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才
(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總結克拉瑪依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對我們今后發展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從本質上說,克拉瑪依職業教育與新疆油田職業教育是一回事。新疆油田職業教育起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五十多年的歲月中,克拉瑪依的職業教育伴隨著油田的發展一同經歷了發展、動亂與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培養新疆石油專業技術人才,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中蘇合辦的新疆礦業學校內設立了石油專業。隨著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1956年,石油專業從礦業學校分離出來,在烏魯木齊市單獨成立了石油學校。1958年,在“大躍進”的推動下出現了全民大辦高等教育的熱潮,烏魯木齊石油學校升格為新疆石油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同時設有中專部。1961年,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上級決定,新疆石油學院在完成已經招收的本科生教育后撤銷,中專部搬遷到獨山子辦學,更名為獨山子石油學校。在此期間,辦學規模一直控制在2000人。學校圍繞著石油工業的需要設立了石油地質、石油鉆探、石油開發、石油煉制、石油機械等專業。
為了適應克拉瑪依油田迅速發展對石油技術工人的大量需要,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克拉瑪依市建立了克拉瑪依技工學校。1962年,克拉瑪依技工學校撤銷,原校址移交給克拉瑪依第一小學辦學。然而,克拉瑪依技工學校的停辦,使技術工人的培養失去了來源,造成油田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當時劉少奇同志提出的“半工半讀”的設想,經石油部批準,1964年,在原新疆石油學院校址上建立了烏魯木齊石油工讀技工學校。1965年,經石油部批準,從四川招收了3000多名青年學生,分配到油田各二級單位,邊工作邊培訓,被稱為“工讀學校”。
“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獨山子石油學校停止招生整十年。烏魯木齊石油工讀技工學校,在“文革”后期教職工整體搬遷到河南,學生在新疆油田分配工作。克拉瑪依各二級單位的工讀學校,“文革”后期宣布停辦,學生分配工作。
但是,隨著油田規模的擴大,職工人數的增加,克拉瑪依中、小學在校生人數也急劇增長,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日益加劇,1975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批準,成立了克拉瑪依師范學校,以培養中小學教師。同時,醫院護理人員也嚴重不足,1977年正式成立了克拉瑪依衛生學校,以培養護理人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克拉瑪依油田迎來了大發展的新時期,油田的職業教育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為了盡快彌補油田技術人員的嚴重短缺,新疆石油管理局提出五年內培養一萬名大中專畢業生的任務。為了完成這一人才培養計劃,采取了不少新舉措。
首先,加強油田所屬的大中專院校的建設,加大招生培養力度,要求各學校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安排和人才培養模式上,要緊密結合油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獨山子石油學校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的指示,1978年開始招收大專班,后來在石油部的干預下停止大專班的招生,1984年更名為新疆石油學校,1994年新疆石油學校建成為自治區重點中等專業學校。1978年組建了新疆石油管理局職工大學,開設了工民建、機械、石油地質和財會等專業。1979年重建克拉瑪依技工學校,1997年被確定為自治區高級技工學校,在校生規模最大達到6000人。與此同時,獨山子技工學校建立,并成為自治區重點技工學校。1982年建立了克拉瑪依電視大學,在中央電大和自治區電大的支持下,克拉瑪依電視大學結合油田實際開設了石油開發、石油鉆井等專業。1983年,經國家教委批準,新疆石油學院恢復招生,開設了石油地質、油田開發、機械、經濟管理、工業與民用建筑等專業,在校生規模達到1000多人。為了推進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和進修提高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進展,1983年由石油部委托自治區批準成立了新疆石油教育學院與克拉瑪依師范學校合署辦校,為克拉瑪依的中小學培養了大批教師,也為克拉瑪依周邊地區培養了不少教學人員。到八十年代中期,克拉瑪依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年辦學總規模達到10000多人,年均招生能力達到3000多人。
其次,通過成人高等教育考試,選送職工到內地高等院校委托培養。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委托培養成為克拉瑪依培養人才的一條重要渠道。克拉瑪依先后與新疆和內地近五十所高等院校簽訂了委托培養合同,其中,師范類院校十六所,醫學類院校七所,理工、人文和財經類院校二十五所。每年通過考試選送近千名職工學習,累計培養職工一萬多名。
再次,積極發展成人函授教育和自學考試。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克拉瑪依的各類函授教育和自學考試年總規模接近一萬名。
通過以上措施,培養了大批油田急需人才,油田生產工人的技術水平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大大提高,學校師資水平大為提高,醫護人員得到補充,他們已經成為克拉瑪依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些優秀人才走上了克拉瑪依市、新疆油田公司的領導崗位,充分顯示出抓教育對油田長遠發展的戰略意義。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推動了油田各項事業的改革。在世紀之交,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石油行業內部產業重組,主輔業分離,政企分離,油田教育從學校設置、辦學體制、投資體制等各個方面發生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變革。就職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調整了大中專院校的設置、結構與職能。1998年,新疆石油學院停止招生,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總公司職工培訓中心,新疆石油管理局職工大學撤銷。2000年,新疆石油學校升格為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實用性高等專業技術人才,2010年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經教育部驗收批準,建成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列入國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之內。1998年,克拉瑪依石油教育學院、師范學校、衛生學校、電視大學整合重組為克拉瑪依文理學院,與市委黨校合署辦學,當時改革方案的設想是,保留培養能力和專業設置,相對縮減招生規模,以備不時之需。本世紀初,師范學校、衛生學校、教育學院撤銷,電視大學與市委黨校合署辦學,專職于干部職工培訓。2003年,克拉瑪依高級技工學校改組為技師學院,著力于油田高中級技術工人的培訓。獨山子技工學校停止招生,著力于職工培訓。克拉瑪依職業教育的規模從10000多人,緊縮到5000多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是克拉瑪依職業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油田面臨著大發展的機遇,但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油田各方面的發展。具體來說,石油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各井隊缺乏合格的工程師和技術員,基層班組找不到稱職的統計員和核算員;醫院不僅缺乏能力較強的醫生,護理人員也嚴重不足;中小學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在崗教師的學歷不達標率極高,小學為45%,初中為85%,高中達到95%。為此,克拉瑪依油田黨委下決心投資教育,在很短時期內,建成了適應油田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完整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克拉瑪依地區職業教育在五十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兩次大的發展和兩次大的調整。
在1958年“大躍進”形勢的推動下,不僅中等職業教育得到發展,還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然而,1958年的“大躍進”在總體上破壞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正常比例關系,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國家不得不在1961年調整經濟政策,技工學校和石油學院先后被撤銷。現在看當初石油學院的建立并不具備條件,是急躁冒進的產物,應該撤銷。但是,技工學校的撤銷并不符合實際,而是由國家大政策決定了它的撤銷。油田對技術工人的急切需要,不得不在六十年代中期重新建立技工學校。“文革”之中,這些學校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中心工作轉到經濟建設上,油田人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促進了克拉瑪依職業教育整體上的迅速發展。到1998年前后,油田人才不足的矛盾得到重大緩解,甚至出現大中專畢業生難以安排、某些部門人才結構性相對過剩的局面,因而調整職業教育的結構、規模,就成為必然選擇。雖然1998年后所做的調整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但對調整的內容,辦學機制的改革,應從地區經濟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認真的論證。
教育資源是非常寶貴的。這是因為它的積累過程非常緩慢,特別是學校專業特色與教學傳統的形成、學術氛圍和學術流派的形成,更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世界上許多名校之所以著名,并不完全在于它的硬件多么富麗堂皇,而在于它有著悠久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專業內容、教學傳統與學術流派以及支持這些特點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豐富的圖書資料。教育資源不同于生產技術設備。前者著重于積累和傳承,展示了人類認識過程的不斷深化,后者著重于周期性的更新,為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提供技術支持。而克拉瑪依在職業教育調整中,對教育資源的處置都采取了類似于工廠進行設備更新的措施,如對教師隊伍采取的分流的措施,造成了教師隊伍的流散;對圖書資料和教學實驗設備采取的分散處置的措施,或交給可用單位,或變價處理和報廢,造成了損失等,使教育資源的積累遭到破壞。
首先,要認清地區職業教育各發展階段的背景不同。當前,克拉瑪依市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宏偉目標,并把建設一流工程教育基地列入了具體實施議程,這是克拉瑪依職業教育再次興起的標志。它不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一次則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體制不同,教育發展的機制也必然不同。這是我們應該認清的一個基本事實。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不僅要承擔完成國家的生產任務,還要承擔辦社會的責任,企業員工及其家屬子女都要得到妥善安置。就教育而言,不僅要興辦與油田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職業教育,還要興辦基礎教育和與社會管理相關的各種職業教育。即使是一些政策性虧損的企業,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其經濟效益的測算和虧損的彌補,不是由企業自身負責,而是由上級管理部門承擔。所以,企業承辦職工子弟學校、各類職業教育學校都是合理合規的。只要企業在上報各項發展計劃時,言之成理,得到上級的認可,資金就有保證。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責任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有企業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完成國家的生產任務,還要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從理論上說,不允許企業發生虧損。即使在實際上有些企業發生虧損,也被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如果長期虧損下去,就要宣布破產。國有企業原來所承擔的社會管理責任回歸到社會管理部門。就教育而言,基礎教育劃歸政府管理,國有企業限于承擔職工技術培訓,參與興辦和企業需求相關的職業教育。一家企業已經難以單獨承擔興辦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門類齊全的、系統的職業教育院校。
其次,要有開放的眼光與魄力。職業教育院校能否持久地發展下去關鍵在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否能夠持續。從打造世界石油城的角度來說,克拉瑪依在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上應該破除小農意識,樹立開放的眼光和魄力,要形成對周邊地區和鄰近國家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不僅要對周邊地區和鄰近國家的經濟結構與市場需求有透徹的了解,而且對他們的人才需求也應該有充分的了解,這也是一種市場意識。這樣,在對職業教育規模的估算上,就應該拓寬眼界。從地域上來看,不能僅僅局限于克拉瑪依自身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國內周邊地區的需求和中亞一帶的國際需求,以此來增強克拉瑪依職業教育的供給;在專業設置上,既要考慮石油主專業的需求,也要考慮社會經濟其他各部門發展的需求,以此來增強各經濟部門之間的互補性。如果沒有這種開放的眼光和魄力,不從促進地區和國際交流方面認識問題,不從擴展市場的角度認識問題,只是盯著克拉瑪依地區的人才需求和石油行業的發展需求,克拉瑪依的職業教育必然不能持久發展。
第三,要創建新的辦學投資體制。既然克拉瑪依的職業教育在地域上涵蓋了較為廣闊的地區,在專業上涵蓋了社會需求的各種專業,在辦學上就絕對不能再用計劃經濟體制下那一套辦法,由某一家企業完全包下來。克拉瑪依現有的各家國有大企業都有著自己的專業分工,單靠某一家企業為地區職業教育長期投資,在理論上說不通;在實踐上,企業也缺乏內在的驅動力,難以長期維持。因為,企業為了自身的經濟效益,隨時會對生產任務、投資方向與資金運用進行調整,這就必然會影響到對學校的投資,必然影響到學校的持久發展,必然會產生新的折騰。要有效解決地區職業教育的長期投資問題,解除職業教育發展的后顧之憂,促進地區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必須建立新的多元的投融資體制。從克拉瑪依的社會實際來看,由政府牽頭,地區各企業積極參加,并吸收社會資金,組建地區職業教育投融資共同體,或稱地區職業教育董事會,按照企業產值或其他標準,合理分擔地區職業教育資金。隨著投融資體制的改變,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的領導管理體制也要相應地調整為地方黨委和學院董事會領導下的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在業務上接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這個設想也符合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由“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和“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的規定精神。[1]
第四,要整合并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應該對現有的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技師學院和電視大學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并予以充分利用。這幾所學校的師資力量有相同與相似之處,如基礎課教師、公共課教師、部分專業課教師和實習、培訓教師具有互補性,專業設置也有近似之處,圖書資料、實驗設備和實習、培訓設備也具有互補性。只是由于各學校原有的設置類型不同,使得教學方式有差別,如職業技術學院和技師學院以面授、實習、培訓為主,電視大學則以電視教學和網絡教學為主。在網絡技術充分發展的今天,不管那個學校都可以因教學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各種教學方式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因此,應該把這幾所學校組建到一個教育共同體內,使教育資源特別是師資力量充分發揮作用。
經濟發展的關鍵在科技水平提高,基礎在教育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促進職業教育持續穩定發展,就是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辦實事,辦好事,希望未來克拉瑪依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DB/OL].http://wenku.baidu.com/viem/d264e2e3f…,2011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