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張 克 于愛琴 郝曉蕾
(1.新疆油田公司辦公室,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2.新疆克拉瑪依市文聯,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3.新疆油田公司離退休中心,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4.新疆油田公司工會,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民間主流意識形態是一個民族歷史形成的、被國家政權和社會共同認可和推崇的思想文化體系,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必要因素。任何民族都有屬于本民族的民間主流意識形態,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無不發源于民族形成、相融、變遷、壯大的過程中,演變為具有民族特性的、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信仰和價值觀文化,從而引導和約束人們的道德和行為。因此,各民族內部的和諧以及國家之間的和睦也往往受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具有相同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民族與國家其和諧度就高,反之也易形成沖突和隔閡。發源于古希臘文明和基督博愛宗教精神的西方文明,形成了西方社會共同的社會倫理、政治理念和政治規則,整個歐洲和北美諸國甚至達到了“無國界”狀態;中東以伊斯蘭教統領的阿拉伯文化,由于其宗教發展過程中的教派教義的分歧和爭論,導致了中東長期的歷史紛爭,并在與西方文化的相融與沖突中產生動蕩;非洲文化的多樣性帶來了國家政權政體的更迭和多變;中國周邊部分以漢儒文化為正統的國家,在盡歷了近代的洗禮后,大都抓住了歷史變革的發展機遇,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空前的和諧,這都與各國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相關;就是當前國際強權政治引發的跨海、跨洲、跨國沖突,也無不包涵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沖突”、“文化的沖突”、“意識形態的沖突”。所以,為了維持國家、社會與民族的和諧,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都以不斷地傳承、鞏固和強化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并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內涵,為社會和諧提供不竭的動力,使民族與國家的優勢也逐漸體現為文化文明的優勢。
“和”是儒家思想的主旨之一。早在 2500多年前,一生將推行“周禮”作為政治理想的儒家鼻祖孔子就講:“禮之道,和為貴”。實際上,儒教思想中的“仁 ”、“禮 ”、“中庸 ”、“兼愛 ”、“尚同 ”都是為了追求和諧與建立和諧社會。正是儒教“和為貴”的思想,使中國戰亂紛爭不斷的封建社會遷延了幾千年,甚至專制腐敗極至的清王朝也依靠其茍延了二百多年。但是在闡述“和為貴”思想的同一篇章里,孔子還有一個重要的論斷:“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說要建立和諧社會,沒有社會普遍公認的道德行為準則和意識是不可能的。而民間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共存于民族群體思想中的那個“禮”。我們提出建立和諧社會,首先要求廣大民眾思想中的“和”,即共同的道德倫理意識和價值觀、義利觀、處世觀,以思想觀念上的趨同形成社會行為的和諧。而現實生活當中,在很多領域內中國千百年來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已近蕩然無存,如磐石般的民族文化基礎變成散沙,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確立民間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因而造成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缺失。
發源于 2500多年前孔子學說和諸子百家的儒教,是中國和亞洲多國千百年來的民間主流意識形態。與其他民族民間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的是,儒教從來沒有以宗教的形式傳承,而是以說理和教誨的鮮明世俗特征留存于世,遷延發展了數千年。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歷朝歷代大多數時期的正統學說,在兼收了道學、佛教和各派文化后,形成了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信仰、道德、人際等社會方方面面的學說體系,僅十三經總字數就達 65萬字,闡釋文字達 3億多。經過兩千多年的教諭和發揚,儒教已浸淫于中華民族和亞洲一些民族的骨髓。在政治上,儒教提倡以“仁政”為中心的民生民本思想;在治國上,儒教堅持“民惟邦本 ”,推崇“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在人的本質上 ,提出“性善論”;在社會規范上,儒教提倡行為與職責相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責任意識;在處世上,儒教講求不走極端的“中庸”;在社會交往上,儒教要求人們要遵禮服禮,“溫、良、恭、儉、讓”;甚至在百姓婚嫁誕喪、飲食起居上都有一套學理說道。正是由于儒教深邃而博大的文化內涵和深入民間的世俗特性,成為歷代統治者維護政權的思想學說和民間百姓道德行為的規范和禮儀模版,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文化因子。歐洲啟蒙運動的大師狄德羅說:“我們是大詩人、大哲學家、大建筑學家、大天文學家……,但是,中國人比我們更懂得善良和道德的科學,如果有一天發現這是第一位的科學,那么,他們有兩只眼,我們只有一只,而世界的其他人都是盲人了。”伏爾泰、霍爾巴赫、魁拿等都把儒家思想推為至尊,就連最鄙薄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孟德斯鳩,也不得不嘆服儒家文化的崇高和成就,甚至于現在歐美國家把從未在中國歷史上占主流的老莊道教思想都奉為賢理,推崇備至。
但是由于儒教鮮明的東方理性特征,較少宗教性和神學色彩,所以,其思想控制力就較弱。歷朝歷代多次發生廢儒事件和運動,特別是在集權專制的朝代,儒家學說往往成為專權暴政和神鬼迷信的葬品,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魏晉的仙道玄學盛行,從封建昏庸帝王荒嬉國事到滿清政權的覆滅,儒教經受了歷史的洗練,幾經毀棄。但是儒教學理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道德、思想、倫理、處世行為的基理,近代以前從沒有喪失其潛蘊的民間主流意識地位,而且維持了社會的階段性和諧。中國幾千年實行集權專制的封建政治,大多數封建統治者都把儒家學說奉為國教。清朝建立以來,中國封建政治由于摻入了王爺貴族、民族等級的滿蠻文化,封建集權專制達到了頂峰,對思想文化的鉗制和閉鎖自大的民族劣性,使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大大落后于世界民族發展的進程。近代國民在反省和探索中,把中國落后的政治思想和集權專制帶來的惡果歸咎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排斥孔孟,批判中庸,崇迷外洋,從“五四”運動前后砸爛孔家店到國內外戰亂中對儒禮的褻瀆,一直到文革后期對孔孟儒學和中國傳統文粹的隨意歪曲和貶損,使中國遷延數千年的民間主流意識形態幾近灰飛煙滅。儒家思想被逐出民間主流意識形態之外,中華民族不但沒有強盛 ,反而“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與儒家思想相悖的又為當代人所擔憂的道德行為失范現象幾乎俯拾皆是,釀成國民信仰危機和道德迷失的禍根。而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東南亞諸國在汲取西方先進文化和科學的同時,并沒有丟棄儒教和東方文化在本民族的民間主流文化地位,民知禮節,社會秩序井然,這已經日漸為國人所感悟。
中國經過近百年的意識形態調整,已經成為一個以“無神論”為主的國家。在“有神論”和信奉宗教的國家和民族中,“神”就是人們的信仰,在“無神論”國家里,“理”就是人們的信仰,一個沒有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沒有信仰文化、沒有前途、沒有地位、更無凝聚力可言的民族。所以確立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的應有地位,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和貫世之舉。當前社會轉型階段矛盾顯現 ,中華民族要達到全社會的和諧,就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撐力來達到“尚同”的彼岸。而儒教的說理、世俗、趨善、海涵萬象的社科特性,理所當然地再次擔當起拯救民族靈魂的大任。
確立儒教思想的民間主流意識形態地位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是不沖突的。儒教是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和神學而自成體系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的脈絡是“說理”,而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理論,也是以“說理”而立論,兩者都以哲理影響人的思想行為。所以,儒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不但不沖突,而且具有很強的相融性。儒教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是不相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與中國的實際結合當然要有文化的結合。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真實內涵,就是儒教“民本”思想的現世體現與儒教思想和國民求序、求順、求和的愿望也是相符的。盡管由于各種歷史原因,過去我們對儒教思想進行了歪曲和排斥,但民眾以家教言傳的方式傳承了儒教“仁愛”、“禮教”、“孝悌”的思想。在溫飽小康實現后,信仰的需求就會與日俱增。不確立民間的主流意識形態,類似“法輪功”的邪教歪理就會大行其道,僅靠政黨理念和政府行為來控制社會輿情就會更為艱難。
確立儒教思想的民間主流意識形態地位,雖然是一個龐大艱巨的國家工程,但應當成為當代人應作為而可作為的一件大事。
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髓,融入到黨的執政思想、綱領、建設之中。黨的領導不能只建立在政治理論學說之上,而應有通貫社會各方面的文化基理。“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一論斷已經突破了文化建設的教條,在政黨意識形態領域涵蓋了民族文化,把黨的先進性和民族性融匯起來,這是強化信仰系統的題中之意,以實現長期執政、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執政目標。
二、政府要擔負起倡導、踐行先進文化的主要責任。公共道德建設既是政府行政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社會的突出問題。要推行公民文化建設,樹立公民遵章守規、有序和諧的意識,政府應當通過立法、執法、行政,制定公共政策,明確公共道德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從文化的層面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三、要傳承儒教思想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文化。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骨干的啟蒙教育、入仕教育體系,特別是以社會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啟蒙教育,對民眾良好的道德養成具有教化的作用。例如“三字經”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正是青少年所最欠缺的。所以,要把儒教思想的文化精髓整理編入到學校文化教育的授課內容中,讓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四、應對儒教文化的經典進行學術整理。儒教思想之所以近百年面臨著從民間主流意識形態中被剔出的危機,也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狹獈局限性所致。落后的生產力和統治者的愚民政策,使得知識化的文化精髓只被少數人所知,艱澀難懂的文言文給儒家思想及其他人文思想的傳承帶來巨大的障礙,甚至經常被濫釋和曲解。實際上,以現代語言來看中國的文化經典,其生動性、論理性、哲理性、世俗性都是非常強的。政府應當協調社會有識之士對儒教文化的經典進行學術整理,使之變為結合現代人思維的通俗化、系統化、現代化思想文化體系教本,面向廣大民眾,并為民眾所熟知。
五、要加大輿論媒體的正面宣揚,客觀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功過,還文化和歷史的本來面目。同時,要組織真正的社科力量對儒家思想進行剖析,弘揚精華,剔除糟粕,使其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人文精神力量。
總之,在我們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大力倡導儒家優秀傳統思想,并以此為主要內容,重塑我國民間主流意識形態,為國富民強提供強大的精神道德力量。
[1]王軍.論語詮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邵龍寶.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3]姜林祥.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M].濟南:齊魯書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