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代賦論“禁體”說*

2011-11-21 10:33:28許結
江淮論壇 2011年5期

許結

(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32)

清代賦論“禁體”說*

許結

(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32)

在中國古代賦學理論批評史上,至清人賦論始大量出現“禁體”之說,內涵賦體創作的禁忌與戒律,觀其思維方法,乃以反彰正,即以“禁體”為“尊體”,對賦作提出規范化要求。而考察清人賦論禁體說的由來,又源自唐宋以來的科舉考賦制度,以及其“時賦”(考場律賦)的流行,只是清人受古文詞禁的影響,對賦體的要求不僅“以古為時”(以古賦指導時賦),而且“因時為古”(以時賦批評衡量古賦),并樹立起以翰苑館閣賦為代表的原古、尊唐而尚時的賦學典范。

清代;賦論;禁體;規范化;館閣賦

文體論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核心問題,賦體論亦為賦學批評焦點,其中 “明體”、“破體”、“辨體”、“尊體”,已有論析,然于清代賦論家倡導之“禁體”說,尚無專論。考賦之禁體,要有兩端:一是賦自有體,如劉祁《歸潛志》從語體談文體異同謂:“文章各有體,本不可相犯。……律賦不宜犯散文言,散文不宜犯律賦語,皆判然各異。”二是賦中有體,例如騷體、散體、駢體、律體,又有文人體、應制體等,如姜學漸《味竹軒初學律賦》論賦“律體不宜歌頌,古體不宜排句”、鮑桂星《賦則》謂“典重是應制體”。然“禁體”實為“尊體”,清人闡發賦家“禁忌”,采用以反彰正、因時為古之法,囿于闈場而超越文戰,意欲樹立當朝館閣賦經典,其中隱蘊,試為辨析。

一、以反彰正:清人賦禁論的由來

賦言“禁體”,在反對寫賦“不得體”,得體即尊體,因此清人倡述賦禁論,本質是尊體,以反彰正,而嚴其體制,標其高格。例如王之績《鐵立文起》論賦主張法“古”,以“賦體弘奧”反對“時文”化:“非可取帖括鉛槧語,比而韻之以塞白也。”然其所“反”,在有其“正”,故而繼論賦之正格依據是:

昔人以賦為古詩之流,然其體不一。而必以古為歸,猶之文必以散文為歸也。顧均之為古賦,而正變分焉。大抵辭賦窮工,皆以詩之風雅頌賦比興之義為宗。……故論賦者,亦必首律之以六義,如得風雅頌賦比興之意則為正,擇時則為變。若以古賦而間流于俳與文,亦變體也。[1]卷九

這種以正、變論賦的尊體觀,雖受到晚清劉熙載《賦概》“賦當以真偽論,不當以正變論。正而偽,不如變而真”[2]的批評,但此觀點宜為清代古賦派批評論賦之“禁”的準則。如毛奇齡《丁茜園賦集序》謂“改賦為律,而賦亡矣”,也是承明人“唐無賦”說的以反彰正之法。與之相類,圍繞科舉程文而專論考賦用“律”的賦論家,同樣以“禁體”而彰“律賦”之“正”。如朱一飛《賦譜》論“律賦之法有五”,即“辨源”、“立格”、“葉韻”、“遣辭”、“歸宿”后,繼言“六戒”云:

一曰復。復非謂明犯字面也,如上聯用日月星辰起,下聯復用風霜雨露起;上聯用朱綠玄黃接,下聯復用青紅黑白接,此之謂字復;上段用四起六收,中段下段仍用四起六收,上段用四六收,中段下段仍用四六收,此謂之調復;上段用比喻交互等法作起結,下段仍用此法作起結,此謂意復。二曰晦。謂用古須要顯典,不可蒙暗不明。三曰重頭。謂題意須漸次遞入,不得將正面攝在起處,而入后則索然意盡。四曰軟腳。謂韻腳牽湊,與上意不相連貫。五曰衰颯。衰颯之字,古賦間有之,今則文治光昌,凡一切感嘆語及敗亡等字,宜避。六曰拖沓。其病在運古不明,落想不清,致以虛字、實字累在一處。[3]卷首

此就闈場律賦寫作技巧而論,然其以禁忌為規范,也是明顯的。清人有關賦體禁忌的論述,也有既適用于闈場律體,亦可尊為古賦規范的。如王芑孫《讀賦卮言》論賦體“三弊”,就是談律賦而通于古體的。其云:

欲審體,務先審弊。……當其命筆,初未置解,將求所謂,重譯難通,然且自負當行,其弊一也。亦有癖耽佳句,妙善新言,丐小庾之殘膏,獵初唐之時體,秀琢鮮妍,誠則可愛;深偉倜儻,或非所長。偶逢警策,卻是橫安,不從直下,常懸句以佇題,或因詞而措意。此由力弱不足以起其辭,而才薄未能殽乎大。佻佻公子,非周行任也。更有腹笥既貧,羌無故實,心思孄廢,不閱艱辛,粗解之乎,自鳴盍各。宋老先生別體之文,托為自出;有明窮措大杜撰之作(如屠隆一輩),誤稱肆好,以鈞韶之奏,為語錄之資,時而借句于《四書》,否則遁辭于二氏。斯皆文苑膏肓,賦家所忌。夫此三者,既非當今館閣之程,又違古昔先民之度。[4]由當世“館閣之程”推及“古昔”法度,批評近世賦家的粗疏、窒礙以及“掉書袋”(借句《四書》、遁辭二氏、摘抄語錄等)諸弊,兼及技巧與義理,而旨歸賦家正體。

考察清人賦論“禁體”說的興起,其固然承續前人例如摯虞《文章流別論》所謂“假象過大”、“逸辭過壯”、“辯言過理”、“麗靡過美”的“賦病”說,與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的“賦衰”論,然辨析其異,則變“用”為“體”,論者亦宜采取“以反彰正”之法,審視古代賦學批評傳統之誤區,以尋繹清人“賦禁”論之由來。換言之,如何理解清人由當世賦作之“館閣之程”推述賦體的“先民之度”,必先厘清傳統賦論中的三個誤區:

一曰詩、賦關系的蒙蔽。詩與賦理論的結緣始于漢人的辭賦觀,其代表說法是《漢志·詩賦略》后序所言“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1);班固《兩都賦序》所謂“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對此意涵由春秋“賦詩”到漢人“作賦”的指向,劉熙載《藝概·賦概》撮出“諷諫”與“言志”二義,以為“古人賦詩與后世作賦,事異而意同”。緣此,漢人評論當世作者如司馬相如賦則是“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節儉,此亦《詩》之風諫何異?”(2)即使到了賦體論明晰的時代,劉勰論賦仍多稱“詩有六義,其二曰賦”、“體物寫志”、“受命于詩人”(《詮賦》)等,以賦用附詩本。如果就賦的功用而言,以之追附《詩》的諷諫與言志,自無大礙,但是當賦體獨立后的理論批評過度以 “詩”籠“賦”,則顯然形成了迷障,導致詩賦關系的混淆不清,比如“賦話”體論述長期粘附于“詩話”而存在,延至清代方告獨立,即為一典型例證。[5]

二曰賦“用”與“體”的糾葛。如前所述,漢人稱謂“不歌而誦”與“古詩之流”,加上《毛詩序》所言“賦”為“六義”之一,皆旨歸《詩》三百,是就賦“用”而言,然魏晉以后,賦體之論則援此而成,如皇甫謐《三都賦序》解“賦者古詩之流”云:“詩人之作,雜有賦體。子夏序《詩》曰:一曰風,二曰賦。故知賦者古詩之流也。”又解“不歌而誦謂之賦”云:“然則賦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體理,欲人不能加也。引而申之,故文必極美;觸類而長之,故辭必盡麗。”這顯然已將漢人的賦用思想引申為賦體定義。也正是這一非邏輯性的引申,致使后世賦論為賦體張本,或謂“四始盡在,六義無遺”(白居易《賦賦》),或謂“賦居興比之中,蓋其鋪陳事理,抒寫物情,興比不能并焉,故賦之于詩功尤為獨多”(康熙《御制歷代賦匯序》),體用糾葛,隱然未明。

三曰現實賦“功”的強制。賦體之興,首在功用,漢代“言語侍從之臣”的“朝夕論思,日月獻納”(《漢志》)所肇起的宮廷“獻賦”之風,形成了所謂“鋪敘之賦,固將進士大夫于臺閣”[6]卷三的傳統,這也造成一種強制性的賦“功”,致使后世仿效前世的承續過程中不斷在主觀上拋棄賦體的經典。其超越賦域者如揚雄慕“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卻又悔而謂之“壯夫不為”(3);其限于賦域者如左思仿漢賢為《三都賦》,于《序》中批評漢賦“于義則虛而無征”;李白作《大鵬》、《大獵》諸賦,對漢晉前賢則或“鄙心陋之”,或謂“齷齪之甚”(4);元人黃文仲撰《大都賦》,開篇即云“竊惟大元之盛,兩漢萬不及也”[7]卷三十五,掩壓前朝,一味超勝,這也是賦體榜樣被“自性”丟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清人賦禁論的提出,當屬理論意義上的賦體自覺,其緣于功用而超越現實的旨趣,已包含了對賦論歷史誤區的廓除,是由摹習賦作而勘進于理論構建的。

二、因時為古:古文詞禁與賦體禁忌

清人論賦的禁忌,落點于賦體,則被歸納為“古體”與“律體”兩大類。清初陸葇《歷朝賦格·凡例》云:“古賦之名始于唐,所以別乎律也。猶之今人以八股制義為時文,以傳記詞賦為古文也。”[8]卷首這話予我們有所啟示:清代賦禁說之興起,實緣古文詞禁,而古文詞禁,又起于時文批評。因為在科場時文包括應試律賦出現之前,很少以“禁”論“體”,古文或古賦皆渾然天成,包羅諸象,隱括眾體,無明顯之創作禁忌。劉師培曾論《楚辭》一體,謂“其源出于”儒、道、墨,“詞近于縱橫家”、“旨流為法家”、“說近于小說家”,以及其文“或屬寓言,或陳譎說,或即小以寓大,或事隱而言文”等,總括其要,在于“《楚詞》一書,隱括眾體”[9]第五。 漢大賦“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劉勰《詮賦》),亦重兼括而不辨禁忌。只是到唐宋科舉考文,始興文禁之說。據王葆心《古文詞通義》卷三引諸家論文體,詞禁始于宋人張茂獻《文箴》之“三病”(意到而辭不達、詞達而調不工、調工而體不健),而元人劉祁論文“六不宜”則開文禁與文體結合之先河,即:“古文不宜蹈襲成句,當以奇異自強;四六不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散文不宜用詩家句;詩句不宜用散文言;律賦不宜犯散文言;散文不宜犯律賦語。 ”[10]7170其中已論及律賦與散文不可相犯的禁忌。同樣,賦學批評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禁忌語。如宋人鄭起潛《聲律關鍵》論律賦擇事、琢句均要“得體”,其中琢句條連用五個“非也”以為禁,包括“一句至十三四字”、“全韻疊用長句”、“牽強虛撰”、“有關字不關意”、“平側不協”等[11],皆與文禁思想符應。

如果說自宋至明有關文禁的論述尚屬寥寥,則到了清代相關文章禁忌的文字已可謂層出不窮,考述其要,其中內涵一重要理論問題,即標舉于明而盛極于清的“以古文為時文”(5)。倘勘進一步,以古文為時文(以古為時)的根本意義在于樹立古文典范以供時文效仿,并提升時文的價值與意義,而從批評的角度來看,文禁論恰恰是以時文為古文(以時為古)的產物,即以時文批評方法評騭古文的理論新思維。舉凡清人古文詞禁大要,如汪琬之《文戒》、李紱之《古文詞禁》(八條)、袁枚之《古文十弊》、章學誠之《古文十弊》及《俗嫌》《俗忌》諸篇、吳德旋之《古文五忌》、曾國藩之《古文禁約》諸專論,犖犖大觀。其他散論,例如李光地謂“古文內著不得工麗對句”[12]卷二九、閻若璩謂古文“二忌”(冗、稚)與“三失”(陋、俗、虛)(見王葆心《古文詞通義》卷三引)、劉熙載《藝概·文概》稱文有七戒“旨戒雜,氣戒破,局戒亂,語戒習,字戒僻,詳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實”等。假如說前述諸例是就古文創作大體而論,則嘉慶七年汪廷珍任安徽學政時訂試牘條約十八則,其中“制義”一條謂“制義代圣賢立言,選詞宜雅”,并規定“史書中后世語”、“語錄中俚俗語”、“訓詁語”、“詩賦語”、“詞曲語”、“小說語”、“二氏語”、“官文書語”、“尺牘語”、“后儒自造語”、“注疏中后人語”、“時文中杜撰語”、“子書中寓言”等,“皆從屏置”[13]卷二,顯然是以“時”評“古”與以“古”范“時”且對創作實踐的直接指導。而王葆心撰《古文詞通義》,尊奉以方苞“義法”為中心的古文傳統,他愜意于方氏“言雅潔之古文不可雜入者有七種體語”,又綜會諸家而成古文詞禁如“剽竊前言,句摹字仿”等十數條,也是以反彰正,建立古文體式典范。因為方苞身居清廷翰苑,倡導文章之“義法”、“雅潔”,既承明人歸(有光)、唐(順之)以“古文為時文”之法,又反對宋明以來“古文義法久不講”,故設立“古文”之“禁體”,與純潔翰林文風有密切關系。我們對照方苞所述古文“禁體”與其撰《古文約選序例》所立“古文正宗”及其“古文氣體,所貴清澄無滓”等古文規范[14],又全然一致。

由古文詞禁到賦體禁忌,其間并無捍格,前揭王葆心《古文詞通義》論古文第十禁“好假設答問,盍輒為主客體”,即引浦銑《復小齋賦話》“文章固有脫胎法,然亦須變化乃為異曲同工”等論賦語加以佐證其說[15]。而其中最關鍵的共同之處,正在以時為古,即賦論家由論“時”(考試律賦)而入“古”,以建立古、律相通的賦學體式與規范的。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為“制義”文設禁以通于古文法則的汪廷珍,同樣撰述了《作賦例言》為時賦設立禁忌[16]。 茲錄數則如次:

首段最難,或渾冒,或引入,又要切,又忌實。(論首段)

長句不如短句,四句對不如兩句對,騃對不如活對,多用四句對最易艮氣。換韻處尤不宜用四句對。合掌更屬大忌。(論句法)三代題目不可入后世語,古典不可混作今制,妄行抬頭。擬古之體不可太似,不可不似:太似則依樣葫蘆,不見自運之巧;不似則另翻花色,何居擬古之名?(論賦題)

填砌雕琢,最是試場大忌。每見言賦者上手便說富麗,此平地陷人坑也。(論賦詞)

汪氏論律賦,首重“認題”,次在“布勢”,三在“用筆”,四在“著色”,因考場文戰所需而設立禁忌,其所追求的賦學境界,則在“古制今情”。類似的論述,在清人的賦論中甚多。如朱一飛《賦譜》論律賦之“遣詞”云:

不善者,則實處全實,虛處全虛,一篇中堆垛枯滑,諸弊百出。……摘用成語,賦家上乘,然不宜荒詞腐句;拆用古典,賦家三昧,亦不宜涉纖近晦。至運用詩歌詞賦,必以家弦戶誦,絕無僻澀粗獷者方可,否則寧簡勿繁。

又如余丙照論“賦品”云:

庸腔滑調,最易惹厭。必須氣象莊嚴,風骨雅雋,方顯賦家身分。蓋莊而不佻,雅而不俗,剛健婀娜兼而有之者也。[17]卷六

律賦之禁,亦通于“古體”:就大體論,漢代賦家獻賦因譎諫之需要,而興“曲終奏雅”之諷,而唐宋后考賦小篇又因試場文戰之需,更重“發端警策”而先入為主;然以“古”為“時”,律體也有關注“曲終奏雅”者,如何處置,又有禁忌。如吳錫麒《論律賦》云:

律賦末段,只宜或散或整,收束余波。近人多用歌詞作結,前軒后輊,不古不今,安得謂之曲終奏雅哉!(6)

由此又導向另一禁忌,即五七詩句禁入律賦中的問題。對此,吳錫麒的看法是:“五七言詩句入賦,惟齊梁及唐初體則然,律賦中如‘問于垂白荷鉏叟,云是明皇吹笛樓,何事春秋各千年,何花開落惟一旦’,唐人雖間有之,正惟位置得宜,故音奏斯協;若雜之偶對內,則肖當筵之致語,同建醮之青詞,昌黎所謂類于俳優者,正此種耳。”此謂五七詩句禁入律賦偶對間。而王芑孫《讀賦卮言·審體》則以為“七言五言,最壞賦體。或諧或奧,皆難斗接;用散用對,悉礙經營”,可見同一賦體禁忌,也有寬嚴之分。

由于清初興古文詞禁之風,尤其是康熙朝整飭翰苑文體,且親敕陳元龍編《歷代賦匯》,并賜序以彰顯賦體之義,清人賦禁論自不限于考試律體,于古賦批評亦不乏設禁之論。例如吳景旭論《試賦》,則概古今賦而言之,如論其體則謂:“賦家句脈,自與雜文不同。雜文語句或長或短,一在于人。至于賦,則一言一字,必要聲律,凡所言語,須當用意。 ”[18]卷二〇何焯則批評后世仿漢之大賦,因“無鋪張之才,純以議論為便,于是乖體物之本”[19]卷四五,王之績認為“賦體弘奧,非可取帖括鉛槧語,比而韻之以塞白”[1]卷一一,皆注重大賦氣勢、才學與體式的關聯,因禁忌而立規矩。其中王之績又曾論賦體“五失”,所謂“通觀古今,賦有五失:有以艱深失之者,有以淺陋失之者,有以直說失之者,有以不能定宗失之者,有以不知詩教失之者”[1]卷一〇,“失”者為“禁”,誠打通古今之論。

當然,探尋清人賦禁論的文學背景和批評生態,關鍵仍在以“時”為“古”,落實到朝廷文制,則維系于考賦制度的興衰。可以說,清人賦禁論緣于考賦制度的復興與文場考賦的規范,特別是由唐宋開啟的考賦制度經元、明兩朝的中衰而形成的“賦荒”,成為清代復興賦學以及賦禁論形成的邏輯起點。

三、闈場限制:考試制度與賦作規則

在文體論中,語體既是文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體之所以產生的基礎,因為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基本元素,究其實質,文學就是“修辭”的藝術。依據現代語言學家的分析,語體是適應不同交際功能、不同題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語言特征與體系(7)。中國古代學者也清晰地認識到每一種文體的形成,都有著自成系統的語詞,以及相關的語言風格。由此來看語體之于文體建構與文學創作,古代文體論又突出表現在語言“規范”與“禁體”兩個方面。而作為觀覘才學與彰顯修辭藝術的辭賦創作,自唐宋以后被納入“詩賦取士”制度,其于語言規范的同時,又增加了闈場的文體規范,賦之“禁體”之論亦由此而醞釀展開。

有關科舉考賦,清人湯稼堂由賦體論制度云:“律賦之興,肇自梁陳而盛于唐宋。唐代舉進士者……雜文則詩一賦一……而天寶十三載以后,制科取士亦并詩賦命題。賦皆拘限聲律,率以八韻,間有三韻至七韻者,自五代迄兩宋,選舉相承,金起北陲,亦沿厥制。迨元人易以古賦,而律賦寖微,逮乎有明,殆成絕響。國朝昌明古學,作者嗣興,鉅制鴻篇,包唐轢宋,律賦于是乎稱絕盛矣。”[20]卷首圍繞科舉考賦之實踐,歷經唐、宋、元三朝形成兩大聚焦點,即“考什么”與“怎樣寫”?前者對清人賦禁論有著潛在影響,后者是賦禁論的導因。至于“考什么”,唐、宋兩朝嘗處于罷復之間,其中如唐人趙匡、劉秩與白居易、皇甫湜,宋人王安石與蘇軾有關考賦與否的爭議,特別唐建中間罷賦、宋熙寧、紹圣兩度罷賦,以及元祐復賦且“分經義、詩賦以取士”(《宋史·選舉志一》),其考場罷復之間,已隱含了賦體與策論、經義的矛盾與沖突。元代前期廢科舉,中葉以后始復其制,其考賦則“變律為古”(李調元《賦話》),從而出現了考什么在賦域內展開的“古體賦”與“律體賦”的爭鋒,其歷時雖短,卻影響深遠。這又牽涉到另一問題,即科場考賦“怎樣寫”?由于科場考賦出現的摹習之風,自中唐到北宋賦壇曾出現針對其弊端的“破體”創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變賦入詩”,如“讀退之《南山詩》,頗覺似《上林》、《子虛》賦,才力小者不能到”(8);或“以文為賦”,如陳師道、朱熹譏評的“一片之文押幾個韻字”、“獨于楚人之賦有未數數然者”[21]卷五的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與文人作賦之“破體”相對應,棘闈賦對賦體的堅守與改造也受到重視。例如白居易《賦賦》強調考試律賦之“四始盡在,六義無遺”,“義類錯綜,詞彩分布,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艷,美而有度”,即從義理與詞章兩方面針對當時“考賦”與“考律”之雙重質疑而為律賦張本。同樣,元人祝堯編纂《古賦辨體》立足于當世考試古體賦的闈場文制,力倡賦學“祖騷宗漢”宗旨,分別批評唐宋科舉律賦“句中拘對偶以趨時好,字中揣聲病以避時忌”與宋代文賦平淺粗陋而“終非本色”[6]卷七、卷八,其尊古體(騷、漢)即禁“律”、“文”二體,是由考賦實踐而提升于賦史之商榷。緣此我們再看唐宋迄清之間為數不多的賦禁評論,也無非圍繞考賦前提而討論怎樣寫。如論賦韻,唐代佚名《賦譜》謂“賦體八段,宜乎一韻管一段,則轉韻必待發語,遞相牽綴,實得其便。……若韻有寬窄,詞有短長,則轉韻不必待發語,發語不必由轉韻,逐文理體制以綴屬耳”,論考律兩種押官韻法,“若不然者,恐職為亂階”[22]。宋人孫奕論賦之“認題”有云:“前輩作賦,須看韻腳,誠不易之論。然近年主司亦有以韻腳誤人者。……乃知作賦須就題熟認,不可參入外意。”[23]卷八由“韻腳”參合“認題”,以明考賦之法與禁忌。元人恢復考賦,采用古體,所以當時才出現如祝堯《古賦辨體》對“律體”與“文體”賦的質疑,強調騷、漢之“本色”,然觀瞻其時的一些賦格,雖論騷、漢古體,其理論卻與前人相異,多述技巧規范,因闈場之限制而明其禁忌。例如陳繹曾《文筌》列《楚辭譜》、《漢賦譜》等,皆示人以寫作范式。其中論楚辭之發端,則有“原本”、“敘事”、“抒情”、“設事”、“冒頭”、“破題”諸法,論漢賦之結尾則云:“此段是一篇之終,收意結辭。問答:問答起伏,折而終之;張大:題之約者,張而大之;收斂:題之侈者,收而斂之;會理:矩步規行,確然正理;敘事:敘事起,敘事終之;設事:設事起,設事終之;抒情:抒其至情,以終不盡之意;要終:要事之終,以結篇意;歌頌:或為亂辭,或為歌詩。”[10]1288這類具體的作法要求,無疑成為后世賦禁論的仿本。

賦禁緣于闈場限制,這是清人賦禁的對唐宋以來圍繞考賦問題之探討的傳承,然則清人賦禁理論批評的群體性的呈示,以及這一呈示所內涵的理論意義,其邏輯起點則在歷經元、明兩朝科場廢賦之舉而造成的事功性的“賦荒”,具有賦學經典的重構性質。

科場考賦,如前揭湯稼堂所言“元人易以古賦,而律賦寖微,逮乎有明,殆成絕響”。考元代試賦制度,早期有太宗朝“戊戌選試”,其時與南宋隔江而治,且延續宋、金考試律體,殊無影響。其后數十年廢止科舉,迨至元仁宗“延祐復科”,恢復考賦并用“古體”,始啟一代賦風,然不久又經“至元廢科”,約經二十年乃有“至正復科”,延及元末。由此可見,元人考賦歷經波折,未成定制,且觀自延祐二年到至正二十三年朝廷會試賦,如《辟雍賦》、《手植檜賦》等,均屬古體,一變唐宋金考律之制,就考賦而論,淆亂賦體,已啟闈場古、律之爭。而有明一代,賦興復古,然變元代闈場賦實用之“古體”而為文人創作之復古,至于文制,則廢止科舉考賦近三百年,就士人晉升階梯而言,因廢賦而不習賦所構成的“賦荒”,已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清承明制,雖然鄉、會、殿試以制義取士而不考賦,然于“博學鴻詞”科、“翰林院”考試(包括“朝考”、“散館試”、“大考”等)、童生、生員系考試、“書院”課試以及學政視學地方案臨考前出題,皆興賦學,這也是湯稼堂所言“國朝昌明古學,作者嗣興,鉅制鴻篇,包唐轢宋,律賦于是乎稱絕盛”的文學背景。特別是清代翰苑考賦,自乾隆元年尚書任蘭枝、侍郎方苞奏請專試一詩一賦,沿為定式,成為士人“取法乎上”的追求,所以道光間蔣攸銛《同館律賦精萃敘》謂“唐以詩賦取士,宋益以帖括,我朝則以帖括試士,而以詩賦課翰林。 文治光華,法制大備,固已邁越前古矣”[24]卷首。圍繞文制,清人針對元、明兩朝“賦荒”(特別是律賦),編纂了大量的包括“古賦”與“律賦”的賦總集與專取“律賦”的賦選集,以為士子文戰津筏。因此,長期消失于闈場的限制性創作又大興其時,這正是清人樹立榜樣、規范寫作而大倡禁體的直接原因。如論“韻”之限制,張謙宜《絸齋論文》卷三云:

古賦宜用《毛詩》古詩韻,排賦宜用沈韻、唐韻,文賦宜用宋韻。若用韻太雜,使人讀之不諧,失賦體矣。韓、柳多創怪僻韻,萬勿效顰。[25]卷三

又,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卷一《論押韻》云:

初學作賦,先求韻穩,句之工巧次之。蓋押韻既穩,句雖平常,亦不棘目;韻一不穩,雖有佳句,卒難合拍。

由“韻”而論“句法”之限制,如李元度《賦學正鵠·序目》云:

凡詩賦皆從韻生,必先因下句而求上句,因下聯而求上聯,庶無湊韻成聯之弊。[26]卷首論“題”之限制,江含春《楞園賦說》云:

題中字面須用典裁對,乃覺生新,題中尋常字,切忌多點,以致閱者生厭。惟新色字面,多徵典故,點如貫珠,以見腹笥淵博可也。但點須裁對工巧,平仄必調,切忌參差錯出,又忌典故記不分曉,以致誤用。(9)

論因“篇”而見“體”之限制,姜學漸《味竹軒初學律賦》云:

學賦之法,先布一篇之局,篇中有停頓,有開合,題之層折,即賦之波瀾,無層折便為平鋪直敘,總須相題為之。……至轉韻不宜排句,一段排句,至多不過兩排,一篇凡兩排者,至多不過三四段,則一篇回環如意,而無隔塞含糊之弊矣。至律體不宜歌頌,古體不宜排句,此又體之不可不辨。(10)

如此限制,實在樹立典范,誠如清人章耒《賦賦》所言:“作賦者自判精粗,而論賦者尤嚴取舍。極詞章之能事,意為干而情為條;奏宇宙之元音,文勝史而質勝野。作拗體而失之澀,豈能象外超超;襲古貌而遺厥神,尤屬文中下下。”而清人賦禁論以反彰正的創作典范,又正是由原古、仿唐而最終落點于尊時的以翰苑“館閣賦”為中心的時賦創造。

四、館閣典范:“賦病”與原古仿唐尊時

賦之言“禁”,在于援古濟時而救弊,前揭朱一飛《賦譜》之“六戒”、王芑孫《讀賦卮言·審體》之“三弊”,皆針砭以科場考賦為主之創作的“賦病”。考查清人賦論中有關以“禁”論“病”之說,不勝枚舉,然亦皆有賦“體”的針對性。如姜學漸《味竹軒賦話》論駢體之“裁對”法云:

作駢體排句,須知有屬詞比事之法,方能裁對工穩。且上下排要有藕斷絲連之妙,惟能去夾雜、去重復者知之。而造句尤須如生鐵鑄成,有天然神韻為第一。

其中所去之“夾雜”與“重復”,是針對駢體賦裁對之“病”,以反彰正,更顯佳作高標。又論賦中段落之“更端詞”用法:

每段承接,如“于是”、“爾乃”等字樣,用之以醒層次,不宜概用硬接。且四六長句,人知宜工,而不知各段間用短句以舒其氣,尤為峭甚。吳谷人(錫麒)賦中多有之。但篇中不宜多用,惟一二處可也。(11)

論者所述古體舊作,嘗以時人創作與之印證,如上引所及吳錫麒賦作,清晰地展現出其濟時救弊的當世精神與批評原則。當然也有直接批評前人賦作以為時訓者,如鮑桂星《賦則》卷三選錄唐人王損之《曙觀秋河賦》(以“寥天曉清景耀昭晰”為韻),并由此生發對唐代應試律賦創作的評述:讀之令人意倦。又每篇中多瑕颣,如李程《日五色賦》起聯佳矣,末乃云“異彼夏王,徒指之而稱盛”,何隸事之不倫也。喻餗《仙掌賦》摹寫亦工,然云“晝短而六龍駕逸,似欲攀髯”,此豈可施之應制乎?又如王棨《江南春賦》拘于鐘阜一方,且多綺靡之語;《琉璃窗賦》芊眠可愛,而“佳人”、“玉女”等句,不免纖佻。冷朝陽《林表吳岫微賦》,出句“仰之彌高”,對乃云“贍之彌遠”;出句“知其芳矣”,對卻云“不亦悅乎”,信手挦撦,殊苦不稱。如此等類,不一而足,皆唐人之病也。[27]卷三

唐賦措筆輕清,修詞麗則,然千篇一律,

此論唐人“賦病”,在于“纖佻”,這與鮑氏倡導的神理清新、氣韻沉雄的賦風有關,并代表清人賦禁論中內涵的原古仿唐而尊時的審美追求。

如前所述,清人重整文制,振興賦學,實懲戒元、明兩朝文場廢賦之史實,所以其倡導賦“禁”,就是樹立典范。只是清人樹立賦學典范的時代背景顯然超脫了唐宋時代考賦與否和元代考 “律”或“古”的爭鋒,而具有一種基于闈場而超越“文戰”歷史的反思。因此,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清人賦學典范的建立,可以概括為原古、仿唐與尊時[28]。因其“原古”,清人多摒棄長期以來喧傳于賦壇的古律之辯,假自明清以來“以古文為時文”之法,以“古”濟“律”,以“律”附“古”,而泯合前賢議論中的古、律之鴻溝。康熙帝《御制歷代賦匯序》所言“賦者,六義之一也。……興比不能單行,而賦遂繼讀之后,卓然自見于世。……至于唐宋,變而為律……用以取士,其時名臣偉人,往往多出其中”,誠為一代賦論示范。緣此,王芑孫《讀賦卮言》論賦一則謂“賦亦莫盛于唐”(《審體》),一則謂“飆流所始,同祖風騷”、“賦家極軌,要當盛漢之隆”(《導源》),其批評心態正如趙光《竹笑軒賦鈔序》言“唐宋以賦取士,講求格調,研究章句,后世言律賦者,靡不以唐宋為宗。我朝稽古右文,人才蔚起,懷鉛握槧之士,鋪藻摛文,幾于無美不臻,骎骎乎跨唐宋而上之矣”(12)。然而清人復興辭賦,畢竟緣自“博學鴻詞”科與“翰林院”考賦,故而賦學崇律而仿習唐人,又成一時風尚。其時除了大量的唐代律賦選本(律賦選本也是唐人作品為主),持論崇唐亦比比皆是,如鮑桂星《賦則·凡例》“欲求為律賦,舍唐人無可師承”、李宗昉《唐律賦程序》“應試之作,則以唐人為極軌”[29]、余丙照 《賦學指南·原敘》“自有唐以律賦取士而賦法始嚴,謂之律者,以其繩尺法度亦如律令之不可逾也”、陳壽祺《律賦選序》“唐人律賦,寧樸毋纖,寧疏毋縟,寧輕毋滯,寧約毋繁”[30]卷六等,均主張“仿唐”而取則。但是,誠如前引鮑桂星《賦則》列舉唐人創作之“賦病”例,清人在取法唐賢與創作實踐的進程中,又出現“尊時”而貶抑唐賦的現象:“唐賦雖正格,但法疏而意薄,不必多讀。本朝館閣賦,略讀近科數十篇,以潤詞氣而活筆機”(13);“唐律巧法未備,往往瑕瑜互見,宋元亦然。今賦則斟酌益臻完善耳”[26]卷首;其因在“唐律法疏而意簡,時賦則細密華贍”,因而賦學取向“固宜去唐賦而尚時趨”(《賦學仙丹·賦學秘訣》)[31]。

何謂“尚時趨”,其中奧秘,當如李元度《賦學正鵠·序目》所云“今館閣諸賦,則國朝試帖也。學者就時彥中擇其最精者以為鵠,即不啻瓣香唐賢,不必復陳大輅之椎輪”,其視翰苑“館閣賦”為鵠的,實亦清人賦禁論以反彰正之新典范。有關清代考賦與翰苑之關系,時論甚多,如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云:“我朝作人雅化,文運光昌,欽試翰院既用之,而歲、科兩試及諸季考,亦藉以拔錄童生,預儲館閣之選,賦學蒸蒸日上矣。”又陶福履《常談》云:“國朝專為翰林供奉文字,庶吉士月課、散館、翰詹大考皆試賦。”[32]而清人總結翰苑考賦之創作成就,又主要體現于兩方面:一是館閣賦鈔,如雍正朝鐘衡編《同館賦藝》,即有“風行寰宇,人編摩而戶弦誦”(14)之效應。 繼后法式善《同館賦鈔》和王家相《同館賦鈔》及《補鈔》的編纂(15),匯集翰苑課賦之作,尤被視之館閣賦之典范,成為清人心摹手追,仿效鼓吹的對象。二是賦話類論述,如林聯桂《見星廬賦話》即以翰苑賦為本,書中涉及自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庶吉士平恕到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庶吉士陳繼昌等114位翰苑人物,以品評其賦藝。試觀其論律賦“官韻”兩則:

凡賦題所限官韻,或數字之中,有一二韻相同者,挨次順押之中,上下雖同一韻,而前后不許重沓,此之不可不知也。……即韻字非相同而一二字同出一韻者,挨次順押之處,前后亦不許重沓,此之又不可不知也。[33]卷三

工程勘察是工程施工的技術基礎,勘察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工程施工的質量、投資效益和穩定開展。我國多類型工程項目持續增長,特別是是投資規模大,結構體系復雜,以及地質條件復雜的大型工程項目不斷出現,其中的項目施工責任,工程勘察的質量尤其關鍵。各地施工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不斷提升勘察質量管理的緊迫感與使命感,高度重視與推廣勘察質量管理。

館閣之賦,多限官韻,仿唐人八韻解題之例。然閒字韻限,助語虛字,最為棘手。而大家偏從此處因難見巧,意外出奇,令閱者幾忘其為虛字也。[33]卷四

前則論賦韻,以翰苑人物胡達源、岳鎮東等賦例示范,明其“禁忌”(不許);后則論館閣高手用官韻之法,超越唐人而“因難見巧”,亦以當時翰苑大家蔣立鏞、龍汝言等賦作為范崇其高標。又如鮑桂星身居翰苑而編《賦則》,亦有取法歷代佳章為正翰苑賦體的意義,如其評論唐人蔣防《姮娥奔月賦》之“閨中結恨,感予于三五之時;笛里傳情,聽我于關山之曲”聯句云:

“結恨”、“傳情”等句,今應制體所禁,唐人不論也。[33]卷三

其中內涵批評唐賦“纖佻”之“禁”,是與論者書中倡導“時賦”之“富健兼有警句”(評尤侗《春柳賦》)、“筆力堅勁,氣韻沉雄”(評彭元瑞《登瀛洲賦》)、“運典雅于纖秾”(評郝懿行《燈花賦》)之典重雅潔、沉雄清新的風格是一致的(16)。

對以館閣賦為代表的清人“時賦”之論述甚少,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單列《八股文賦(清賦)時代》一篇,專述清賦特色,然具體則僅落點于“八股色彩”,分析其“句法”、“股法”與“押韻”(17),于清人所論“詮題”、“起手”、“對偶”諸法乃至藝術風格,則罕有涉及。其實,晚清李元度“為家塾課本”而編撰《賦學正鵠》,“隱師曾文正(國藩)古文四象遺法”(唐文治《浣花樓賦鈔跋》)分時賦為“層次”、“氣機”、“風景”、“細切”、“莊雅”、“沈雄”、“博大”、“遒煉”、“神韻”、“高古”十類(見《賦學正鵠·序目》),其中除了“高古”類取則古賢,余九類皆以當朝館閣賦為范本(層次取顧元熙等36篇、氣機取陳沆等20篇,風景取王家相等16篇,細切取楊駒等14篇,莊雅取羅惇衍等4篇,沈雄取何栻等4篇,博大取祁嶲藻等6篇,遒煉取鮑桂星等13篇,神韻取吳錫麒等16篇)。而論者理路,仍是由仿唐而尊時,如其《序目》所言:“試賦除擬古外,率以清醒流利、輕靈典切為宗,正合唐人律體。特唐律巧法未備,往往瑕瑜互見,宋、元亦然,今賦則斟酌益臻完善耳。”故其具體論析,也嘗比照唐人之作,例如于“層次”類分析顧元熙《沛父老留漢高祖賦》云:

寓單行于排偶之中,筆若游龍,轉折如意,再接再厲,愈出愈奇。其極流走處正其極洗煉處,故無一平筆,更無一閑字。此不規矩于層次而神明于層次也。唐人有此題賦,然情致纏綿,斟酌飽滿,實遠不及此作。此蓋時會為之,亦猶唐人試律不能如今試帖之工而稱也。[26]卷一

文中所言“唐人”同題,指王棨之作,而在乾隆年間,王棨此賦被浦銑譽為“壓卷”之作(18),此至李氏筆下則以顧作之“情致纏綿,斟酌飽滿”遠勝王賦,雖仁智異見,然其間清人由“仿唐”而到“尊時”的歷史變遷,則顯而易見,其中當朝館閣賦經典的樹立,尤為重要。而從李元度標舉館閣賦典范并由多層次、多門類展開討論的批評現象,我們也可于中看到清人賦禁論是具有豐富之賦學理論內涵的。

(1)“登高能賦”說又見 《毛詩·鄘風·定之方中傳》之“九能”說,一作“升高能賦”。

(2)《漢書·司馬相如傳》“贊曰”引司馬遷語。

(3)分別引見班固《漢書·揚雄傳》、揚雄《法言·吾子》。

(4)分見李白《大鵬賦序》、《大獵賦序》。

(5)參見鄺健行《明代唐宋派古文四大家“以古文為時文”說》、《桐城派前期作家對時文的觀點與態度》,載氏著《詩賦與律調》,中華書局1994年版。

(6)吳錫麒《論律賦》,載程祥棟《東湖草堂賦鈔》卷首,清同治五年抱樸山房刻本。

(7)參見胡裕樹、宗廷虎《修辭學與語體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8)阮閱《詩話總龜·后集》卷九引《雪浪齋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頁。

(9)江含春《楞園賦說》(僅存《律賦說》一篇),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

(10)姜學漸《味竹軒初學律賦》,引自氏編《資中賦鈔》,清同治六年刻本。

(11)姜學漸《味竹軒賦話》,同見《資中賦鈔》。

(12)引自孫清達輯評《竹笑軒賦鈔》卷首,清咸豐三年聚盛堂刊本。

(13)侯心齋《律賦約言》,載程祥棟《東湖草堂賦鈔》卷首。

(14)鐘衡《同館賦選序》,朱珪《皇朝詞林典故》卷四二,清光緒刊本。

(15)按:清代館閣賦抄甚多,分別有鐘衡《同館賦藝》、法式善《同館賦抄》(又稱《三十科同館賦抄》)、葉方宣等《本朝館閣賦》、王家相《同館賦抄》、蔣攸銛《同館律賦精萃》、孫欽昂《近九科同館賦抄》等。

(16)關于林聯桂、鮑桂星評翰苑賦作的討論,詳見潘務正《林聯桂〈見星廬賦話〉與嘉道之際館閣賦風》(《文學遺產》2010年第 5期)、許結《鮑桂星〈賦則〉考論》(《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17)鈴木虎雄《賦史大要》第七篇《八股文賦(清賦)時代》,正中書局1942年版殷石臞中譯本。

(18)浦銑《復小齋賦話》下卷:“文以有情為貴。余于輔文賦,以《沛父老留漢高祖》為壓卷。”

[1]王之績.鐵立文起[M].康熙四十二年刻本.

[2]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8.

[3]朱一飛.律賦揀金錄[M].乾隆五十三年博古堂刻本.

[4]王芑孫.讀賦卮言[M].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

[5]許結.論詩、賦話的粘附與分離[J].東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6).

[6]祝堯.古賦辨體[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陳元龍.歷代賦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8]陸葇.歷朝賦格[M].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9]劉師培.文說[M].《劉申叔遺書》景寧武南氏校印本.

[10]王水照.歷代文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1]鄭起潛.聲律關鍵[M].阮元輯《宛委別藏》本.

[12]李光地.榕村語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汪廷珍.實事求是齋遺稿[M].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14]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12.

[15]浦銑.歷代賦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78.

[16]汪廷珍.作賦例言[M].《遜敏堂叢書》本.

[17]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M].道光二十三年增注本.

[18]吳景旭.歷代詩話[M].清中期抄本.

[19]何焯.義門讀書記[M].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20]周嘉猷編,湯稼堂鑒定.律賦衡裁(又名《歷代賦衡裁》)[M].乾隆二十五年瀛經堂藏板.

[21]李調元.賦話[M].《叢書集成》初編本.

[22]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564-565.

[23]孫奕.履齋示兒編[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蔣攸銛.同館律賦精萃[M].道光七年刻本.

[25]張謙宜.絸齋論文[M].乾隆二十三年又敬堂刊本.

[26]李元度.賦學正鵠[M].光緒十一年文昌書局刻本.

[27]鮑桂星.賦則[M].道光二年刻本.

[28]許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J].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6).

[29]李宗昉.聞妙香室文集[M].道光十五年刻本.

[30]陳壽祺.左海文集[M].道光陳紹墉刻本.

[31]徐光斗.賦學仙丹[M].道光四年刻本.

[32]陶福履.常談[M].《叢書集成初編》本.

[33]林聯桂.見星廬賦話[M].道光三年刊本.

(責任編輯 岳毅平)

I207.224

A

1001-862X(2011)05-0005-0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辭賦理論通史”(09BZWO73)

許結(1957年-),安徽桐城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擔任韓國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大學、臺北政治大學等境外高校講學。現從事“辭賦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及“文化史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久久青草热|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福利拍拍拍|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小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2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欧美啪啪精品| 亚洲第一区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在线中文字幕网| 夜夜拍夜夜爽|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天天干伊人|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黑人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一在线|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7|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欧美a在线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欧美a在线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