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瑞專欄

對一些豐度較小的復雜油氣藏采用滾動勘探開發,把勘探和開發工作結合起來,以提高勘探實效,這是我們成功的經驗。
滾動勘探開發是針對地質條件復雜的油氣田而提出的一種簡化評價勘探、加速新油田產能建設的快速勘探方法。它是在少數探井和早期儲量估計以及對油田有一個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將高產富集區塊優先投入開發,實行開發的向前延伸;在重點區塊突破的同時,在開發中繼續深化新層系和新區塊的勘探工作,解決油氣田評價的遺留問題,實現擴邊連片。
油氣勘探和開發,是在同一目標下兩個不同的工作階段構成的系統工程,兩者階段不同,又有內在的一致性,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提高整體效益,有利于減少階段投入和成本。這便是滾動勘探開發的題中之義。
渤海灣盆地勝利油區的東辛油田,在摸索實行滾動勘探開發方面先走了一步。東辛油田是華北地區最早發現的油田,也是我國已開發的最大的復雜斷塊油田,是有名的“破盤子”,共有斷層210條,將油田分割成22個斷塊區185個斷塊,有6套油層互相交叉重疊,十分復雜。從1966年開始,部署了地震勘查和系統取心井、油基鉆井液取心和解剖井,進行開發準備工作,這套做法仍然是按照整裝背斜構造油藏開發的思路。到1966年下半年詳探井、系統取心井及解剖井陸續完成,就暴露出許多實際與預想不符的新問題,有的地方鉆井成功率僅40%,差距很大。
通過上述反復,人們認識到,復雜斷塊油田在開發程序上和整裝背斜構造油藏應有很大的區別。東辛油田雖然是在背斜構造背景上的斷塊油田,但為眾多斷層所復雜化。每個斷塊是一個獨立的油藏,斷塊間的含油層位、富集程度、油水關系、原油性質及產能高低有很大差異。這就決定了詳探與開發階段沒有截然的界限。
針對上述情況,石油工作者加強了地質構造研究,增強對不同斷塊油藏的預見性,對東辛油田的油氣富集規律有了初步認識,摸索出了一套對復雜斷塊油田的開發政策:對一個斷塊區在詳探井見油后,要按照“整體設想、分批實施、及時調整、逐步完善”的鉆井程序,完善開發井網,盡可能避免鉆低效井;對一個具體斷塊要先占高點,逐步蔓延,先不探邊,不求完善。經過試采后再補充完善井網;應采取評價一塊、準備一塊、開發一塊、建設一塊,投產一塊的交叉打井方法,使整個復雜斷塊油田的開發建設交叉滾動前進。這樣就收到了好的效果,逐步探明儲量2.34×l08噸,原油年產量從最初的80×104噸,發展到300×104噸,翻了3倍還多,而且還積累了一套區別于整裝大油田的復雜斷塊的勘探開發方法。
上世紀80~90年代,正是采取了勘探開發結合的有效方法,在渤海灣地區滾動評價建產取得了良好成效。“對一些豐度較小的復雜油氣藏采用‘滾動勘探’,把勘探同開發工作結合起來,以提高勘探實效,這是我們成功的經驗。”
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勘探評價的不斷深入和對地下認識的不斷提高,除復雜斷塊油氣藏作為滾動勘探開發目標外,構造-巖性、巖性油氣藏也已成為重要的滾動勘探開發對象。
下面四種情況是典型的滾動評價區塊。
首先是大慶太東地區。本區為巖性及構造巖性油藏群構成的含油區,整體是在提交探明儲量后編制開發方案,進行產能建設。但具體較小區塊則是結合建產滾動評價,一方面減少勘探評價井數;另一方面,通過局部解剖,強化對油藏的認識,以利于整體評價。事實上,太東地區是通過幾年來勘探開發結合,滾動評價,最終取得油藏的全面認識。
其次是華北桐47-1井區(向高部位滾動)。本區塊含油面積僅0.4平方千米。由于面積較小,不宜再采用評價井探明,則通過滾動建產,實現探明67萬噸,并同時建成1.9萬噸生產能力。
再次是華北西柳10區(擴邊)。西柳10區已有探明2平方千米204萬噸儲量。在開發建設中,油藏向周邊逐步擴大。
最后是大港港深60×1區塊(向低部位滾動)。本塊含油面積0.5平方公里。下一步將研究部署滾動開發井,年底可提交探明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