加強對大眾文化消費的研究。要更好地發揮媒體在文化消費引導中的作用,通過影視作品及圖書評介、藝術品鑒賞、文化藝術講座等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化產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價值意義、社會影響等,切實幫助人們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和水平。(據關連珠于《求是》2011年第9期)
正確的分類改革,應該是將真正非營利性的公共媒體與營利性的市場經濟傳播機構進行體制剝離,重點在于對國有傳播資源資產的存量與增量統籌安排,按資源資產的產權屬性、分工職能、產出類別,區分國家政治媒體、社會公共媒體與市場經濟媒體這樣三個類型,實施“三水分流”式的制度分開、運營分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府嚴格監管下的以公共服務、公共品質為主導的競爭,才能實現非盈利的公共新聞事業與營利性傳媒產業之間的共同發展與繁榮,才能在新聞傳播領域真正地貫徹科學改革觀、科學發展觀。這也是破解當前一些新聞媒體依然游離于市場經濟而另一些新聞媒體卻又過度商業化的命門所在。國家政治媒體與社會公共媒體同屬非營利的公益性媒體,都以提供時政類新聞傳播為基本定位,堅持社會價值優先與非營利的利潤不分配原則,對于公眾來說都是公益性的。前者屬于黨和國家的重要宣傳工具,堅持國家本位,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后者在產權性質上歸社會公眾所有,堅持社會本位,提供普遍的基本公共服務。兩者在資源補償方式上也有不同,前者主要由國家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后者接受政府資助與社會捐贈。兩者都可以開展經營活動,產生效益,既不為投資者所有,也不得用于提高員工福利,主要用于滾動發展。市場經濟傳媒的國內部分以提供非時政類新聞傳播為基本定位,堅持市場本位,實行分眾化、小眾化傳播與法律容許的有償傳播,自收自支、自負盈虧。它們同樣是社會的公共傳播平臺,負有社會責任,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講究傳播的格調與質量,其國際部分還將為擴大我國新聞傳播的國際影響力做貢獻。(據李向陽于《現代傳播》2011年第3期)
一、分利聯盟的形成:追逐“受眾魚兒”的經濟價值。在媒介經濟時代,電視媒介長期運營的經濟鏈條具有復雜性與特殊性。在傳播的終端,受眾是所有利益的來源,受眾的經濟價值由于其豐富性也顯得巨大而誘人。受眾的經濟價值不同于普通意義上商品交換的經濟價值,不同于簡單的等價交換物本身。由于電視媒體影響的受眾量大,加上間接并長期的影響,最終這樣的價值累積成一個龐大的總量。由此帶出的受眾的經濟價值使經濟鏈條上的各個主體對其窮追不舍。二、低俗化內容生產:“收視釣魚”中的“魚餌”。媒介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將其呈獻給更多人觀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更多人的同質化趣味,加入處于競爭化的媒體,使得低俗化的電視節目的傳播變成了電視媒體的一種風氣。低俗化的媒介生產內容正是由于片面攫取新鮮的元素、脫離正常生活的交流模式,這樣“誘惑性”的生產活動抓住了受眾的收視心理,使得“低俗化”成為“收視釣魚”過程中吸引“魚兒”的“魚餌”。(據李雯于《電視研究》2011年第2期)
對于傳媒機構來說,報道力是指統籌各種資源進行新聞產品采集、研發、制作、傳播的能力,是新聞傳媒多元構成的基本要素,是現代傳媒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是影響新聞業態發展創新的關鍵環節。提供高效、優質、具有競爭力的新聞產品是一種內在能力。報道力的建設是現代傳媒集團成熟壯大的前提條件,在內容為王的激烈競爭中,報道力的強弱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了新聞機構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潛力。在傳媒競爭白熱化的信息時代,唯有大力加強報道力建設,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新聞信息產品,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受眾群,進而提高傳媒機構的輻射力、影響力。隨著技術手段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廣泛應用,隨著媒體形式、傳播方式、終端載體等變化 (包括媒體形態從紙質媒體到電子移動終端,信息傳播從單向到雙向互動),以及多媒體融合等傳播要素的發展,現代報道力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主要概括為快速反應能力、語言傳導能力、高端對話能力、觀點引領能力、輿情預見能力、深度突破能力、多媒體融合能力、個性定制能力、品牌感染能力、綜合提煉能力等十種能力。(據王 瑤于《中國記者》2011年第5期)
5月8日,武漢移動與武漢廣電共同簽署 “三網融合共建G3數字家庭”戰略合作協議,一直備受關注的“武漢首個三網融合套餐”也同期出爐,尋常百姓家僅需1399元便可率先體驗到“三網融合”的樂趣。據悉,由通信運營商與廣電聯合推出“三網融合”在全國屬首批。2010年6月30日,武漢獲準進入中國首批12個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以“光城計劃”為特色,全面啟動三網融合試點工作。目前,武漢有線電視用戶260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突破170萬戶,武漢移動擁有700多萬手機用戶。武漢廣電與武漢移動攜手,通過實質性的優勢互補,滿足了家庭用戶“電話、電視、上網”等一攬子需求,市民只要安裝一條通信網絡,就能一口氣解決家庭看電視、上互聯網、打電話等三大問題,再不需要重復布線,免去多頭繳費的麻煩。(消息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5月11日,歌華有線公告披露,其與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開展互為產品代理、資源互補和資源共享等合作。具體來說,雙方通過委托代辦方式,在北京市范圍內授權方所指定地區,銷售對方產品。在北京地區,中國移動和歌華有線都擁有著自己的營業網點,歌華推出的主要是有線數字電視、高清電視和寬帶業務,而移動則主要推出的是2G、3G的移動通訊服務等。對于北京移動來說,由于其旗下鐵通寬帶用戶很少,而歌華有線目前的寬帶業務規模在幾萬戶,雙方雖然是寬帶上的“弱弱結合”,但是三網融合卻給雙方寬帶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機會。(消息來源:21世紀網)
5月23日,2011中國國際廣告節在長沙盛大開幕。廣告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817家單位參展,數百名行業專家、企業精英、廣告人士、外賓參加,展出廣告作品面積達2400平方米。廣告節上,國際廣告協會主席阿蘭·盧瑟福德說,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廣告市場,并正在從低成本生產過渡到創新和營銷創意為主,邁向世界廣告大國。他同時表示,在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同時,為品牌服務的中國營銷者和廣告公司也需要接觸更多國際廣告界的知識和技術。(消息來源:《經濟參考報》)
5月11日,廣電總局明確表示,今年下半年重點工作將是整頓電視廣告,禁止在電視劇片頭之后和片尾之前插播廣告,禁止用貼片廣告覆蓋演職人員表。這一規定出臺后,記者采訪了江蘇衛視的工作人員,他們表示會遵守這一規定,但對衛視廣告收入并無影響。(消息來源:《法制晚報》)
5月4日,國家廣電總局要求各大衛視在5、6、7三個月份中,不得播出諜戰題材和涉案題材電視劇。受此次延播令影響最大的,包括諜戰劇 《青盲》、懸疑劇《黑色名單》以及江蘇衛視獨播劇《永不瞑目》。其中《青盲》已于5月開始在北京衛視播出;《黑色名單》則計劃于近日開始在四川、天津等衛視播出。浙江、天津等幾家受此影響的衛視均表示將按照總局要求,審慎考慮換播其他接檔劇目。(消息來源:《重慶晨報》)
5月8日,央視首部定制劇敲定魔術題材電視劇《大戲法》,該劇有望成為央視八套明年的開年大戲。據了解,自2010年8月1日央視改革實行頻道制后,央視一套和八套各自為電視劇購片成立了專門的部門。今年央視更是進一步加大電視劇購片制度的改革,從過去看到成片再購買,變為加強定制劇、預購劇、自制劇三大類型劇的制作,其中定制劇將占很大比重。《大戲法》就是首部央視評估后認為值得進行定制的電視劇。該劇是國內首部魔術題材電視劇,講述清末民初三大魔術世家的傳奇故事。(消息來源:《南京日報》)
5月10日上午,浙江廣電集團新藍網3名記者利用 “摩托化單兵直播裝備”,從杭州三個不同地點即時播報現場新聞。浙江廣電集團攜手浙江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主導研制開發的這一基于3G、WiFi技術,適合電視節目視音頻傳輸的 “摩托化單兵直播裝備”,操作簡單、使用便捷。現場記者只要在原有的電視攝像機上安裝這一發射模塊,就能把新聞事件現場信號直接傳輸到電視臺的直播系統,全面提高新聞報道的即時能力、機動能力。這一裝備也為電視媒體更好地創新新聞宣傳,起到應有的示范效應和推進作用。(消息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