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音莉
旅游小鎮:國際旅游島建設重要突破口
□嚴音莉
參考要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游客的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走出城市、走進田園、回歸自然”,小城鎮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產品,頗受人們青睞。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戰略實施,旅游小鎮建設在海南正面臨著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如何抓住這個機遇,把旅游小鎮的開發建設作為突破口,推動旅游深度開發和城鎮化建設兩大主題有機結合,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海南在理論和實踐中需要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海南國際旅游島風情小鎮(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打造50個特色鮮明的風情小鎮、10個旅游名鎮;《海南國際旅游島海口市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的十大特色中心鎮中有7個是旅游小鎮。
如此強調和打造“小鎮”這個概念,其背后意味著什么?
(一)旅游小鎮建設是海南深度開發旅游資源的重要途徑。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勝地,是海南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對全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四川、云南等省關于旅游小鎮建設的成功實踐充分表明,通過在生態自然景觀獨特、歷史和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村鎮建設旅游小鎮,可以有效促進旅游資源的顯性化,豐富旅游品種,形成旅游新亮點,增強地方特色旅游的吸引力。海南旅游小鎮建設就是要千方百計推動旅游業與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海島文化、豐富的熱帶農業資源等的有機融合,使生態資源優勢、人文資源優勢更加充分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從而為海南旅游業的加快發展注入新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旅游小鎮建設是推動海南三次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當前,海南正日益成為國內外投資的熱點,各種要素向海南聚集,大項目、大企業不斷進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正在形成,這必將對全省鎮域經濟發展產生強有力的推動。旅游小鎮建設要堅持服務業與農業融合發展,引導大型服務企業參與農業升級改造,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轉型。城郊鎮和特色鎮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旅游特色商品和旅游、居住、文化等特色優勢服務業,促進農村人口向鎮區集中,從而推動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繁榮。
此外,小城鎮是城鄉連接的紐帶和橋梁,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城鄉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小城鎮建設。通過旅游小鎮的開發建設,可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以及各種資源和要素的有效聚集,從而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有效破解“三農”難題,帶動城鄉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并通過旅游小鎮的建設創新城鎮發展模式,以此帶動全省城鎮化的進程,從而促進城鎮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規劃問題。海南省小城鎮建設普遍存在結構雷同、布局雷同、建筑雷同等問題,城鎮規劃相對滯后,普遍規劃質量不高。在規劃和建設上沒有很好地體現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各市縣比較側重于發展生態型小鎮,忽視或輕視本地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挖掘和利用。城鎮建筑大眾化現象尤為突出,建筑缺乏個性和魅力。中部地區黎族村寨極富民族特色的船型屋,瓊北地區鄉村整齊劃一、通風性強的具有閩南建筑遺風的民房,近代出現的南洋風格建筑等越來越少。
(二)功能問題。小城鎮由于自身經濟實力弱,建設資金匱乏,城鎮設施基礎普遍比較薄弱,旅游相關設施的建設不配套、不完善。比如:城鎮道路、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亟須加強,交通、住宿、商業對旅游區需求的供給不足以及游憩設施缺乏,教育、文化、衛生等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與群眾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管理問題。目前海南省的小城鎮旅游及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大多是農戶和村鎮一級干部。他們大多未受過正規培訓,城鎮管理、現代旅游管理知識和能力都不夠,服務不到位,使接待和管理處于較低水平,城鎮“臟、亂、差”的現象比較突出,甚至出現一些不擇手段向游客兜售旅游產品和宰客等丑惡現象,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小鎮的開發建設。

(四)特色問題。海南的小城鎮大多為經濟欠發達區域,在旅游開發前都保持著較好的原始自然景觀。但是,隨著開發建設的力度加大,加上規劃滯后,小鎮特色、鄉村特色正在消失。比如,某些村鎮修建高樓、飯店且豪華程度直追都市,以迎合城市居民口味,失去了小城鎮旅游應有的鄉土性。以博鰲小鎮為例,博鰲要永葆“天堂小鎮”牌子,應必須嚴格控制小鎮的人口、面積和規模。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旅游小鎮作為區域旅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統籌安排、全面規劃、有序開發,以打造豐富多彩、自成體系的旅游小鎮產品,形成科學的區域旅游小鎮旅游線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廣泛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珍惜民意表達、聚合公眾意見,盡可能地促進旅游小鎮規劃建設的科學、理性與和諧。要強化規劃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維護規劃的法律地位和權威性,使規劃的指導作用和規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開發建設上,要堅持分類指導、分期分批、穩步推進,堅決防止一哄而上、粗制濫造,做到“保護提升一批,開發建設一批,規劃儲備一批”。
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合理開發。要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關系。要堅持生態優先,確保生態環境始終保持一流水平,建立保護與開發的良好機制,在保護基礎上實現合理開發利用,有效避免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堅決杜絕以破壞性開發謀求一時經濟利益。旅游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
三是堅持彰顯個性,特色鮮明。特色就是生命,海南省旅游小鎮開發建設要堅持走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發展路子。要依托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文化傳統,準確把握所“宜”所“長”,堅持科學定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做差異性、互補性、相異性,不搞同質化競爭,努力實現功能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旅游景觀的開發,都要努力彰顯其自然生態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文化特色,體現鮮明的個性,規劃建設一批民族風情型、生態觀光型、休閑娛樂型、城郊休憩型等旅游示范小鎮。要重點開發特色鮮明、富有個性的景觀,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高旅游景點的觀賞性、參與性和娛樂性,切實增強旅游小鎮的吸引力。
四是堅持產業融合,強鎮富民。旅游小鎮開發建設要推動旅游業與新型工業、熱帶特色農業的緊密結合,切實增強小城鎮的產業實力,有效帶動城鎮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積極推進工業園區、特色工業企業等進行旅游化改造,增加供游客觀光、體驗和參與功能,形成一批工企業旅游景點。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業生產體驗、農家特色餐飲等休閑農業、休閑漁業。增強旅游商品開發意識,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旅游食品、服飾、工藝品加工業,通過挖掘和開發既有地方民族文化內涵,又有觀賞實用價值、便于攜帶、紀念性強的旅游商品,以豐富多彩的旅游商品滿足游客需求。
五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政府投入領域主要為規劃編制等前期工作和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融資主要用于景點、景觀、景區建設,要精心包裝,實施招商引資,鼓勵和支持各種經濟成分組織和個人參與旅游小鎮的開發建設和投資經營。同時,政府還要認真研究、精心策劃能反映和提升小鎮知名度的主題形象,加強包裝、宣傳和推薦工作,創新旅游宣傳方式方法,有計劃地開展好旅游小鎮整體形象宣傳和聯合促銷,不斷提高海南旅游小鎮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六是堅持完善功能,注重細節。突出抓好旅游小鎮公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要以滿足游客需求、提升服務能力為目標,結合發展需要,高中低檔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協調,加快建設餐飲、住宿、停車場等旅游服務設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為游客提供安全、舒適、優質的服務。旅游小鎮建筑和街道,要能體現地方特色,展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增強旅游小鎮的觀賞性。要規范小鎮沿街門面房屋特色和風格,特別是要加強對居民建房的引導和管理,認真研究、設計、推廣體現具有熱帶島嶼特色、彰顯海南民俗風情韻味的各種不同戶型的城鄉住宅方案,免費提供居民選擇使用。同時,要注重細節,比如:旅游小鎮公交候車亭、電話亭、便民亭、垃圾桶以及公廁的設計等,宜進行相對統一的個性化設計,要有海島特色和地方特色,應成為小城鎮旅游元素的一個組成部分。
七是堅持配套政策,勇于創新。用足用活相關土地政策,積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自主開發旅游項目試點,加強土地保障。加快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通過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進鎮經商、就業居住,擴大小鎮人口聚集,解決小鎮有街無市、有市無店、有店無人的問題。積極探索新型城鎮管理體制,根據城鎮建設需要,給予旅游小鎮部分縣級經濟、城市建設等管理權和審批權,促進旅游小鎮建設的順利推進。◎
(作者單位:中共海南省委黨校)
[編輯: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