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軍
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組建于2001年,是中國唯一一支演奏中國傳統民樂的專業女子民族樂團。樂團由40名靚麗女孩組成,她們分別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著名藝術院校。樂團屢次亮相江蘇省委省政府、連云港市委市政府組織的重大宣傳活動,多次赴歐亞國家和港臺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創新是引領事業發展的關鍵,是藝術繁榮發展的生命源泉。品牌是帶動樂團跨越發展的力量,是推動文藝院團蓬勃壯大的不竭動力。連云港女子民族樂團自成立以來,積極開展人才引進、藝術創作、市場開拓等各項工作,以“進軍維也納金色大廳,打造國家級品牌”為戰略發展目標,在建造自己特色品牌的道路上,努力攀登。
作為演奏中國傳統民樂,由清一色靚麗女孩組成的民族樂團,女子民族樂團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開風氣之先的影響,其本身就是勇于創新的結果。樂團積極圍繞打造國家級品牌的戰略目標,緊緊圍繞隊伍建設,努力夯實特色品牌的基礎。
在自身隊伍建設方面,依據樂團藝術發展的實際狀況,走出了一條個性化的發展之路。一是不斷引進高水平高素質人才,實現隊伍優化升級。自樂團組建以來,在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才結構方面先后實現了三次大的飛躍。近三年,樂團先后從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重點專業藝術院校引進了近2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有效地改善了隊伍結構,提升了樂團層次,提高了樂團的專業水平,實現了隊伍的優化升級。二是強化業務考核,提升演奏人員專業表現水準。在筑巢引鳳引進人才的同時,樂團通過每年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考核,全面提高現有人員專業素質。在每年的專業考核中,樂團都邀請省專家組對全體演奏員進行業務考核,這樣做的目的,既讓演奏員們感到壓力,強化平時的專業訓練,同時也能促進演奏員們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展示能力,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讓請來的專家們,能經常了解樂團的建設和發展,并為樂團提供最好的專業指導。針對考核中出現的“業務標兵”,演奏員的競爭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明顯增強。目前,樂團業務考核管理已形成有效機制,業務考核工作成為常態化。定期開展的考核工作,有力促進了樂團整體業務水平的提升。
樂團通過自身不斷摸索和總結,汲取權威專家的建議,結合樂團自身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品牌發展定位,即打造一支以演奏中國傳統民樂為主、彰顯江蘇和連云港地域特色的國內一流的女子民族樂團。在此定位的基礎上,樂團調整了藝術生產的創作思路,積極構建品牌內涵。在追求“保留傳統精華,吸納現代元素”發展方向的同時,結合女子民族樂團特有的女性柔美、靚麗的風格,積極創作彰顯江蘇韻味和連云港地域特色、兼有女性特有的委婉、抒情特色的精品曲目,并在創作中努力體現樂團優勢和樂種的民族特色。
近年來,樂團多次邀請著名作曲家張曉峰、蔡東鏵等為樂團創作民族管弦樂《海州五大宮調套曲》、中阮協奏曲《望夫云》、嗩吶協奏曲《花果山隨想》、二胡協奏曲《六月雪》以及笛子協奏曲《孟姜女》等精品曲目。這批享有女子民族樂團自主版權的藝術精品曲目,使樂團曲目儲備庫的基礎框架得以初步構建。同時,張曉峰先生還為在國家級、省級專業器樂大賽中獲獎的優秀樂團演奏員,量身定做了中阮協奏曲《望夫云》、嗩吶協奏曲《大蘇北》、《黃河故道行》、《戲風》,以及琵琶協奏曲《麗歌行》等近十首曲目。這批優秀作品在充分結合演奏員自身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創作,使演奏員出色的專業技巧和曲目的藝術內涵得以完美展現。
品牌的打造需要有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作為支撐。在創新表演內容的同時,樂團積極創新表演形式,使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女子民樂團這一獨特品牌的藝術魅力。
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致力于打造 “專業過硬,形象靚麗,舞臺表現力出色”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從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視聽沖擊力。優秀的專業人才確保了演出的質量;形象靚麗、氣質俱佳的演奏員使觀眾眼前一亮,為之心曠神怡,;出色的舞臺表現力在演奏員傾注情感的音樂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觀眾與演奏員之間的交流也因而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審美層次。
樂團所打造的“專業過硬,形象靚麗,舞臺表現力出色”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與以往單一聽覺享受為主的傳統演奏相比,在形式上更加豐富、更加立體;同時又因其對傳統音樂的繼承與吸收而明顯區別于那種過分夸張造作,甚至丟掉傳統藝術風格的表演形式。樂團立足于中國傳統民樂,積極探索開發新的表演形式,力求將優秀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為觀眾奉獻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
獨特的表演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在強化品牌特色、提升品牌效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宋飛、張殿英、席強等權威專家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座談會上對樂團給予了評價:“每個隊員都在音樂中傾心,沒有職業倦怠,沒有張揚造作;演員們個個青春煥發,清秀美麗,一種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積極向上的視覺沖擊力撞擊著現場觀眾的視覺神經。”他們的評價完美地詮釋了樂團三位一體表演形式所營造的觀感和美感。
作為一支年輕的隊伍,如何實現跨越發展,快速提升品牌效應,這是樂團領導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思考的問題。近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和不斷實踐,樂團積極借力優質資源,謀求跨越發展,在發展戰略上逐漸形成了“借力名家、名團、名校”的發展模式,有效促進了品牌效應的快速提升。
一是借力名家資源。樂團先后聘請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為樂團名譽團長;聘請著名指揮家、中國交響樂團聯盟主席卞祖善為樂團藝術指導和首席指揮;聘請著名作曲家、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指導劉文金為樂團首席藝術顧問;聘請著名作曲家張曉峰為樂團的藝術顧問等。這些全國頂級的藝術大師對樂團在藝術創作生產乃至樂團發展戰略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們的指導和提攜使樂團發展走上了“捷徑”,進一步提高了樂團的藝術水準。
二是借力知名樂團。為借助知名樂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開拓市場,擴大女子民族樂團的影響范圍,經過認真策劃和友好協商,2011年,女子民族樂團將和中央民族樂團聯袂登臺,在首都北京為觀眾奉獻精彩的專場演出。
三是借力著名院校。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國家級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專業水平、形象氣質等綜合素質穩居全國前列。樂團重點針對上述院校開展人才引進工作,有效確保了人才質量。而已加盟樂團的優秀演奏員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的“現身說法”和“薦賢舉能”等措施,則往往能在這一工作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樂團堅持“借力名家、名團、名校”的發展戰略,力求與國家級的民樂發展水平接軌,以北京這一代表中國音樂發展最高水平的城市為標桿,以全國一流的建團標準為指導,全面強化人才引進、藝術生產、演出實踐等自身建設。
實踐是檢驗創新成果的試金石。對于樂團而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缺一不可。而樂團品牌形象的塑造,也在實踐中逐步深入人心,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多次亮相江蘇省委省政府、連云港市委市政府組織的重大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江蘇沿海開發合作懇談會等一系列重大宣傳活動中承擔重要的演出任務。2010年2月,樂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民族情·古韻風”元宵音樂會,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新力等省市領導和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作曲家張殿英,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著名二胡演奏家席強等民樂專家對樂團的精彩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2011年1月,樂團先后赴張家港、太倉舉辦2011年新年音樂會,受到張家港、太倉市委市政府領導和當地市民的高度評價,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樂團還加大對外文化交流演出力度。樂團多次受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政府的委托,赴西班牙、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韓國、日本、臺灣、香港等歐亞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2011年5月,受中國僑聯委派,樂團赴阿聯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并載譽歸來,受到國際友人和華人華僑們的熱烈歡迎。
多年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以創新思路引領事業發展,以品牌打造帶動樂團建設,積極強化隊伍建設,加強藝術生產,拓展演出市場,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和獨具特色的發展戰略。樂團緊緊圍繞打造國家級品牌的戰略目標,以創新思路為指導,以品牌團隊為基礎,以民族特色為核心,以藝術生產為抓手,以市場運作為中心,堅持創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積極借力優勢資源,經過有效的市場檢驗,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同時,在發展中,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的品牌效應也越來越得到專業人士和觀眾們的認可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