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會慶
(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三聯學院,合肥 230601)
道家經濟觀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金會慶
(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三聯學院,合肥 230601)
道家由天道自然、人性自由的視角出發,思索天人關系,得出自由源于自然、有為成于無為。由道家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過渡到政治層面,必然導致“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由“無為”的主張可以衍生出相對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經濟上就是經濟自由。道家的經濟自由的經濟觀對中西方早期經濟的發展尤其對我國漢、唐初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其經驗是:經濟活動要遵循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經濟自由發展要尊重自然、順應民意,從而實現經濟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道家經濟觀;我國經濟發展;影響;反思
一
在我國古代,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清代的“康雍乾”的滿清盛世等,我們不難發現其經濟理念與道家的密切關系。統治者力主“無為而治”,反對煩擾百姓,提倡與民休養生息,給人民以更多的自主權,讓人們在“無為”的前提下,實現“自化”、“自正”、“自富”、“自樸”。 這種思想不僅有利于百姓的自我發展,而且更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無為而治”的類似于自由的經濟思想,適應了當時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
漢初“文景之治”是“明用黃老,不用儒家”。漢文帝“好道家之學”,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景帝提倡“無為而治”、“重本抑末”、“勸農桑,益種樹”,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足的新形勢,開創了“文景之治”。
唐初“貞觀之治”,是“明用黃老,輔之儒家”。唐高宗李淵頒布《先老后釋詔》,稱“令老先,次孔,末后釋”,用行政手段規定道家在儒家、佛家之上。唐太宗李世民下詔稱:“況朕之本系,出于柱史,今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1]申明自己的祖先是老子,明確地尊老崇道。唐太宗李世民“崇道”的主要內容就是:“賴無為之功”、“但以清靜撫之”、“靜之”、“與民修養”,“先存百姓”、“不奪農時”、“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步行,年谷豐稔,百姓安樂”。
與道家自然、自由、放任民眾的經濟觀相契合的重商主義經濟理念在宋朝則有明顯的體現。宋朝商業的發展超過歷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交通運輸業相當發達。這種重視商業貿易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使得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明清之際,處于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封建經濟全面繁榮。這一時期經濟繁榮發展的背后是道家經濟觀影響下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活躍:丘浚強調“聽民自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主張,李贄強調“私者,人之心”的經濟人假設和“民富先于國富”的富民思想。
到了現代,經過一百多年的探索,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展呈現出強勁上升的勢頭。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如何將西方市場經濟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地聯系起來的問題。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以及人本主義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
二
(一)道家經濟觀和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推動下的西方社會的巨大發展
英國學者霍布森在 《西方文明的東方來源》中指出:“魁奈思想當中有很多概念受惠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概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無為’概念譯成法文的laissez-faire(自由放任)。”這一思想對重農經濟學的影響很大,由此它首次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光輝思想。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道家自然、無為、放權、任民的經濟觀與西方自由經濟的相通之處。
追溯到西方文明發祥地的古希臘,智者“人是萬物的尺度”[2]的觀點崇尚自由和人的個性解放,但這種自由不是“道法自然”下所說的自由人性,而是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人性欲望論彌漫并促進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西方社會在文藝復興的號召下,倡導解放人性,使得自由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倡導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原則下,西方社會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可以看出自由主義思想對西方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西方經濟以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并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走上了發展工業化經濟的道路,同時也面臨著現代化進程的挑戰。由于人性欲望的無限擴張使得西方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經濟危機的挑戰,走入了經濟低速發展時期。
道家經濟觀與西方近代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經濟觀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都強調尊重自然、尊重規律;不同的是,道家強調人不能無限擴張欲望、破壞自然;由其反對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人治導致的戰爭、災荒、涂炭生靈的態度講,具有積極意義。它啟發我們,發展經濟要遵循規律,違背規律的主觀性是虛妄的,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西方經濟觀則主張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在趨利本能的驅使下每個人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動性,而在背后有“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一切,社會的整體運作在宏觀上難免盲目,在微觀上則呈現規律性、秩序性。因此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樂觀精神總是與不時的經濟危機相伴。
(二)中西方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比較分析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盛世”還是古希臘以及資本主義所創造的巨大的人類文明,都體現出中西方文明中對于自由主義理念的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與西方的自然秩序哲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中西方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家在論證其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時,都對人性作了一個假定,即人在本性上是自利的,人的欲望是人求富求利的動機,強調人本理念,對人的尊重以及對人勞動的尊重,肯定人們對自身物質利益追求的合理性,把民富放在第一位。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無不與道家思想有關。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都是奉行的“黃老”之學。甚至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呂氏春秋》也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自由主義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歷朝歷代都遵循建立之初以道家經濟觀 “休養生息”的無為而治而達“盛世”到統治時期的儒術治國重農抑商限制發展理念的轉變規律。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性的解放所帶來的民主自由深入人心。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爆發,生產力的大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加上西方資本主義產生,從而創造了巨大的工業文明,同時西方社會倡導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加速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道家的人性欲望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清心寡欲”、“虛心實腹”等,不強調人性的過分膨脹,不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強調天人合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提倡道法自然,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西方的人性欲望論是自由主義思想的基礎,以“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觀點為基本出發點,崇尚自由和人的個性解放。這種自由不是“道法自然”下的人性自由,而是對人的自由的夸大,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這樣的人性欲望論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人類私欲的無限膨脹帶來了對自然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三)中西方經濟發展趨勢的比較分析
1600年以后中西方經濟發展出現拐點,中國開始被西方超越。但1998年中、西方GDP的差距逐漸減小,甚至中國GDP有趕上和超過西方的趨勢。根據歷史發展進程,可以推測出在1600年之前中國一直是對外開放并受到道家哲學以及道家經濟思想的影響,文化和經濟居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而1600年以后,中國關上對外開放的大門,西方卻向現代化大步邁進,并且迅速超過中國。
2008年前后中西方經濟發展出現交點。2008年前后,中國的GDP已趕超上西方并繼續呈現出上升之勢。根據經濟發展歷程分析,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中國逐步找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方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創造了中國奇跡,中國成了 “世界工廠”,“Made in China”走向世界的角角落落,而西方經濟發展陷入種種困境。
三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了解了道家經濟觀在中西方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道家經濟觀面臨著與當代社會,尤其是與我國當前國情結合的問題。我國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了具有一般的市場經濟的內涵之外,又有政治民主與國家宏觀調控的內涵。因此,在當前社會中,道家經濟觀面臨著自身內涵的變革與擴充的問題。
(一)“道”治與法治
道家經濟觀的核心是強調對“道”的遵循。從本體論上講,“道”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同時,“道”也是宇宙萬物運動的根本法則和規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由此,道家經濟觀中強調社會經濟的運行要遵循“道”的要求。這就是道家所倡導的“道”治觀念。“道”治的核心內涵是強調“道法自然”,把“道”看作是獨立的本體,它自主、自因地運行而不受影響,產生萬物而出于自然。“道法自然”的具體表現是老子所主張的“民”的“自化”、“自富”、“自正”、“自樸” 的行為方式取向。具體切入到社會經濟領域,強調遵循“道”這一根本法則,順乎自然,不要過多的干預,讓民眾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實現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富足。道家經濟觀的這層涵義無疑與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有著內在的相合之處,這也是道家經濟觀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然而,“道”治的弊端也是明顯的。一方面,“道”的內涵虛高飄遠,欠缺規范經濟行為的具體內涵。另一方面,“道”治所倡導的“法自然”含義,也有讓經濟滑入無序狀態危險的可能。從西方百年來自由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中,我們已看出市場經濟自身固有的弊端。由此,當前我國構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除了具有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之外,同時有政治民主的內涵。依法治國成為當前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這就要求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納入“法治”,必須遵循我國的法律法規。由此,原本道家經濟觀所認定的在經濟領域中唯一且最高的“道”治準則,必然要與法治原則融合起來。唯此,才能規避自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無序混亂狀態,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旺盛活力。
(二)“無為而治”與服務型政府
“無為而治”的道家經濟觀要求政府“無為”,不要過分干涉人民的生產生活,創造人民“自為”的環境,最終達到“無不為”的社會效果。“無為而治”有利于限制政府過多的權力干預,充分發揮了民眾的積極性、自主性以及市場自身的能動性,卻因對“無為”的過分強調,而有讓經濟陷入放任后混亂的可能。西方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表明,它自身不是萬能的,必然要求政府的宏觀調控。然而這種宏觀調控又不同于我國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由此,我國當前政府管理所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是一方面要拋棄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增強對市場經濟的調控能力以規避它本身存在的風險。此外,道家經濟觀未能對“無為”式政府的內涵做出明確而清晰的說明,根據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狀況,需要對政府職能做出明確的界定。
對此,我國提出了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服務型政府不同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政府,它不是“全能政府”的大一統管制,而是強調為社會和公民服務。“服務”與“管制”相對而言就是相對的“無為”。 它不是“不為”,而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為了“不該為”的事情,是一種越位,即使好心也會幫倒忙;而不去為“該為”的事情,又是一種缺位,是不負責任和規避風險的表現。只有為該為之為,恰如其分,才能真正發揮出政府的作用。
(三)民本與“以人為本”
道家經濟觀中有“民本”的旨歸。民眾的富足即是道家經濟觀所包含的守“道”與“無為而治”思想的預設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社會效果。老子認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至高的君主也只有憑借賤下的民的存在自己方能存在。在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里,沒有戰爭,人們無憂無慮,其樂融融。道家“無為”政治的基本原則也包含著“順民性情”的思想。老子認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最終實現的社會效果是“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外,老子反對統治者對民眾的橫征暴斂、嚴刑苛法以及無休止的戰爭。他說輕賦薄斂,“去甚、去奢、去泰”,并斥責橫征暴斂者如同大盜,“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這些“民本”因素肯定了民眾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決定作用。但道家的“民本”思想是以君主民從的既定關系為前提,來討論設君之道與治民之道的。它總是把君與民粘連在一起,論證民對君的制約,君對民的政策。因此,民本思想的最終取向不是通過賦予民眾政治權利而否定君權至上,而是通過規范君主對民的政治行為實現國泰、君尊、民安。我們現在倡導的“以人為本”是對道家、儒家等傳統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創新。
從研究道家經濟思想的過程中吸取符合現代經濟思維的精神養分,將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與現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不僅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在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伸張和發展民族力量的需要。
[1]全唐文(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7.
B223
A
1001-862X(2011)05-0094-004
金會慶(1956-),男,上海人,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客員教授,安徽三聯學院院長。