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可康
一、農民工的現狀
當前,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農民工就業困難加劇,相當數量的農民工返鄉,是多年未見的一個新情況。他們的工作生活不可避免地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農民工的憂慮
農民工的工資能否按時足額發放?失去工作崗位的農民工,如何開辟就業門路?回鄉創業的農民工,怎么解決資金、技術等問題?返鄉農民工的看病就醫、子女入學等如何保障?這一系列新問題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因為它們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民工家庭的喜怒哀樂,也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更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為農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務。
三、農民工的期盼
部分農民工反映,現在就業形勢不好,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和用工企業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幫助他們有更多渠道了解招工信息,同時加大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更多勞動技能,增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訪談農民工情況顯示,返鄉農民工不愿意“回鄉種田”,因為務農“掙不到錢,養不了家”,帶著“還要到城里來”的心態,卻存在“不知道到哪里打工”的現實困惑。
四、探討解決農民工就業難的困境
為解決農民工就業難問題,就要采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農民工輸入地和輸出地政府宜聯手,加強適時信息的收集和溝通,早做預案,多管齊下,積極引導。
2.加強農民工輸出大省與輸入地適時信息對接,努力掌握農民工的流向和流量。
3.輸入地盡快完成建設項目用工量的計算,并明確所需工種,將這些用工信息及時反饋給輸出地政府部門。
4.輸出地政府根據輸入地所需工種、人數,就地開展培訓,并對在原地受訓農民工實行補貼;培訓結束后,由當地勞務輸出部門成建制地向輸入地輸送,以便使得農民工流動處于有組織的可控狀態。
5.對返鄉農民工,一方面當地政府應盡可能創造崗位,留住一部分有家庭牽掛的、上了年齡的農民工就近就業;另一方面,農民工輸入地也應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建筑業領域,可以采用相對縮短工作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兩班改三班、夜班不加班等形式,增強吸納就業能力。
6.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訓資金,為農民工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和文明禮儀培訓。
7.整合國家現有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水平,實現跨地區間的培訓合作等。
8.鼓勵企業參與培訓。
9.建立對青年農民工的農村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機制。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機電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