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玲
摘要: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一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使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同時研究性學習對老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進入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打破的是光注重傳承和“接受式學習”一統天下的局面,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在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與體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研究,直至解決問題和提出新問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設置,意味著教師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師必須重塑自己的素質結構,重新審視與定位,轉換自己的角色,轉變教學行為。
體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具有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體育學科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不僅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講授技術要領,還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探求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和學習方法,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研究性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直接的鍛煉經驗,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一、更新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教學中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師徒式”教學方法,注重的是知識技能傳授的“教法”,而很少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在學習活動中的“學法”。教學中往往是學生在教師“指揮”下做動作的“拷貝”表演。學生幾乎成了機器,毫無個性可言。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忽視,學習的主動性被壓抑,因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現代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平等合作,為學生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這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保證。因此,體育教師教學的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要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必須加以轉變,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
二、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其落腳點在于知識的綜合與應用,由于課題涉及許多學科知識,如科學、藝術等領域,教師將遇到自己從未思考過,甚至從未見過的新問題;將面臨知識的深度、廣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的挑戰。因此,教師不應當僅僅懂得體育專業方面的知識,還應懂得一般科研程序和方法,知道到哪里去收集有關資料,如何做實驗并進行統計和整理,并能指導學生用科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課題補充許多相關的知識。只有擁有相關的知識,教師才有發言權,才有資格幫助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充電”,如與“研究性學習”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理念、常用的信息技術、常用的科研知識等。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應不斷地充實自己,接受繼續教育。不僅要學習本學科內容,還要去探索其他學科,注重各學科的滲透。要緊跟時代,不斷進取,身體力行,做學生的榜樣。
三、體育教師要參與課程的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課程是由課程專家設計,教材是由國家統一編印,教師只是既定的課程與教材的闡釋者,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內容,是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產生的。教師和學生是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主體。體育教師應該具有課程開發的意識,一旦教師介入課程的開發,將會面臨新的教學觀念、方法和策略的挑戰。而思考和應對這些新事物的過程,會提高教師自身對教育的理解,豐富知識素養,并能超越課堂的局限去思考問題和行動,使教學更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學校體育,2002(4).
[2]教育研究,2002(6).
[3]教育發展研究,2001(2).
[4]教育發展研究,2002(1).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